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問題文化|學習系列 I|舊文復刻 #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2 集數地圖

raw-image


...


本文概要

本學期期末簡報 (2019.01) 時我大膽提出一個觀點:讀者的本質就是你自己,不需要透過合群來確認自己的定位

大學分組作業時,特別在開會場合,往往一句:剛剛聽下來,有沒有什麼問題?得到的是全場靜默,百人課堂更是如此,整學期在全班面前舉手問問題次數為零的人數大概率會超過 95%。

為什麼會這樣,不懂不才是最大的問題嗎。


看完概要,我想主題就很明確了

有些問題放著放著就不再是問題

忽略著、忽略著也就習以為常,殊不知這樣的思考習慣可能會離自己的理想生活越來越遠,而這樣的場景一定不陌生:舉起手,老師,剛剛那裡我不懂可以再說一次嗎?

  • 哪邊不懂?我應該說得很清楚,「你下課來找我」
  • 好 ... 等一下吧,我在趕課,同學一定有人會,不會再來辦公室問
  • (講得不大不小聲就被忽略了) 看起來大家都沒有問題!


又或者同學會有這樣的反應:

  • (你很煩欸) 下課再問老師啦
  • 先想一下再問,不然就一直都在回答你的問題而已
  • (私下靠北怎麼有這麼煩的傢伙)


發現問題的時候,每個人反應看起來不相同,卻又大同小異。

小時候我常被教導:上課要保持安靜,不要吵到其他同學;但捫心自問一般人下課會幹嘛去:聊天、滑手機、看小說,誰在找老師的呀,而且一個人面對老師好可怕,還是問同學「要不要一起去上廁所」好了。

於是一天一天過去,就變成啞巴了。


面對自己一再的結巴

「內向」一文提到:說話需要放膽練習,表達力並非一蹴可幾。


或許讀者會認為這是一種合群的表現,不想造成別人麻煩,問了還要冒著「被討厭」的風險,不過就是個問題嘛,大不了自己消化掉 (看是就忘了或假裝自己真的會了都可以),仔細想想自己的問題確實也沒什麼大不了。

本人我比較反骨,沒什麼合群的概念,別人喜不喜歡不影響我要做的事


1

讀者覺得「合群」的目的是什麼

其實我們都知道走在自己道路上,「合群」不會是最優先考慮的事情,卻還是忍不住這麼做,我來猜猜:

這樣會有朋友、吃飯有人陪、生活上下會充滿快活的空氣

這樣,至少不會成為同儕的箭靶;可能我個性真的比較怪一點,合得來的人不是十分聽眾型,就是大肆分享交談型,還真的是找不太到哪個「群」是適合我的,當然再往下深入就先不談。

現階段倒覺得朋友型態改變許多,大多以能互相幫助、個性單純為主。

說說我的故事,或許讀者會更了解這個問題背後的答案,這個答案沒有一定,所以不用特地執著於「正確」的結論:

我不是沒有試過「合群」。

大家身邊一定有過「不是一掛」的人,我當然也不例外,我曾經質疑過自己是不是很沒有社交能力,是不是這樣就真的交不到朋友了,是不是就真的表示我人際關係很差;既然覺得社交環境較為艱困,又是怎麼一路走來的呢?

事實只是,合了我能合的群。

什麼意思呢,《大學不迷茫》一書就給相當好的說明:同樣的每個人、每個選擇都沒有對錯,但絕對有好、壞之分,問題背後的答案取決於自己的「選擇」,差別只在於適合我的群體通常都很小而已

如果我們做著的一直是合群的事情,怎麼有辦法靜下來好好探索自己呢。


2

上大學我很少追求集體認同的答案

在大學琳瑯滿目的活動之間遊走,讀經濟系的我平時還不算太爆炸,每每碰到有活動可以參加的時候都會問一下自己:這個活動在幹嘛、有我想要的東西嗎、花的時間和收穫會達到預期嗎?

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能符合期望,就剩下喬出時間,還是好處理。

至於什麼情況下要「答對」一些聲音的疑惑,除了老師點到問問題的時候、或是有機會舉手表達的時候 ... 那還有嗎?肯定有。

舉手問問題的時候,為避免尷尬還得猜中環境氛圍。

要嘛問的問題別人沒想到,會覺得讀者問得很好;再不然就是所問的問題正好也是大家當時內心的疑問,自然就會接受被中斷的時間;反過來說,其餘的形式就是造成別人的困擾而已。

接下來的過程就不多說了,催眠自己、變成啞巴,絕對是上上策。

其實靜下來的時候我們都明白:沒問題一定是最大的問題;讀者的沒問題,能滿足老師的課堂教學、滿足合群的心理現象,卻不見容於未來的職場生活,同事主管只會覺得:你有問題怎麼不一開始先說,怕麻煩只會造成更多麻煩

這樣的「沒問題」只是因為習慣忽略自己的需求,唬弄著過去只會更糟。

為什麼別人可以更快發現問題在哪裡,為什麼有些人的提問就是能切中要點,又為什麼一堂課我只能似是而非地聽完,卻對自己信心滿滿之餘考不出 90 分呢?

