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每個旅外人的掙扎:「回家?」、「不回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寫在2020大選前:
交通便利了,回家的路卻更遠了。今年過年,要不要請假回家呢? 放長假了,要省機票錢一個人在國外待著,還是狠下心刷機票回去,即使只能待個幾天?

這種掙扎,是我在出國前,從未感受過的。15、6小時的長途飛行雖然遠,但是習慣了以後倒也不至於難以忍受,只是走得越遠,看得也越遠了,回家這件事,也不再只是形式上的意義而已。

by Author

by Author

從大一開始就愛旅行,只有出發時間和一張單程票的那種,而反對的聲音也從來沒有少過,例如: 女孩子不可以一個人去旅行;年輕人就是不負責任,這樣叛逆;我們以前哪有這樣,一定是被寵壞了,沒有被好好教育 … 對著這些因為隔閡而毫無商量餘地的大人們,我也只能內心無奈、面上故作深沉的說:「旅行,是為了再次找到回家的路。」事實上也確是如此,嘴上雖常常戲謔的說自己天生愛流浪,但是誰又會真的喜歡一輩子沒有歸屬、從來不知道自己該屬於哪裡的感覺。屆滿28歲那年,我毫不猶豫的提著兩大箱行李,搭上前往紐約的班機,或是因為年紀,我無法再單純的沉溺於追求理想的日子,所以當打工─存錢─旅行的小確幸不再能夠使我忘卻疏離感帶來的痛苦時,我被眼前的苦痛說服了,能帶自己回「家」的那份歸屬感,並不生長在這片孕育我長大的土地上。

旅外,總沒有輕鬆的,因為離開了家,再也無所依靠。

旅外,似乎成了我唯一的救贖,因為留下,看不見希望,不離開,學不會改變,而不改變,等待著的,似乎只剩這人世間的載浮載沉,待時代的洪流將整個世代徹底的淹沒。我不確定心底那種深層的苦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醞釀的? 小時候我認為自己的疏離感,是與生俱來的性格扭曲,是來自非本土「外來」家庭的我,天生缺乏和這片土地的地緣所致。總覺得長大踏入社會,大家有共同生活經驗和奮鬥目標之後,這份隔閡就會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所以迫不及待的高中一畢業就出外打工,享受了幾年平日認真上課打零工,一放寒暑假就利用不用上課的時間,到處旅行直到存款花完的瘋狂日子。可惜美好的日子消逝的太快,大三那年,政府推行了22k的薪資補貼政策,當然最後補貼並不是補貼,而是成了新一代大學畢業生薪資的標準,我仍後知後覺的做著白日夢,但也不得不震驚於,因為害怕畢業後銜接不上工作,還不起就學貸款,而不得不把重心從學業轉向職場的眾多同學們,這本該是最美好的年紀,難道我們不該懷抱著理想?難道我們不該有所期待?畢竟旅外,總沒有輕鬆的,因為離開了家,再也無所依靠。

將近30歲才選擇出國,反對的聲浪和理由又更多了,學生時期,我身邊就沒什麼出國唸書的朋友,在25歲以前也從未有過「留學夢」,只是比起要適應陌生的環境,或是16小時的飛行,為了被貼上正確的標籤,無助的等待著自己所有不合時宜的性格,全部被磨平稜角的日子,更讓我覺得害怕。身為業界少數到不行的性別、疏離的第二代台灣人、加上選擇了一個前景不被看好的產業,經常要面對各種質疑,我似乎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去體會「未知的恐懼」,漸漸地我也理解了,原來『 所有的不確定性,都必需被賦予一個名字,或是貼上標籤。』

民進黨直播影片截圖

民進黨直播影片截圖

回家

在離開台灣這個「舒適圈」之前,「何謂台灣」這個問題是不需要思考或是討論的,所以它的重要性也經常被低估了。我並不是個特別愛台灣的人,但是來紐約念書的這幾年,幾乎每天都被問「Where are you from?」「Where’s Taiwan?」「What do you like about your country?」看著來自各國的同學,從歷史事件、食物、藝術、音樂、名人、特產、與各國關係…等等不同角度,侃侃而談介紹的自己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那些我本以為很嚴肅、離自己很遙遠的「政治社會」議題,其實是人與人相處的根本。在台灣的時候,不會有人問你台灣在哪裡? 台灣是什麼? 你說中文為什麼不是中國人? 我2013年來到紐約,當時班上的中國學生,每屆最多一兩個,混雜在一堆國際學生裡不算突兀,但是到了後來,一個班級甚至有將近五分之一的中國學生,校園裡不論走到哪裡,都是成群移動的捲舌音,這個時候台灣腔就顯得格外突兀,若是幾年前,我絕對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解釋自己的價值和立場,會是這麼裡所當然的日常,因此我也不得不重新去思考 ─「台灣到底是什麼?」「我們和中國哪裡不一樣?」「當外國人看著我這個所謂的台灣人,他們看見的又是什麼?」而這一切為的沒有別的,只因為…

