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數——何采柔個展》中白盒子區域的模糊影像指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TKG+

黑盒子部分《Vera X Diary》

黑盒子部分《Vera X Diary》

|總論

此次何采柔的個展將TKG+的空間切分為兩個區塊,映入眼簾的先是白盒子,穿越一扇門後迎來黑盒子,光線上極大的反差卻和諧地共存於地下室中。大多提到這個展覽的文章都著重在藝術家對生活的細膩觀察和化用,那是比較顯著的創作脈絡的解讀,但我在觀看時,反而不自覺地將目光放到展覽裡的模糊影像上。

《屈光度》

《屈光度》

《屈光度》最後一幕

《屈光度》最後一幕

第一個錄像《屈光度》裡,觀眾被引入類似於玻璃罐的視角,畫面由垂直的幾何線條組成,觀眾看著瓶子旋轉、鏡頭拉近拉遠,最終揭示罐子前方是一名女人,漠然地注視著前方,姿勢像是要去拉動不存在的百葉窗簾;這種窗簾也出現在《顫動的風景#4》中,這個複合媒材裝置由一個巨大的帆布和其下的鞋子構成,帆布印有漸層的黑白水平線條,充滿百葉窗的指涉,與一牆之隔的《屈光度》呈現垂直、水平的相互對應,並且由女人拉動窗簾的一幕作為銜接。

另一組對照關係出現在《20200529》和《在水中數數》,第一件先前於嘉義美術館《2222》亦有展出,可此時出現在個展中的脈絡就與嘉義美術館裡的相去甚遠,《20200529》掛起一件白色襯衫,將顯示節拍器畫面的手機放在心口處的口袋上,在衣料遮掩下,觀眾看不太清楚上面的影像,卻能在展間幾乎每一處聽到敲擊聲;《在水中數數》把螢幕放進托特包,畫面上的女人只有側臉剪影,不斷地彈舌,可因為是人體製造出的聲音,不如節拍器那樣規律、精準,兩個聲音在展場中朦朧地重疊,構成白盒子展間中最大的背景聲,亦是此展最明顯的軸線:數數。

《Momentum》

《Momentum》

直接使用到生活中現成物的除了上述這兩件之外,還有展場正中央椅子上的《Momentum》,數十件褲子堆疊起來,遠遠看就像工廠裡的通風管,帶出工業聲音的聯想,並疊加在節拍器、彈舌聲之上,使得展覽裡的聲音具有更多層次,除了可直接聽見的之外,更多的是隱形的想像。

|白盒子裡的模糊影像

《顫動的風景》系列

《顫動的風景》系列

《顫動的風景》系列

《顫動的風景》系列

首先,我想要分析展覽中錯位的印刷製品,包含《顫動的風景#1》、《顫動的風景#2》、《顫動的風景#3》,前文提到的第四號也屬於這系列,但我認為那件比起前三號更多的是屬於現成物的空間想像,因此本文仍著重於前三號的比對。在這三件系列作中,都是通過印刷時的圖板錯位,製造出數位世界中影像解析度過低、類比世界中近視的視覺,且都構成了一種生活物件:手帕、抹布、花布,但比起物質本身,我更想討論的是影像

《幕後的》

《幕後的》

接著,於台北當代藝術館《主題樂園幻想工程挑戰賽》中展出過的《幕後的》通過兩層玻璃的疊加,畫面中的主角拉動推門,在已經覆蓋一層的馬賽克質感上頭,增添了錯置的動態,整個錄像都恍若在水中呼著氣,一旦拉門的動作開始,形同風拂過水面那般蕩起漣漪。對應回開頭處的《屈光度》,可以發現在一年的時間後,藝術家將其創作脈絡加深為模糊影像和其環境的關係,與2022年《幕後的》只著重於玻璃不同,2023的《屈光度》將鏡頭遠離玻璃,在最後一兩秒的時間顯示出畫面中人物的長相和周遭環境 — — 一扇窗戶。這兩件作品各自的特徵都在黑盒子區域中得到延伸。

