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刻簡述與作者聲明
讀者目前閱讀到的是完整翻新的內容。
《舊文復刻》除了輕微的用詞、用句修改,還會額外附加原文沒有提及的想法在各文章的底部作為對照,豐富程度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唷。
內文適用:升大學、新鮮人學生;結論同時適用:終生學習者。
...
本集文字聚焦
想要多元一點的生活,但「眼裡只有一件事」相當奇怪的吧
本文提要
常聽老師在課堂上說:到了大學,你會面對很多的原文書!
果不其然,要不是因為高中有學了點東西,面對滿滿的英文還真是措手不及;好不容易認真翻開書讀了半頁,邊讀邊查單字,卻只有這樣一個結論:那麼,現在就來帶你看看微積分奇妙的世界吧!(還不臉黑 XD)
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我們在基礎科目學習的困難,偏偏英文很重要,怎麼辦才好呢?
...
學這麼多年的英文,終究是派上用場了沒
想想就覺得荒謬。我曾經大膽地跟家裡人說:送我去補習,上了個大學回來,別光說看書看不懂、讀到沒耐性,連話都說不完整、講不清楚的,那到底 … 是花錢學了什麼?
目前想到的最佳解答是:白繳的。(果然學習真的還是要靠自己爭氣點)
事實上當然是去「補習」了。國小的時候會有老師負責把作業盯到好,國中補習的時候除了作業還多加考試;當然上高中好點,沒有這麼多的基礎作業,老師只負責把我們教到會。
不過中間總有英文的洗禮,少說也認真了高中三年在讀英文,難道真的是讀到膝蓋去啦。
場合不一樣、動機不一樣、使用時機不一樣,全都可以歸納到台灣在英文學習的環境並不是這麼適宜,就教育的最終目標「考試」而言。
當然,批判教育體制還可以再開個篇幅,只是今天我們來講講原文書。
為什麼大學讀書要用「原文」?
看起來很冠冕堂皇 ... 是啊,大學生讀書不看「原文」,難道讀中文書;那高中讀的又是什麼,是反向 diss 高中生程度會比較差嗎?
今天的角度會以基礎學科來說明,簡單帶過對閱讀期刊、研究論文方面的想法。
讀數學系的時候,真心認為數學的原文用書非常容易讀懂,雖然有的人說理組真的得讀一下原文方便理解,但依我看重點從來不在英文,而是考試會出的計算及證明上。
到了經濟系之後,原文書讀起來就真麻煩了;我英文程度不好,大一有門「經濟學原理」真的是讓我吃足苦頭。
從最初高中學過的:需求、供給曲線與形成;正常財、劣等財、季芬財到機會成本與曲線斜率的判定等,原則上有點英文水準確實不用怕上學期的內容範圍讀不通,高中所學的部分佔比約 40%,並不難掌握學科內容。
然而在不怎麼認真,且不知道哪裡來的信心驅使下,終於在下學期「勞動供給」這一大章節狠踢鐵板。
1
我唸書的方式其實對應不上大學「應該」要有的學習態度,就成績而言
我並不是真的善於學習的人,學東西不僅挑食,也並不好奇學科內容在實務上的應用和發展。
在這個「必須用別人的邏輯來寫題目」的經濟學原理碰的一鼻子灰,反倒是初級會計學就有不錯的表現;至於不錯是多不錯 … 如果知道完整的編表方式和仔細的項目額度計算,80% 的考試成績是不會太困難。
在我試著讀完經原的原文書,接著期中考前覺得寫作業、複習考都應該會,加上有和同學討論功課的情況下,這作業成績即便沒有 90 分也不會低於 85,表現都不會太差。
後來就一連串災難。
期中考差點掉到及格線下,考後作業也寫得顛三倒四 ... 一點也不好笑,這可是整整讀了三天的原文書!那種「不知道讀書讀到哪裡去」的感覺又回來了;真是糟糕,這回我人可不在數學系了呢。
鐵齒的我最後還是拾起中文書了。
2
降低解讀門檻,確實有利接下來的學習
是這樣子的,照理說一般人在閱讀英文的段落通常會比單看中文書要來得有障礙,這是為什麼?
