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數學|大學升學專題 V:課業 (下)|舊文復刻 Ep.9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復刻簡述與作者聲明

讀者目前閱讀到的是完整翻新的內容。
舊文復刻》除了輕微的用詞、用句修改,還會額外附加原文沒有提及的想法在各文章的底部作為對照,豐富程度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唷。
全內文適用:高中二、三年級學生,或重考生。
第九站,魔王數學的精華就是這集了
...

本集文字聚焦

高中可能在做考古還是要用點別的方法

理科:真理和務實

理科會提倡許多「既定的事實」,且大部分能讓實際的例子和理論誤差不遠,這就是在大學學習中很常提到的「真理」。
不像經濟系一樣會有許多的假設,它就像構成生活中許多事情的骨架,也就不難怪為什麼台灣會推崇理組的思維模式了。
讀數學系這回事
以前很不了解:為什麼讀數學系很需要熱情,熱情是什麼?這個概念頗抽象的,而且有些空泛。
理組科系花在課業上的時間,我想毫無疑問地從平均上來看會多過文組學生,同樣都是了解別人的思路,但理科確實比較難抓到具體的概念。
特別是我們找不到思維上的出路時,就可能會栽在一個理論上一整天,而這個問題如果偏向無解,就很需要「熱情」來支撐。如果同學們還是沒有太大的感覺,可以找一個空閒的時間研究數學系的證明題是怎麼一回事噢。

自然:用背來取代理解

這是很神奇的概念,對我而言,考試沒有什麼理解的過程
花很多時間讀書,可不是去考場看懂題目而已的呢
說用背的可能太容易,換個說法:寫過的就要記起來。
考試中得到的理解有一半以上都是二選一選錯的來源,事實上是因為觀念不全、題目沒讀懂線索居多,因此當書讀到一定程度時,「背」其實才是繼續把分數拉高的方法。
物理、化學:除非計算式一看就短短的,不然可以先作答背誦式題目
物理和大學科系最相關也考最多的是任何關於「力學」的單元,我在這學期做的教授訪談中,基本上沒有理工科系教授忘記提到這個部分,可見它很重要。
我實際上化學不是太好,特別是化學反應的章節中,其中幾個考點:兩性元素、反應熱、化學平衡等真的很困擾,主要是因為沒有在習題後,就把關鍵的部分寫出來去記,考試的時候慢慢推花了不少時間。
生物、地科:滿鼓勵熟的先寫,不會的就猜一下,有猜有機會
生物、地科能自習的成分就多一些。
生物的單元不多,不過光是細胞、動植物就可以橫跨上下冊,細度很需要時間著墨跟記憶,花一些時間記清楚是必要的。
地科大部分東西都不難,但牽扯「地球自轉、公轉」的題目我都很倒彈:星象、月相、陰陽曆就可以讓人很煩躁了,另外我並沒有抓好其中的脈絡,這部分僅作提醒。

數學:會多少不代表拿多少分

每個題目都會一半,跟整份考卷讀者會寫一半的題目是不一樣的。
寧願會寫的都寫對,也不要每題都只會一點點,多可惜呀
數學在大考中很注重「定義」,也就是讀者在坊間買的題本如果題目都是刁難型的,就不像大考會考的形式,當作來練習解題速度還算綽綽有餘,所以才衍伸出讀課本就足夠的說法。
認真說起來每個科目都是這樣,差別則在於數學有一半的題型和其他科不同,比分也差了 2 倍有,因此太多的模稜兩可用來對付數學是不妥的。
那麼,考「定義」是什麼意思
就是題目敘述完讀者就知道這是什麼東西的包裝,或至少能猜到大概是什麼方向的內容,然後用「最簡單」的算式把題目要的東西逐步解完,就代表是懂的。
根據寫大考題目的經驗,以及教授訪談的結果,歸納出「多項式」這個單元的重要性,有微積分的課就要學好它,如果想體驗一下難度可以參考 106 學測多選題,算是難題的代表。
另外,讀者需要多注意什麼東西可以跟多項式這個單元產生關連,那這個單元的考題機會也會增加:指對數、機率都在這個可能裡面,給你參考。
向量、矩陣的單元在高中其實還是很小菜的,大學中則是線性代數的前身,數理經濟的領域也會看到它,就以銜接的看法上,配題數偏多還是有它的原因的。