有些立場如果說不清楚、講不明白,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便永遠充滿困惑與矛盾。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尚且如此,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想必就更不用說了。最終,在這個充滿各國留學生、過客的城市生活的一小段歲月裡,我意外的學會,我們不需要急著被貼上標籤,去符合未來一個若有似無的期待,但是作為一個確實存在的個體,我們不能連一己的立場都說不清楚。不論走得再遠再久,終究得心繫這片土地,似乎就是我們這世代的宿命。


2020年的一月,我在那種「自己的家自己守護」的感覺裏頭,第一次找到對於這片土地的歸屬感,選舉的結果是好是壞,再過個十數年自有定論,但是因為所有人的努力,我們又掙扎著翻過了歷史的一頁,是值得歡喜的。喜的是,我們撐出了一方的對話空間,所以各種可能性得以繼續成長,喜的是,即使爭執的面紅耳赤,我們依舊得以自由的各自表述。自我認同和土本價值的探討本就是條漫漫長路,我還沒想清楚自己更愛的是台灣二字所代表的「自由和族群融合的想望」,還是如今各種「對立的現況」,亦或者「容許各種聲音的存在,本該就是自由的代價?」希望這片土地能有真正的去包容各種異類和族群存在的一天,只是一己的私心。不過大概只有如此,我才不再需要執著於「回家」或「不回家」這個決定,而是可以肯定的、驕傲地說 ─「台灣」我回來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吉兒的沙龍
5會員
7內容數
想寫寫一下紐約的食物、文化、和關於台灣人的一些小事。偶而也可以認真的聊聊音樂和聲音技術,最擅長的大概還是天馬行空的廢話一下自己暴躁的紐約日常。
吉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0/16
「城市」這兩個字已經不足以形容我心目中的紐約,她可以是個隨手拍張照片就是好萊塢大片的「城市」,更是一個深埋在紐約客心中的「概念」,只有親自走過一趟,在這裡活過、死過無數個回合,再輪迴重生個幾次,才得以任這城市的殘酷,淬鍊出每個人內心最深的渴望,與其說紐約是文化的大熔爐,不如說她是面若思鏡...
Thumbnail
2020/10/16
「城市」這兩個字已經不足以形容我心目中的紐約,她可以是個隨手拍張照片就是好萊塢大片的「城市」,更是一個深埋在紐約客心中的「概念」,只有親自走過一趟,在這裡活過、死過無數個回合,再輪迴重生個幾次,才得以任這城市的殘酷,淬鍊出每個人內心最深的渴望,與其說紐約是文化的大熔爐,不如說她是面若思鏡...
Thumbnail
2020/09/30
突然覺得美國的生活,真是太辛苦了。很想行李收一收回台灣的舒適圈。 自從美國疫情大爆發以來,紐約身邊的朋友,至少已經三波回台潮了,第一波是在疫情爆發初期,學校宣布停課,被趕出學校宿舍的國際留學生們,身在疫情橫行的異國他鄉,加上社會動盪,卻依然高居不下的紐約租屋價格,留學生們也只好先回台靜候通知...
Thumbnail
2020/09/30
突然覺得美國的生活,真是太辛苦了。很想行李收一收回台灣的舒適圈。 自從美國疫情大爆發以來,紐約身邊的朋友,至少已經三波回台潮了,第一波是在疫情爆發初期,學校宣布停課,被趕出學校宿舍的國際留學生們,身在疫情橫行的異國他鄉,加上社會動盪,卻依然高居不下的紐約租屋價格,留學生們也只好先回台靜候通知...
Thumbnail
2020/07/16
刻板的歷史教育,教出了只會服從的下一代  在國外念書的時候,我意識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和其他國家的人比起來,台灣人的自我和土地認同感顯得非常不成熟。我依舊清楚的記得,七年前剛來留學時的窘境,當來自各國的同學,讓我介紹一下台灣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竟然只有珍奶、雞排、和夜市,以及中國歷史朝代和國共內戰
Thumbnail
2020/07/16
刻板的歷史教育,教出了只會服從的下一代  在國外念書的時候,我意識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和其他國家的人比起來,台灣人的自我和土地認同感顯得非常不成熟。我依舊清楚的記得,七年前剛來留學時的窘境,當來自各國的同學,讓我介紹一下台灣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竟然只有珍奶、雞排、和夜市,以及中國歷史朝代和國共內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回台灣大概快1個月,就跟我當初從越南回台灣一樣,我還是很想再出國生活。 台灣真的有這麼糟到我不想留下來??🤔讓我來不負責任的告訴你🫵🏻
Thumbnail
回台灣大概快1個月,就跟我當初從越南回台灣一樣,我還是很想再出國生活。 台灣真的有這麼糟到我不想留下來??🤔讓我來不負責任的告訴你🫵🏻
Thumbnail
在台灣忙完了好幾個月不眠不休的工作行程後,好不容易熬到了好難得的假期。其實也不能算是假期,只不過是一個要出國完成的工作,正好結束後能碰到幾天清閑而已。要去的國家,正好也是有家在那的,所以忽然,本來好討厭的出國工作,竟然變成好期待的一件事...