如果想要根絕這種棘手的狀態,就得發現到:為什麼我會時常沒有問題


  • 根源一:合群的不知不覺
  • 根源二:解開題目比自有想法重要
  • 根源三:對自己太有信心


如果讀者也有一樣的狀況,只要察覺到問題所在,就有動機去解決它;若讀者尚不是如此,《大學不迷茫》的名言就提供參考:

所有的道理在不去做的前提之下,都只是無用的雞湯。

正好也是寫作常提到的事情:在允許的猶豫期限之後,只有真的做了,不論成果如何,學到的都是自己的。


調整學生思維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原文裡,由於是大學之初,會相當強調積極學習的重要性,其中一個辦法就是特別在學業有問題覺得想不通之時,找到合適的時機向同學或教授求救;只是需要注意一下周遭的空氣,以免過度佔用別人的時間。

現在大學之末,或可以不用等到這個時候,「有問題就問」並不已經是相當適合這個時段的學習辦法,因為出社會的大家就會是一個完好的成年人,總要將自己的學習技巧再更上一層。

一般來說提問前「提出構想」是重要的一環。

先想過可能的錯誤在哪裡,包括:事前搜尋資料、整理結論,如果只要一點時間可以自己解決的細節小事就先包辦完,別人也會比較清楚讀者的問題源頭。

舉例來說,在職場裡我們會有機會錄取一位「什麼都願意學」的實習生;可是自從實習生入場後,如果連簡單的文書處理、排版、送件都還要一一過問同事,雖然可以歸咎是人資部門的寬容,但還握有傳統的學生思維就不是好事。