說沒讀書有九成是騙子

讀書是自己的事,一天能讀多少、可以考多好,通常心裡都有數。
或許人多少會有惰性,別人如果比自己差一點感受上也比較好,只是這樣的比較意義層面並不大,對自己的大考成績而言,還是把排程排好,完成進度、心安理得或許會理想一些。
怎樣叫有讀,怎樣叫沒讀?
這時候就要拿出生活中不討喜的辦法:雙重標準,來看待這件事。
有讀很好,代表讀者正在進步,反應在成績上更棒,表示重點內容和考題連結之間做的連結很好;沒反應在成績上的讀者其實也很棒,因為有讀書,只是為什麼成績沒顯示出來,也需要挑戰一下自己,是不是讀得比較沒效率?
當讀者最近覺得自己太驕傲的時候,就需要怪自己鞭策一下;如果狀況反而差的時候,就多給自己一點鼓勵,確實是有讀書,「有讀就不錯」的想法也是派得上用場的,這種平衡感是用來讓自己走得更長久
沒讀就沒讀囉,累了就當自己在休息,不然就記得要把自已打醒了
什麼情景,要用什麼方式才能讓自己進步,簡單摸索一下,找到一個最能讓自己的心理最平衡的點,然後繼續前進吧。

讀書筆記可以怎麼做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在大學,是很習慣「考古題」這回事的,因為有時候上課不一定能明白為什麼要介紹這些東西,可是學期分數至少要能過比較實在,所以有機會都會問問同學、學長姐願不願意提供考古在考前當練習,確實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
不過在高中,明顯感受到題型的變化比較多元,寫到後來考古都在背答案,效益並不大,也不確定學的東西到底最後有沒有記起來,這裡提供一個方式幫助你:
準備一本活頁、筆記紙、喜歡的各種顏色筆們,幫自己做一本漂亮的考前提醒
我們當然不可能長達數週只讀一個科目,用分科筆記其實也可以,這裡推薦活頁本是因為可以隨時調動筆記紙,同科目整理在一起就行了,要價也不高,買點有品質的當然也可以。
段考的時候我會把範圍的考卷都拿出來寫看看還會不會,旁邊通常會有課本字句的紀錄;在考試當下寫錯的時候補:盡量一句話就能說完的筆記解釋這個題目,所以同樣的模考、大考都能做一樣的事。
但後面由於寫過的東西實在很多,不可能一樣一樣都拿出來翻,所以才需要都整理到一起來讀。
讀不下書的時候做點無腦小勞動,以後再看也行
另外有些人做比較仔細,因為怕自己的解釋會偏離重點,有的人是會把講義或課本的定義完整補上去,當然也沒問題,不要造成自己閱讀困難就可以了。
...

