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投影: 光電音造盤絲洞

沉浸式投影: 光電音造盤絲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沉浸共感度:★★★

(圖片來源:https://www.kkday.com/en-hk/product/126021)

(圖片來源:https://www.kkday.com/en-hk/product/126021)

製作公司:光點吉樹/Hytree Studio、台中聲五洲掌中劇團
製作國:臺灣 / Taiwan
導演:劉育樹、王英峻
類型:沉浸式投影、偶戲
年分:2022
總長:45min
官網:https://treemuta.wixsite.com/hytree







導演劉育樹的原初設定,《光電音造盤絲洞》不存在「以影像包圍欣賞者」的想法,移至專為「沉浸式投影」設計的播放空間「夢境現實」中播放,水土不服在所難免。


沈浸式投影只是一種投影技術:同時投影在周圍牆面上,有時包含地面及天花板,欣賞者有如浸泡在影像海之中。至於欣賞者欣賞這類多媒體作品時,是否真有「沉浸於影像海」的感受?是否能順利接收到每一面牆的投影內容?端看導演技巧。可惜,大部分沈浸投影作品導演專注於技術層面--讓牆面與地面被投影占滿,兩牆面相交處不露白也不重疊......至於欣賞者的感受,通常不在考慮範圍內。《光電音造盤絲洞》即為典型的案例。

為了給予更明確的空間概念,請容我將沉浸式投影的空間視為立方體,前、後、左、右、上、下6個牆面,分別標註不同的英文代號:A、B、C、D、E、F。

於「夢境現實」,想同時欣賞戲偶表演、字幕與地面投影,視野必須同時容納牆面A、牆面F,以及牆面C、D其中一面牆。

於「夢境現實」,想同時欣賞戲偶表演、字幕與地面投影,視野必須同時容納牆面A、牆面F,以及牆面C、D其中一面牆。

雖然《光電音造盤絲洞》是一齣沉浸投影的布袋戲作品,卻未跳脫傳統布袋戲戲臺或是電視、電影金光布袋戲等鏡框式舞臺的概念,所有戲偶及劇情都只發生在特定某一面牆上(牆面A)。和一般平面電影不同的是,導演將演員對話字幕投影在與牆面A垂直相交的左右牆面(牆面C及D)之上,至於地面(牆面F)的投影內容,有時模仿「彈幕」的效果,出現吐槽布袋戲偶表演的文字跑馬,有時則是舞臺的延伸,如土地公等神明以動畫方式現身地面(牆面F)與布袋戲偶對話。另外,與牆面A相對的牆面(牆面B),投影內容為手繪中式樓臺,自始至終畫面不變。

如此投影配置,非但毫無投影影像環繞包圍欣賞者的效果,反而強化了鏡框式舞臺的特色/缺點,欣賞者勢必得面向牆面A,不但欣賞角度受限,「舞臺」四周還多了一圈立體邊框,又寬又深,想完整欣賞《光電音造盤絲洞》--同時欣賞戲偶演出、對話字幕與彈幕,欣賞者的視野之內必須同時容納牆面A、牆面F,以及牆面C、D其中一面牆,因此,欣賞者不得不背貼牆面B、面向牆面A,最佳欣賞位置位在牆面B的左側或右側牆角--不但沒有給予欣賞者「沉浸於影像海」之中的感覺,欣賞者反而被影像逼到牆角。

於「双融域」,欣賞者站在播放空間之外,視線穿透不存在的牆面B,欣賞牆面A、牆面F以及牆面C、D的影像。(圖片來源:https://treemuta.wixsite.com/hytree)

於「双融域」,欣賞者站在播放空間之外,視線穿透不存在的牆面B,欣賞牆面A、牆面F以及牆面C、D的影像。(圖片來源:https://treemuta.wixsite.com/hytree)

《光電音造盤絲洞》先在臺北「双融域」播放,後移師高雄「夢境現實」。於「双融域」播放時,播放空間設計為牆面B不存在半開放空間,完全不同於「夢境現實」封閉、黑盒式設計。於「双融域」欣賞《光電音造盤絲洞》,欣賞者站在播放空間之外,視線穿透不存在的牆面B,欣賞牆面A、牆面F以及牆面C、D的影像。由此推知,《光電音造盤絲洞》導演劉育樹的原初設定,不存在「以影像包圍欣賞者」的想法,同一件作品移至專為「沉浸式投影」設計的播放空間「夢境現實」中播放,水土不服在所難免。

avatar-img
sacrifice 生贄的沙龍
105會員
192內容數
AR、VR、MR、XR,歡迎與我一同沉浸體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件沉浸投影作品雖然名為《桃符》,但投影內容明顯限縮於門神,而且大多是廟宇大門上繪製的門神,可視為一部以廟宇門神為素材創作的多媒體作品。
動畫手法十分粗糙,所有動作及影像拉近拉遠都缺乏理由,感覺畫面暫停不動令製作團隊萬分焦慮,惟有畫面以各種方式動起來才足以消解。
「沉浸體驗」似成顯學,然而這些包圍欣賞者的影像,到底帶給欣賞者知識上的饗宴?親臨實境的體驗?一場絕無僅有聲光刺激?或者,欣賞者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參與了一場實驗,成為數據的一部分?
在2022臺灣燈會在高雄的官網,《On Earth Series: DOME》SYNZR的作品,然而在C-LAB官網,《On Earth Series: DOME》是空集設計的作品。劉承杰是空集設計與SYNZR的交集。
莊禾的動畫流動而詩意,過去的記憶,未來的期待,現在的想像,交織成《夜遊》,然而有情節、說故事的影像作品,還是比較適合在一般平面螢幕上播放。
或許是我慧根不夠,在未經解說之下,只覺得穹頂螢幕上播放著黑白紅三色構成的影片,影像圖案變遷迅速,很難從中聯想自身、回望內在。
這件沉浸投影作品雖然名為《桃符》,但投影內容明顯限縮於門神,而且大多是廟宇大門上繪製的門神,可視為一部以廟宇門神為素材創作的多媒體作品。
動畫手法十分粗糙,所有動作及影像拉近拉遠都缺乏理由,感覺畫面暫停不動令製作團隊萬分焦慮,惟有畫面以各種方式動起來才足以消解。
「沉浸體驗」似成顯學,然而這些包圍欣賞者的影像,到底帶給欣賞者知識上的饗宴?親臨實境的體驗?一場絕無僅有聲光刺激?或者,欣賞者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參與了一場實驗,成為數據的一部分?
在2022臺灣燈會在高雄的官網,《On Earth Series: DOME》SYNZR的作品,然而在C-LAB官網,《On Earth Series: DOME》是空集設計的作品。劉承杰是空集設計與SYNZR的交集。
莊禾的動畫流動而詩意,過去的記憶,未來的期待,現在的想像,交織成《夜遊》,然而有情節、說故事的影像作品,還是比較適合在一般平面螢幕上播放。
或許是我慧根不夠,在未經解說之下,只覺得穹頂螢幕上播放著黑白紅三色構成的影片,影像圖案變遷迅速,很難從中聯想自身、回望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