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睡前滑手機時,第一次看到高妍與《綠之歌 收集群風》。不知道是我哪次無心的追蹤與按讚,才讓臉書決定把書籍發佈記者會的貼文推到我的面前,總而言之,就像高妍聽到《收集群風》那首歌一樣,我覺得很懷念、很在意、很想知道高妍是誰,《綠之歌 收集群風》又是什麼?
是漫畫,我在臉書上試讀了頭兩話。
過了半個月,我時不時會想到《綠之歌 收集群風》,有點想買,卻又被一些無聊的念頭阻饒。例如作為漫畫開本這麼大還這麼厚,好奇怪;雖然我莫名被畫風吸引,但包裝這麼文青,會不會內容離我很遙遠?於此同時我默默讀著網路上《綠之歌 收集群風》的宣傳資訊,叛逆地想著我才不要當個鼻子被牽著走的消費者,一邊靜靜培養對《綠之歌 收集群風》的好奇。
那陣子的我才剛離職,正在思索自己的下一步,對於影響自己甚巨的漫畫做了些調查,也就是在那時知道了漫畫專賣店Mangasick,而當時Mangasick正巧在為《綠之歌 收集群風》舉辦出版紀念展。雖然Mangasick的商品調性離目前的我是真的有點遙遠,但由於我非常喜愛造訪實體地點這項活動,抱持著看展朝聖的心情,我去了一趟Mangasick,並暗暗決定此行就要購入《綠之歌 收集群風》。被封膜包覆的兩冊書籍十分有重量感,我懷著愉悅的心情回家,將《綠之歌 收集群風》擱在書架上。
再過了半個月。沒有什麼特殊情況,就是想看了,我把封膜拆開。
可能是重量、書衣觸感、好看的印刷色或紙香,總而言之我接收到一個訊息:這是一部飽含創作者心意與努力的作品。幾乎像是一種無意識的溝通,像空氣一樣包裹著《綠之歌 收集群風》,我流暢自然地撫觸過書衣,驚喜於摺頁的設計,窺視藏於底下的書皮,感受蝴蝶頁的透明。《綠之歌 收集群風》在我手中盡情地舒展盛放,「我在這」「我在這」「我在這」。
而後閱讀《綠之歌 收集群風》的感覺很新鮮。漫畫雖說是圖像創作,但對我來說,決定我會不會喜歡一部漫畫,故事劇情的影響占比其實很高。但高妍的圖以不可忽視的存在感宣示主權。我喜歡台灣街道、東京風景;上下冊的前後呼應;寫實卻又主觀的演唱會空間與海邊;背景中可辨識的細節。「我在這」,「嗯,你在這」。
我覺得有點像繪本,但具有更深的文學性。我覺得也有點像電影《美國女孩》,但可能沒有這麼直衝心底。啊,可能有點像日本吧。乾淨、舒服,很不一樣的空氣,異國情懷。
《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出版紀念公開【 𝟏、𝟐 話】: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gaoyann&set=a.55035113332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