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11/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透析金錢與權力的流動:從採訪安倍晉三胞弟岸信夫的經驗說起

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奈良市發表演說時遭槍擊身亡,BBC等國際媒體評價安倍對華政策既強硬又務實,在中美關係漸趨緊張的時局裡設法尋求平衡,不掩飾友好台灣的立場--我想起2016年春季前往東京食品展採訪,接待台灣縣市首長和媒體的日方代表是安倍的胞弟、現任國防大臣、時任眾議院議員的岸信夫,國際記者會後有難得的QA機會,我趕忙舉手,詢問岸信夫在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架構之下與之外,台日的折衝重點。
擔任政治線記者時被要求書寫金錢與權力,在日常生活裡也必須「看懂大局」,問題是要怎麼看懂?我在這一課跌打損傷後,歸納出三個步驟:
  1. 理解決策者的最終目標:兩個或多個權力的山頭進入同一個場域,絕對不只是大拜拜,無事不登三寶殿,先釐清各山頭的最終目標,才能看出或推測大家出的牌型、競爭/交換/合作的策略。
  2. 找到適合的翻譯者:最有權力的人--無論頭銜是總統、領導、黨主席、CEO、董事長--說的話通常格局宏大、有一些乃至於大量的模糊空間,怎樣在這些模糊中填補細節?這時去請教懂權力的翻譯者,例如負責執行的幕僚,把宣示和行動實際對接起來。
  3. 彙整資料找線索:權力板塊的移動通常不會是突然的,真正權力的山頭會提早準備、耕耘,也就是俗稱的「布局」,我們總可以從過往的新聞、當事人的言行甚至是社群動態中多看出一點什麼,至於完全沒有布局的人物趁風頭上出來喊,就是想藉由蹭熱度撈到些好處,

從表象細節拆解權力流動
回顧2016年東京食品展的採訪經驗,看似是商務行為的食品展、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實質存在暗潮洶湧的外交、政治角力。
採取內閣制的日本政壇派閥明確,岸信夫的發言不光是代表他自己,也傳達了安倍內閣的國策,2016年台灣經歷第三次政黨輪替,在總統蔡英文520就職之前,日方高規格接待台灣官員,稱「台灣和日本是兄弟之邦」,「民主國家政權輪替很正常,不管什麼局面,台日友誼都要往前走。」
2016年三月初東京食品展,岸信夫著眼於美日與環太平洋政局,在美國對太平洋地區的經貿戰略布局下,宣示稻米是日本的「聖域」,也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域,絕對不會在談判桌上退讓,也為開放福島五縣市農產品進口請命。
台灣官員及媒體參訪團分成三個層級:
  1. 領袖:由從政資歷最老、時任高雄市長的陳菊領銜,代表即將上任的蔡英文政府強調台日友好、宣示台灣的國策方針。
  2. 地方首長:綠營的縣市首長負責為填補國策方針下的重要交流項目,例如開放轄區內的農產品交易,重新檢驗過去因為病蟲害被禁止輸出輸入的品項。
  3. 農業專家、顧問與事務官:最清楚各項農產品的種植、生長、交易價格與成本細節,能夠支援細節的知識,讓逐項討論的方針更明確。
在那個時間點,台灣參訪團領袖陳菊表示100%會加入TPP,地方首長忙著為轄區農產品請命、下面的農業專家待命備詢。而加入TPP是台灣藍綠陣營少有的國策共識,對照2015年馬政府釋出「公署糧倉爆滿」,討論要減產稻米、釋出耕地、取消收購補貼等輿論風向球,也不光是想在大選前釋出土地利益,也著眼於要在TPP第二輪談判時加入。
然而,TPP因為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被全盤推翻,那些用來鋪路的政策全被打回原點,可見地表上最有權力的藍星霸主影響著每個人的荷包與生活。
台日交流除了農業還有很多面向,例如航線的開拓,我記得岸信夫回答:「以前日本官員訪台只去台北,現在要擴大台灣地方城市與日本地方城市的連結。」這是什麼意思?後來我去請益前駐日代表許世楷先生,得知這裡面藏著一份禮物,也就是台日新航點的開拓。
嗣後台中清泉崗機場直飛日本的新航線開通,在那之前清泉崗機場的國際線航班僅有港澳、中國以及越南胡志明市。
2016年到今天,究竟有哪些變和不變?現在清泉崗機場飛日本的航線有怎樣的演變?當時的藍營內部有哪些政治角力也與台日關係密切相關?

更多幕後故事歡迎收聽曉嫚的Cult Bar
在2016年,沒有人預料到會爆發COVID-19疫情,更不可能想像後續兩年多跨越國境的旅行變得如此艱難,追蹤著日幣的匯率、邊構思完全解封之後要前往日本報復性消費,此時得知安倍不幸殞命,平民如我與他的實際距離是無限遠,而曾有幸採訪他的手足岸信夫,得知安倍派閥對於台日關係的重視和實質行動,因此非常錯愕、難過、不捨,感嘆無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陶曉嫚創作閱讀聊天室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