三年前剛抵達美國時,文化衝突又孤立無援的境況讓我一直懷念著台灣的人事物,始終沒有融入的感覺。2022年我終於踏上故鄉,在台灣停留了三個月,這三個月卻使我充分認知到「愛的人在哪,哪裡就是家」這句話的意涵。
「愛的人在哪,哪裡就是家」這句話,是
知心告訴我的!在這之前,我對於美國的短暫居所始終沒有「家」的情感。
為了省房租,我們幾乎每年一遷。旅居三年,住過兩個地方,如今又準備再次搬家。頻繁的變動無法給人足夠的安全感,加以美國槍案頻傳的犯罪率、居高不下的通膨指數⋯⋯都讓人很難把這裡當成「家」,我也始終視自己為「過客」。
惴惴不安的焦慮、面對未來的恐懼、他人看待的眼光,都給身體帶來了一定負擔,就連健康檢查報告上的赤字,都反映出身心上的透支。這三年我很不快樂,任何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但不快樂是自找的,這些我比誰都還要清楚。
海外生活,從來就不是藍天白雲、花好月圓。但能否擁抱生活、享受其中,其實也牽涉到個人心態的調整。
長久以來,我都堅信必須要在短期內取得各種證照,才能證明自己雖沒有工作但也未曾懈怠。然而身體的警訊卻促使我思考,究竟哪裡錯了?
回到台灣三個月,我最常說的話是自己終於「活了過來」。字面上是指氣候的宜人、人情的溫暖、豐富的美食和便利的交通。實際上是在台灣的時候,我才有喘口氣的空間,才有自己終於可以做點什麼的歸屬感。
然而,這是真的嗎?究竟要證明什麼?又該向誰證明?為此賠上健康值得嗎?
身體的警訊讓我終於醒悟,「證明自己很努力」這樣的想法很可笑。精進是必須的,但不是為了向別人亮牌,也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同。施力的方向錯誤了,難怪始終像一把沒有標的的箭,惶恐度日。
再次踏上美國,我知道自己仍然需要持續精進,不過不是為了做給誰看,而是「為了面對許多未知、卻令人雀躍的事物,得以持續學習和探索。」--《
灰階思考》
心態變了,景色漸漸開闊。雖然仍不確定未來長怎樣,但是曾經讓我感到受限的環境,如今卻多了一些可能性。原來自始至終,心魔都是自己造作出來的。
「勇敢去闖,但切記永遠沒有什麼比『健康』和『安全』重要!」是來自台灣每位師長的諄諄叮嚀。生命經驗的積累,是在人生苦短、無常隨侍的大千世界中,實踐擁抱生活、也被生活擁抱的唯一真諦。
台灣永遠是我的家,心靈之故鄉。但這裡也是我的家,和先生胼手胝足共創的「家」。花了三年,目光才終於校准,那麼我得先去擁抱我的家和一連串未知了,萬般期待!
📚提及/引用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