因為,這只是把麻煩賴到別人頭上;別人沒有教育我們成為好員工的義務。

倒不如把積極學習的心態和方法,先從要求自己「完備」開始,不知不覺就會節省很多一來一往的時間;至於應該怎麼樣過濾、篩選問題,在我仔細地寫出來之前。

就請讀者們善用「品味」(過濾) 的能力幫幫自己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類量測事務所
31會員
341內容數
致力打造質量創作,涵蓋「人際關係、自我覺察、生涯規劃」等深刻觀察主題:註明作者與原文連結方可文句引用,轉載不讓著作權,未盡事宜來信詳談
人類量測事務所的其他內容
2023/03/31
買筆記可以考好嗎,我大概會回答「有點難」,主要在於:那通常不是最適合你體質的理解產物。
Thumbnail
2023/03/31
買筆記可以考好嗎,我大概會回答「有點難」,主要在於:那通常不是最適合你體質的理解產物。
Thumbnail
2023/03/24
心流的概念並不特別要求時間總量,而是確定要做的事情能夠確實做到的那一段時間要能是專注的。
Thumbnail
2023/03/24
心流的概念並不特別要求時間總量,而是確定要做的事情能夠確實做到的那一段時間要能是專注的。
Thumbnail
2023/03/17
有一集老高的影片提到賺錢的方法叫信用,然而面臨通膨的我們,是不是在暗示人類信用越來越差。
Thumbnail
2023/03/17
有一集老高的影片提到賺錢的方法叫信用,然而面臨通膨的我們,是不是在暗示人類信用越來越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人一旦看見了,知道了,就無法再欺騙自己,但我們還是可以選擇忽視它。只是在忽視的過程,會有一直有一把聲音在提醒你「是時候要醒過來了,不是在自欺欺人。」然而,我們還是選擇了繼續忽視。。。。。。 旅程之初 —「要如何做」 大學時的我,還未能直面恐懼,只是每一次的遇到痛苦時,都能讓我有機會看見它一點點,但
Thumbnail
人一旦看見了,知道了,就無法再欺騙自己,但我們還是可以選擇忽視它。只是在忽視的過程,會有一直有一把聲音在提醒你「是時候要醒過來了,不是在自欺欺人。」然而,我們還是選擇了繼續忽視。。。。。。 旅程之初 —「要如何做」 大學時的我,還未能直面恐懼,只是每一次的遇到痛苦時,都能讓我有機會看見它一點點,但
Thumbnail
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在學習上,永遠記得這句話
Thumbnail
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在學習上,永遠記得這句話
Thumbnail
104年5月6日 好天氣 搭公車前往師大聽「不問問題的嚴重性」講座 很高興有此機會可以見到李家同本人
Thumbnail
104年5月6日 好天氣 搭公車前往師大聽「不問問題的嚴重性」講座 很高興有此機會可以見到李家同本人
Thumbnail
對於提問和表達這件事,最近深有感觸。在上大學以前,我和許多人一樣,很少會有問題想問。在我心裡,偶爾也會覺得到底有甚麼可以問的呢?帶著這樣的納悶,而打從心底佩服那些可以問問題的人,頂多湊在他們身旁一起聽解釋。但是,怎麼問問題,還有問為什麼,其實都是很重要的。 1.害怕問錯
Thumbnail
對於提問和表達這件事,最近深有感觸。在上大學以前,我和許多人一樣,很少會有問題想問。在我心裡,偶爾也會覺得到底有甚麼可以問的呢?帶著這樣的納悶,而打從心底佩服那些可以問問題的人,頂多湊在他們身旁一起聽解釋。但是,怎麼問問題,還有問為什麼,其實都是很重要的。 1.害怕問錯
Thumbnail
今天在群組裡被吐了一句「我感覺是,有點離題了。」雖然不算是有針對性,或人身攻擊的話語,但也讓我十足解HIGH了,關了聊天視窗,沈澱一下,我回過頭思索到底一切錯在哪裡?
Thumbnail
今天在群組裡被吐了一句「我感覺是,有點離題了。」雖然不算是有針對性,或人身攻擊的話語,但也讓我十足解HIGH了,關了聊天視窗,沈澱一下,我回過頭思索到底一切錯在哪裡?
Thumbnail
以前聽過一個講法很有趣:你覺得自己 (的身體) 健康嗎?我記得在課堂上小愣了一下,很直覺的想說「當然是健康的」;後來老師說:不過,誰身上沒有一點毛病,只是你沒有倒下而已。
Thumbnail
以前聽過一個講法很有趣:你覺得自己 (的身體) 健康嗎?我記得在課堂上小愣了一下,很直覺的想說「當然是健康的」;後來老師說:不過,誰身上沒有一點毛病,只是你沒有倒下而已。
Thumbnail
傳統的家庭教育體系,一直有著反對詢問問題的養成習慣,認為「小孩有耳沒嘴」或是只看重結論判斷對錯,不思索背後的脈絡與原因,一說明原因則被認為是「頂嘴」反責備一頓。 長期以往,便在學生時期培養出這樣的認知,只看重結論,不思索討論「形成結論之前」的脈絡與原因。不僅不容易舉手發問,就連問題意識也一併消失,
Thumbnail
傳統的家庭教育體系,一直有著反對詢問問題的養成習慣,認為「小孩有耳沒嘴」或是只看重結論判斷對錯,不思索背後的脈絡與原因,一說明原因則被認為是「頂嘴」反責備一頓。 長期以往,便在學生時期培養出這樣的認知,只看重結論,不思索討論「形成結論之前」的脈絡與原因。不僅不容易舉手發問,就連問題意識也一併消失,
Thumbnail
我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像是有的問題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問什麼,又或是回答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在回些什麼,問題跟回應是沒有交集的,因為最近看見的事件,就用這篇來回應這個現象。
Thumbnail
我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像是有的問題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問什麼,又或是回答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在回些什麼,問題跟回應是沒有交集的,因為最近看見的事件,就用這篇來回應這個現象。
Thumbnail
獻給肺炎疫情年的大學新鮮人們 自從大一暑假發完這篇文章後,似乎每過一年就得發個年度心得文,而自媒體平台上也開始充斥著一堆「新鮮人系列」。今天我不聊別的,就說說身為大二生(其實升大三了)的感想。
Thumbnail
獻給肺炎疫情年的大學新鮮人們 自從大一暑假發完這篇文章後,似乎每過一年就得發個年度心得文,而自媒體平台上也開始充斥著一堆「新鮮人系列」。今天我不聊別的,就說說身為大二生(其實升大三了)的感想。
Thumbnail
文明的發展不是因為有答案,是因為有「問題」。問問題的過程就像禪宗所說的,並非是你能否戰勝問題、找到答案,重點是不停的提問背後那股永不放棄好奇心的「精神」。我在史丹佛上課的時候,受到深深的震撼......
Thumbnail
文明的發展不是因為有答案,是因為有「問題」。問問題的過程就像禪宗所說的,並非是你能否戰勝問題、找到答案,重點是不停的提問背後那股永不放棄好奇心的「精神」。我在史丹佛上課的時候,受到深深的震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