一個最顯見的理由:不外乎我們的母語就不是英文。
甚至在大學裡,「英文好」還能自成一個階級,大學與大學之間的比較是如此,同學間的語言能力比較也是如此,即便這不是大家會掛在嘴邊的議題,但確實英文程度比較好的人和英文程度較差的人,還是有些高低之分。
畢竟,以自己的語言能力直接讀通原文書所要傳達的知識,看起來是要比讀中文書的人高端些。
是這樣嗎?
當然像這樣開放性的問題,讀者大概會想「確實不是這麼說」,但我相信大部分人身體還是會很誠實地去提升英文能力,因為能力好可以直接讀懂,就是比較強啊。
那再拋一個問題:
所以英文能力好就代表他程度好,英文能力不好就表示他程度不好;身為讀者的你會不會看低同期用中文書的同學?
...
學英文與原文書的差距
針對基礎科目學習上就有認知問題的人,這正是我想寫給讀者的段落。
有時候是因為對自己很有自信,卻在學習路上挖了個大洞,還可以把自己丟進去填平的那種。
就好比今天讀段考要認真的你,下定決心要拚起來的時候,讀者會拿一本外國版的社會課本來讀嗎?
在開玩笑嗎,高中社會用什麼英文版。
那就對了,對於基礎知識的吸收,我們不會選擇拿石頭砸自己腳,那怎麼到大學又反過來了,怪怪的。
其實從閱讀論文感受到的扎實度來說,不得不讚一句國外的經濟學做得比台灣現有的好呀,先驅耶。(畢竟教科書都寫出來了嘛,不就是因為台灣生不出自己的教材,才需要去讀原文書嗎)
我也一度是對自己有信心的人,覺得可以做到邊讀原文書,邊搞懂整個章節的內容涵義。
殊不知能用短短幾句話講完的幾個章節,在當時用原文書來讀不但至少耗了 10 多個小時,甚至推移到功課的時候還是沒搞清楚章節的重點是什麼、不同類型的市場有什麼特性等,錯誤百出。
然而,解決我學習困難的正是「中譯本」。
也許有的人會問:可是翻譯總是會和原文撰書的有落差吧,這樣真的可以學得好嗎?
再舉自己為例,堅持用原文書的時候,會計這一科的小考會因為抓不到點只考了 45 分,換成中文本去對照考題的寫法,期中考就一口氣突破 90;就很明確,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方法真的很重要,我還可以大膽地告訴讀者:
一個方法擺在那裡不去用,硬說它沒有用就顯得很反智。
意思是中文本的出世還是有像我這樣的人用的上,畢竟,只希望能夠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讀懂基礎科目,就算要回歸到出題題目都是用英文呈現,補一補專有名詞也不會有什麼落差。
花的時間 2 折,成績反而見好,這是我學習的目的:投資報酬率。
...
這不是在為英文爛找藉口嗎
不免俗還是會碰到這個問題,幾個想法澄清一下。
英文程度好壞,與用書原文與否沒有一定關係
不意外地在生活中會有很多人覺得讀原文書讀通就是比較厲害,當老師們提及此事的時候,也在無形中製造出「讀原文就是大學應該做的事」的一種氣氛。
但同時也表示,能夠「立刻」讀通原文書在大眾心中顯然是比較厲害的,差別在於每個人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太相同,既然有語言問題,就會有意思表示的問題。
不過就以改變學習方式以獲取更好的分數,且沒有過多知識水平落差而言,顯擺出一個事實:
在成績比較上,只使用基礎科原文書真的沒有比較厲害,不需要刻意對外顯露或妥協接受這種階級感,因為就考試結果而言區別並不明顯。
但當然,不可否認讀者的英文能力好,我是會羨慕的。
說了這麼多,原文書還是有它的價值吧
我強調的是:會因人而異的學習門檻及入門基礎科目的方法不用刻意一致,學習是個人的事,無分好、壞,分數才會拿來比較。
而且,誰說「原文」書一定是英文,又是誰說原文書是「一手」的呢?
