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民主化之路(九)

更新於 2024/07/3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文提到過,治台前七年基本上都在弭平抗日勢力,一直到後藤新平的治理方式將抗日勢力逐漸瓦解後日本才真正開始全面統治台灣

後藤新平接任民政長官之後,後藤秉持「生物學原則」,開始大規模地進行的調查與建設。後藤曾說:「殖民地行政計畫,在目前科學進步之下,必須根據生物學的原則,也就是要發展農業、工業、衛生、教育、交通、警察。如果以上各項能夠完成,我們就可以在生存競爭中獲得保全及勝利。」

後藤新平在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任內,進行土地調查、戶口普查及風俗習慣調查,推展生物學的殖民政策,促進科學、農業、工業、衛生、教育、交通與治安警察等發展,並收編反日份子,攏絡臺灣的門閥士紳,奠定日本在台灣往後的統治基礎。

台灣舊習慣調查

舊慣調查為臺灣的文化、風俗、民情和律法留下重要的紀錄;而土地及戶口調查的全面與精確,不但成為日本殖民統治與建設的重要基礎,其影響甚至延續到戰後國民政府在臺的施政。

後藤新平上任後,檢討以前日本的統治政策,發現有一些缺失。首先後藤研究出清朝並沒有嚴厲的管束臺灣制度,臺灣人的地方仕紳於是各自為政,自治非常發達。這種自治是一種習慣法,然而日本統治者卻輕易破壞這個自治制度,想要引進新的文明、新的法令,臺灣人根本聽不下去,難措手足,這就是失敗的根源。今後的方針,應該恢復舊習慣,總督府只站在監督者的立場,只有發現弊害時,才逐漸改善,這樣的行政就事半功倍。當時大多數日本人認為日本文明而台灣野蠻的歧視政策,後藤新平則是少數認識到台灣舊習慣想法的人。

後藤新平為了徹底了解台灣舊習慣,首先他展開大規模調查。1900年,後藤新平聘請京都帝國大學教授岡松參太郎,於1901年成立臨時台灣舊習慣調查會,後藤新平自己擔任會長。1903年,京都帝國大學教授織田萬加入調查會。途中,織田萬對調查的對象太龐大、複雜,而有些氣餒,後藤新平勉勵他說:「這是為了世界文化,而且只有日本人能做。」

都市計畫及改善基礎設施

後藤對臺灣的建設始於醫療和衛生的改善。1895年,他受聘擔任臺灣總督府衛生顧問時,當時的台灣,衛生狀況非常惡劣,甚至被清政府視為『惡疫之地』。日本來台工作者對台灣的氣候、環境有諸多不適應,於是他著手規劃關於日本人居住地的衛生、自來水和下水道等建設。

後藤新平決定在各個城市建設排水設施和進行都市計畫,1896年8月,經後藤邀請,英國人威廉·K·巴爾頓(William Kinnimand Bunton)赴台,對台灣排水系統進行調查研究,1897年4月,台灣各地開始進行市政改造工程。1898年台灣總督府內設立台北市區改正委員會,都市計畫方案的起草也隨即開始,1905年方案通過。後藤新平在台期間,未受任何干涉,獨自領導實施了台北市區改正、自來水-排水管道鋪設、鐵路建設、港口建設、公共建築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

道路、鐵路、港灣改善

日本接收台灣之初,幾乎沒有像樣的道路。村落與村落之間,村落與市街之間,可能只有30公分寬的小路。在後藤新平主持下,台灣建築了1.8公尺寬的道路5千5百公里,超過1.8公尺寬的道路2千9百公里,超過5.4公尺寬的道路8百公里,超過7.2公尺寬的道路80公里。

鐵路方面,在清朝統治期間,從1887年起花了7年鋪設從基隆到新竹約100公里的鐵路。但是品質不佳,橋是木造,稍為有些轉彎的地方,旅客必須下車一起推火車。日本接收台灣後,民間成立台灣鐵路公司,計劃興建台灣縱貫鐵路。後藤新平上任後,主張鐵路國有,並且認為台灣鐵路的1千萬日圓興建計畫不夠,應該追加到3千萬日圓。後藤新平成立台灣鐵路部,自己擔任部長。1908年,台灣縱貫鐵路完成,比當初預定的還要提早兩年。

後藤新平實施的港灣政策是建設基隆港與充實衛生設備。尤其是後者,是後藤新平非常重視的計畫。台灣當時有許多傳染病,甚至曾經因鼠疫而死了4500人。充實衛生設備最大的重點是建設上下水道。日本剛開始統治台灣時,軍用水道只有基隆與淡水兩處,後來在後藤新平積極推動下,台灣的上下水道比日本國內還要早完成。竹越與三郎於1904年第一次訪問台灣時,驚訝地說:「我所看到的台灣首府,純然是歐洲風的清潔宏闊市街,道路好像東京的道路,甚至比東京的道路還漂亮,步道與車道之間,鋪有水泥,下面有下水道,讓雨水和汙水可以排放。」

土地調查

在解決完抗日游擊隊和鴉片兩個問題後,後藤新平接著進行土地調查,目的將清政府時期台灣的隱田清理出來,以便為臺灣總督府增加稅收,而有不實記載的,更可以收歸臺灣總督府所有。台灣的土地所有權非常複雜,有大租戶(墾首)、小租戶(墾戶)、佃農(佃戶),而且有許多隱田。1885年,清朝新任巡撫劉銘傳曾經想要測量全島農田,卻招致台灣民眾的反抗,甚至引起暴亂,結果失敗。