專題推廣

特意挑選一張美美的圖片唷
讀者可以如何 follow 到各種最新作品呢,記得先登入 Google,然後:
  • 點點「追蹤專題」,同系列作從此不漏接
  • 如果是「追蹤我」,還能涉獵到少見又容易登榜的心路歷程文章
  • 簡單的點「愛心」,表達對主題的喜歡或給我的鼓勵也很歡迎唷
avatar-img
20會員
305內容數
致力於做內容的專題,專注書寫人際觀察與自我議題,應酬者需慎入;無開啟文內廣告穿插,可舒適閱讀,文章轉載不讓著作權,來信詳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類量測事務所 的其他內容
簡單感受自己將來要就讀的科系,挑選大致上都在採計什麼科目,去調配我們的讀書和休息時間。
讀原文書與學習英文的學術點並不同,一個原本中文就能上好好的課,全英文無非是給自己找麻煩。
我將休息、運動的概念引進給考生,一度讓老師覺得不妥,在我的視角:好的身體才有努力的本錢。
大學有很多活動、想做的事情攤在眼前,怎麼樣過濾篩選哪些事情能同時符合現實、成長以及興趣?
到大學之末「有問題就問」不已經是相當適合這個時段的學習辦法,總要將學習技巧再更上一層。
想法會影響行動並造就個性。想那些關於自己能有的特別之處,並不是「裝逼」。
簡單感受自己將來要就讀的科系,挑選大致上都在採計什麼科目,去調配我們的讀書和休息時間。
讀原文書與學習英文的學術點並不同,一個原本中文就能上好好的課,全英文無非是給自己找麻煩。
我將休息、運動的概念引進給考生,一度讓老師覺得不妥,在我的視角:好的身體才有努力的本錢。
大學有很多活動、想做的事情攤在眼前,怎麼樣過濾篩選哪些事情能同時符合現實、成長以及興趣?
到大學之末「有問題就問」不已經是相當適合這個時段的學習辦法,總要將學習技巧再更上一層。
想法會影響行動並造就個性。想那些關於自己能有的特別之處,並不是「裝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有經驗的人會知道,真正有靈魂的數學家寫作,不會是我們平常看到的那樣。其實這件事,我在台大數學系三年級的時候就有感覺到。當時我意識到這件事,就覺得數學系裡面的人,很多問題很大。但數學很經典的文章,又需要自己底子夠深才看得懂,所以就造成數學文章,許多的表達都是要通靈才能意會。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當我們在念高中時,對於文理組的選擇總是讓人感到徬徨。有些人天生理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但是有些人則不溫不火,不確定自己擅長的是否喜歡,不確定自己喜歡的是否擅長,應該說人有百百種,選擇什麼路線或者說法對自己比較有利,那就會自然去做其中的選擇。 最常見的理科diss文科的說法叫做「不就是因為念不下去
Thumbnail
你認為高中時所學的學科畢業後哪一科最先被學生放棄?數學?物理?化學?我認為是歷史。讓我們回想一下,國高中的歷史課都教了些什麼,歷史做為一門國高中生必修的學門,它的價值是什麼?而它的教學或者內容,是否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重視的理由,並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做為還原過去曾有的選擇
Thumbnail
在中學物理課程裡,大多學生認為“力學”是最難的課題,這是因為它包含有比較多的抽象概念和常常需應用不同的數學技巧。 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們與物體的平衡、變形或運動的關係。  「“牛頓定律”被認為是力學的最重要理論,我們在這裡簡單介紹它的三條定律。」
Thumbnail
一次月考一名高中生大概要讀多少才能招架呢? 以我們班舉例,這次我們是考七科(國、數、英、地理、地科、物、化) 國文:課本、講義、補充文選⋯⋯總之都是背誦的內容,像是詩的流變,文體的演變,不過因為真正考時也有許多課外無從準備的內容,所以是班上許多人的罩門。 數學:範圍看似不大,但實際上題型變
Thumbnail
每次說起我這個傳教工作者大學讀的是地球科學系,都會有人傻眼。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科學與宗教難道不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有經驗的人會知道,真正有靈魂的數學家寫作,不會是我們平常看到的那樣。其實這件事,我在台大數學系三年級的時候就有感覺到。當時我意識到這件事,就覺得數學系裡面的人,很多問題很大。但數學很經典的文章,又需要自己底子夠深才看得懂,所以就造成數學文章,許多的表達都是要通靈才能意會。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當我們在念高中時,對於文理組的選擇總是讓人感到徬徨。有些人天生理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但是有些人則不溫不火,不確定自己擅長的是否喜歡,不確定自己喜歡的是否擅長,應該說人有百百種,選擇什麼路線或者說法對自己比較有利,那就會自然去做其中的選擇。 最常見的理科diss文科的說法叫做「不就是因為念不下去
Thumbnail
你認為高中時所學的學科畢業後哪一科最先被學生放棄?數學?物理?化學?我認為是歷史。讓我們回想一下,國高中的歷史課都教了些什麼,歷史做為一門國高中生必修的學門,它的價值是什麼?而它的教學或者內容,是否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重視的理由,並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做為還原過去曾有的選擇
Thumbnail
在中學物理課程裡,大多學生認為“力學”是最難的課題,這是因為它包含有比較多的抽象概念和常常需應用不同的數學技巧。 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們與物體的平衡、變形或運動的關係。  「“牛頓定律”被認為是力學的最重要理論,我們在這裡簡單介紹它的三條定律。」
Thumbnail
一次月考一名高中生大概要讀多少才能招架呢? 以我們班舉例,這次我們是考七科(國、數、英、地理、地科、物、化) 國文:課本、講義、補充文選⋯⋯總之都是背誦的內容,像是詩的流變,文體的演變,不過因為真正考時也有許多課外無從準備的內容,所以是班上許多人的罩門。 數學:範圍看似不大,但實際上題型變
Thumbnail
每次說起我這個傳教工作者大學讀的是地球科學系,都會有人傻眼。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科學與宗教難道不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