畢竟除了經濟學原理,微積分、統計學還是都在讀原文,我重點會放在選擇對自己學習成效最有利的方式,原文還是中文,我會隨意變換。
學術界重大論文發表、期刊出版既然是以英文為主流,為了能有更多和學術界菁英的交流,選擇最通用的語言發表論文是可預期的,這時候拿出英文能力就有其必要性 (也當然是因為沒有其他選擇)。
因此在入門階段,學習門檻高度會有一部分將來自教材的「可讀性」,能幫助自己有效吸收的教材就是好教材,因此我並不是反原文書,選對方法對自己才是重要的,如果讀者正以中文書作為自學途徑,不用擔心:
你適用的是理解成本比較低的方式,學會後也不代表這樣比別人差。
那麼英文方面呢,總是要克服英文的問題吧?
學英文是學英文嘛,當讀者也開始意識到原文書不是適合讀者的英文教材時,就會注意到一點:原文書的學術點並不在其英文本身。
如果到這裡為止讀者能夠大致接受,很高興我和讀者間的價值觀基礎相似,且並不會認為用中文書來吸收知識是「比較低端」,或是比較「沒有能力」的,也是一件美事。
對於學習英文目前沒有多的想法,主要從挑選自己能負荷的教材為先。
比如:高中用慣的常春藤雜誌依然是首選,搭配 Medium 的文章多是英語系作家所撰,二日一篇也正好可以騰出時間逛逛,會有不錯的收穫。(只推薦不業配)
方法是走出來的,不管要寫、要說、要聽,這些網路上也會有很多可以使用的資源,如果需求夠強烈,靠自己把這些需要的資源翻出來應該不是問題。
這些年學習進補的方式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還沒開始寫結論,字數應該是突破天際了。XD
讀大學幾年下來,完全感受不到自己英文能力的進步,甚至上了一堂全英文課程也是被當著回來 (雖然主因是不喜歡老師的上課風格)。
只是純粹覺得這門課的內容水準用全英文真的很浪費我時間,明明就可以簡單處理的課非用外國語言包裝的華麗,造成學習困難;以及我明明可以半小時內就會的東西,為什麼要花 3 個鐘頭去聽。
乾脆限多益 880 才能讀大學就好啦。
其實這種有感,就如文內所述:讀原文書與學習英文的學術點並不同,只是早前透過原文書提升自己的英文能力,對我來說就和一個原本中文就能上好好的課,非得要改成全英文一樣荒謬。
畢竟沒有教授會特別在乎學生的英文程度,是否影響成績還是死活吧。
其實讀大學、原文書,對現階段的我而言仍然是綁做一塊的,大一期間因為不是很習慣怎麼去找原文書 (經濟學原理) 的重點讀,所以繞了很大一圈,讀完不僅耗時、耗心力,還不見得有進展。
不過大二期間的「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還是靠原文書讀上來的。
理由在於「考試考的是理論邏輯脈絡:經濟學上一個因只對應一個果」的感覺,這個時候用上原文書就是要習慣英文敘述,還有等著被說服就要記起來的這些結論,然後用來考試。
只能說,也許我就讀的校系就是這樣平凡、簡單的學習系統吧。
那平日是因為不甘於生活必須是「這樣」的學習情形,所以能促成我自學一項技能的辦法:入門多半是採用課外書,因為這是學習上成本最低的方式;要生產就是靠寫作,確定看過的內容在腦袋裡是生的出東西也講得出來的。
其次是 Youtube 的眾多高質量影片,或偶爾放著聽聽神祕學的一些雜談,喜歡再考慮訂閱,也算是課外對於自身的小額投資;除非真的已經到達學習熱情的頂點,才會開始制定學習計畫、尋求真人課程等 (目前處於想法階段)。
所以簡單來說,確實我們的想法 (或說思維) 到什麼程度,就可以決定我們會到什麼地方去學習、採用什麼方式、用什麼樣的高度看事情;其實也可以反過來看:
如果我立志成為一本別人翻不膩的書,應該不會有人想把我當成原文書來讀吧。
聽起來就是 boring。
...
專題推廣
讀者可以如何 follow 到各種最新作品呢,記得先登入 Google,然後:
- 點點「追蹤專題」,同系列作從此不漏接
- 如果是「追蹤我」,還能涉獵到少見又容易登榜的心路歷程文章
- 簡單的點「愛心」,表達對主題的喜歡或給我的鼓勵也很歡迎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