Thumbnail
在台灣忙完了好幾個月不眠不休的工作行程後,好不容易熬到了好難得的假期。其實也不能算是假期,只不過是一個要出國完成的工作,正好結束後能碰到幾天清閑而已。要去的國家,正好也是有家在那的,所以忽然,本來好討厭的出國工作,竟然變成好期待的一件事...
Thumbnail
一個要出國完成的工作,正好結束後能碰到幾天清閑而已。要去的國家,正好也是有家在那的,本來好討厭的出國工作,竟然變成好期待的一件事。聯絡好了在當地的好朋友兼室友,我在最後一刻拿了簡單的衣物,也沒有行李的,抓了護照就往機場的方向去。出國對我來說,真是一件像是去巷口吃碗麵那樣的一件事情而已。
Thumbnail
一個要出國完成的工作,正好結束後能碰到幾天清閑而已。要去的國家,正好也是有家在那的,本來好討厭的出國工作,竟然變成好期待的一件事。聯絡好了在當地的好朋友兼室友,我在最後一刻拿了簡單的衣物,也沒有行李的,抓了護照就往機場的方向去。出國對我來說,真是一件像是去巷口吃碗麵那樣的一件事情而已。
Thumbnail
在國外的時候總是很想念台灣的一切:想念台灣吵鬧的親友、想念台灣多變的食物、想念台灣密集又喧囂的每條小街。在國外總是想著什麼時候才要回台灣,計畫著回台灣要見哪些人、吃哪些食物。但是,每次到了搭飛機前夕,又開始想著:「會不會家人覺得我變了?會不會跟朋友們疏遠了?會不會其實那已不再是我的舒適圈?」
Thumbnail
在國外的時候總是很想念台灣的一切:想念台灣吵鬧的親友、想念台灣多變的食物、想念台灣密集又喧囂的每條小街。在國外總是想著什麼時候才要回台灣,計畫著回台灣要見哪些人、吃哪些食物。但是,每次到了搭飛機前夕,又開始想著:「會不會家人覺得我變了?會不會跟朋友們疏遠了?會不會其實那已不再是我的舒適圈?」
Thumbnail
沒離開過,是空間物理上的。 而返家,則是心理上、社會關係上、文化傳統上、認同上,是時間上的。 離開都市
Thumbnail
沒離開過,是空間物理上的。 而返家,則是心理上、社會關係上、文化傳統上、認同上,是時間上的。 離開都市
Thumbnail
海漂返鄉
Thumbnail
海漂返鄉
Thumbnail
如果没有了借口,我是不是可以更勇敢一点,再去面对各位亲人一次?
Thumbnail
如果没有了借口,我是不是可以更勇敢一点,再去面对各位亲人一次?
Thumbnail
他們都是生命的過客 終於返國了!結束了一段旅程,也開始一段新的旅程。 我常常覺得我們這種遊牧民族式的生活方式最是可以深刻體悟所謂: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有些人會在旅程的某些時候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但他們終將離開我們的人生旅程。 我相信很多人不需要經歷過這樣的變動,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幸福, 多數人從小在
Thumbnail
他們都是生命的過客 終於返國了!結束了一段旅程,也開始一段新的旅程。 我常常覺得我們這種遊牧民族式的生活方式最是可以深刻體悟所謂: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有些人會在旅程的某些時候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但他們終將離開我們的人生旅程。 我相信很多人不需要經歷過這樣的變動,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幸福, 多數人從小在
Thumbnail
寫在2020大選前: 交通便利了,回家的路卻更遠了。今年過年,要不要請假回家呢? 放長假了,要省機票錢一個人在國外待著,還是狠下心刷機票回去,即使只能待個幾天? 這種掙扎,是我在出國前,從未感受過的。15、6小時的長途飛行雖然遠,但是習慣了以後倒也不至於難以忍受,只是走得越遠,看得也越遠了...
Thumbnail
寫在2020大選前: 交通便利了,回家的路卻更遠了。今年過年,要不要請假回家呢? 放長假了,要省機票錢一個人在國外待著,還是狠下心刷機票回去,即使只能待個幾天? 這種掙扎,是我在出國前,從未感受過的。15、6小時的長途飛行雖然遠,但是習慣了以後倒也不至於難以忍受,只是走得越遠,看得也越遠了...
Thumbnail
前幾天接待了一位中國廣東來的旅客,她是一個老師,除了去年有事,每年暑假都會來台灣玩。 每次來台灣都有種回到家的感覺,她說。 因為自由是每個人的家。 前面我們聊到關於中國政府以及住在那裡的人,她說,我跟他們不一樣,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每個月花一點錢翻牆,可精彩了。 那你怎麼看待香港人現在的處境呢? 她原
Thumbnail
前幾天接待了一位中國廣東來的旅客,她是一個老師,除了去年有事,每年暑假都會來台灣玩。 每次來台灣都有種回到家的感覺,她說。 因為自由是每個人的家。 前面我們聊到關於中國政府以及住在那裡的人,她說,我跟他們不一樣,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每個月花一點錢翻牆,可精彩了。 那你怎麼看待香港人現在的處境呢? 她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