1898年,後藤新平設立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自己擔任局長。後藤新平對手下再三交代,進行土地測量時要尊重當地人的感情,要尊重他們的祖墳。1904年,土地調查告一段落,台灣總督府並以公債向大租戶強換農田,使得臺灣總督府成為台灣最大地主,增加後來稻米、蔗糖的輸日,其規模經濟更讓小租戶與佃農無法與殖民政府競爭而達到經濟控制的手段。經過這番土地調查,發現許多隱田,結果實際農田是以往的1.7倍,這些隱田主要是清政府於台灣採取番漢分治所形成的結果。

1904年,日本基督徒竹越與三郎(1865-1950)目睹後藤新平的詳細土地調查,感嘆說:「與這個相比,日本在明治七年實施的地租改革簡直是兒戲!」

    avatar-img
    42會員
    163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臺灣保甲制度 臺灣在清治時期便有隨其他省份實施保甲制度。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控制臺灣社會的制度也稱作保甲制度。起源於1899年5月8日拂曉,以陳秋菊為首的700名抗日人士,襲擊台北城、大稻埕。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召商人辜顯榮來商量鎮壓抗日與匪徒勢力之策。辜顯榮貢獻的「治匪」策,
    日治時期頭七年台灣人民的武裝抗日雖未令日軍大量傷亡,但卻大大增加日本治理台灣的成本,日本甚至一度想放棄台灣,將台灣賣給法國等其他列強。相較之下,英國統治香港時當地雖有反抗事件,但都很快就被平定,其他亞非拉美大洋洲殖民地狀況也不比香港好多少,那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下面分項詳述之。 台灣地勢起伏大且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臺灣保甲制度 臺灣在清治時期便有隨其他省份實施保甲制度。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控制臺灣社會的制度也稱作保甲制度。起源於1899年5月8日拂曉,以陳秋菊為首的700名抗日人士,襲擊台北城、大稻埕。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召商人辜顯榮來商量鎮壓抗日與匪徒勢力之策。辜顯榮貢獻的「治匪」策,
    日治時期頭七年台灣人民的武裝抗日雖未令日軍大量傷亡,但卻大大增加日本治理台灣的成本,日本甚至一度想放棄台灣,將台灣賣給法國等其他列強。相較之下,英國統治香港時當地雖有反抗事件,但都很快就被平定,其他亞非拉美大洋洲殖民地狀況也不比香港好多少,那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下面分項詳述之。 台灣地勢起伏大且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日治時期頭七年台灣人民的武裝抗日雖未令日軍大量傷亡,但卻大大增加日本治理台灣的成本,日本甚至一度想放棄台灣,將台灣賣給法國等其他列強。相較之下,英國統治香港時當地雖有反抗事件,但都很快就被平定,其他亞非拉美大洋洲殖民地狀況也不比香港好多少,那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下面分項詳述之。 台灣地勢起伏大且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Thumbnail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相信各位讀者都知道近兩週台灣立法院為了國會擴權法案而爭執不休,很多政治法律學者認為在野勢力得不到行政權,便修法將立法權凌駕於其他二權之上,破壞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那台灣是如何民主化呢?我們先從台灣的歷史講起。 臺灣歷史 在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台灣與亞洲大陸連結的陸橋(今澎湖
    「維持中國的非法政權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現狀(維持現狀)」,北京政權即可依「政府繼承原則」,繼承、併吞台灣,所以台灣人民才需要建立屬於台灣人的國家。
    Thumbnail
    近日“台灣民主”在網路上成為熱門話題,覺得好像可以借這個機會介紹一本好書,大家出版的《臺灣總統選舉:臺灣認同的成長與爭奪》,作者小笠原欣幸是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作者系統性地分析1996到2020的七屆總統大選,對年紀和我一樣或比我大的讀者朋友而言,內容都是自己親
    Thumbnail
    在日本統治之下,短短的五十年還構不成絕對的民族認同,書中的台灣本地人視日本人為侵略者,但同時又羨慕著能得到日本民族認同的人,矛盾的情緒在戰爭之下無處可逃,城市被轟炸、人們移往郊外,直到戰爭結束好似一切將歸向和平。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日治時期頭七年台灣人民的武裝抗日雖未令日軍大量傷亡,但卻大大增加日本治理台灣的成本,日本甚至一度想放棄台灣,將台灣賣給法國等其他列強。相較之下,英國統治香港時當地雖有反抗事件,但都很快就被平定,其他亞非拉美大洋洲殖民地狀況也不比香港好多少,那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下面分項詳述之。 台灣地勢起伏大且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Thumbnail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相信各位讀者都知道近兩週台灣立法院為了國會擴權法案而爭執不休,很多政治法律學者認為在野勢力得不到行政權,便修法將立法權凌駕於其他二權之上,破壞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那台灣是如何民主化呢?我們先從台灣的歷史講起。 臺灣歷史 在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台灣與亞洲大陸連結的陸橋(今澎湖
    「維持中國的非法政權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現狀(維持現狀)」,北京政權即可依「政府繼承原則」,繼承、併吞台灣,所以台灣人民才需要建立屬於台灣人的國家。
    Thumbnail
    近日“台灣民主”在網路上成為熱門話題,覺得好像可以借這個機會介紹一本好書,大家出版的《臺灣總統選舉:臺灣認同的成長與爭奪》,作者小笠原欣幸是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作者系統性地分析1996到2020的七屆總統大選,對年紀和我一樣或比我大的讀者朋友而言,內容都是自己親
    Thumbnail
    在日本統治之下,短短的五十年還構不成絕對的民族認同,書中的台灣本地人視日本人為侵略者,但同時又羨慕著能得到日本民族認同的人,矛盾的情緒在戰爭之下無處可逃,城市被轟炸、人們移往郊外,直到戰爭結束好似一切將歸向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