這兩組對應關係裡,呈現出各自相異的模糊:《顫動的風景》系列通過印刷技術產生模糊影像;《幕後的》和《屈光度》則都是以數位影像輸出,迫使觀者面對玻璃材質的縫隙,在裡頭找尋殘存的影像碎片,拼湊出女人的輪廓,這裡的模糊是光線通過透鏡時偏折而產生的,「屈光度」一詞指的正是眼球屈光能力的單位,屈光度是焦距的倒數,度數越強越可能近視、越弱越容易遠視,此種光學意義下產生的模糊影像關注的是光的物質性,而非如《顫動的風景》系列那樣集中於類比材質上印刷技術的處理。

對於視力的暗喻可以回歸到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看法:

他極度質疑清楚的觀看,認為當人們戴上眼鏡,看清世界後,會使得外部世界比自身還要有力,理智被迫處理過多的訊息。在他看來,人們追求清晰,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追求膚淺的表面罷了。這種對眼鏡的厭惡,其實來自於對技術的敵意,在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人們逐漸變得空洞,敏感度也因而降低(註一)。

何采柔在展覽中有意將模糊影像結合生活物件,是否也是對技術的一種反撲?發達的資本社會不斷追求快、新、準確,因此鏡面必須擦拭得一塵不染,每個細節都不得錯失,TKG+的地理位置上,受商業大樓環繞,假若那些上班族於週末時來訪這個地下空間,內心的忐忑和焦躁是否會油然而生?

這裡有藝術家將文明社會中的「準則」消解了 — — 僅管眼前全都是影像,觀看卻變成最無關緊要的事,傳遞出的資訊僅是極少量,符號都似曾相識,每個線條都能代表任何一個事物,卻也什麼都不是。在這曖昧的現實中,藝術家在商業大樓林立的土地中抽離了社會,砌出一座反除魅的碉堡。

《顫動的風景#4》

《顫動的風景#4》

註一:Ullrich, Wolfgang. Die Geschichte der Unschärfe. Berlin: Wagenbach, 200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藝術評論
20會員
61內容數
Taipei, Taiwan/Bachelor of Art Theory and Curation/Master of Art History
藝術評論的其他內容
2025/03/28
2024年8月,陳琛(1997-)「斷臂 The Severed Arm」於福利社展出,主要以桌面電影(desktop film)形式呈現。所謂桌面電影是於媒體和技術進步之下誕生的一種電影形式,以主角第一人稱進行,電影中的事件都發生在主角的電腦螢幕上,不具有明顯剪輯或轉場,有仿紀錄片之效。
Thumbnail
2025/03/28
2024年8月,陳琛(1997-)「斷臂 The Severed Arm」於福利社展出,主要以桌面電影(desktop film)形式呈現。所謂桌面電影是於媒體和技術進步之下誕生的一種電影形式,以主角第一人稱進行,電影中的事件都發生在主角的電腦螢幕上,不具有明顯剪輯或轉場,有仿紀錄片之效。
Thumbnail
2025/01/28
「返思」和「轉化」兩個展間與展覽主題有效地產生對話,跨越千禧年至今,拍攝媒材由底片轉變為日新月異的數位技術。但「顯影」和「追逐」兩區像是為來臺灣觀光的外國遊客準備的介紹,令人不禁質疑策展人對「神」的認知究竟有多狹隘。
Thumbnail
2025/01/28
「返思」和「轉化」兩個展間與展覽主題有效地產生對話,跨越千禧年至今,拍攝媒材由底片轉變為日新月異的數位技術。但「顯影」和「追逐」兩區像是為來臺灣觀光的外國遊客準備的介紹,令人不禁質疑策展人對「神」的認知究竟有多狹隘。
Thumbnail
2025/01/22
《四月望雨》由現場作品、報紙刊物、開幕表演、講座等構成,以不同形式切入對「四月望雨」四首歌的理解。現場作品中,先是塑造出下雨的虛無風景;接著,延伸到位於巴黎的印尼餐館,指出現代社會中意義的缺席;最後,探討形象與實際人物之間的斷裂。
Thumbnail
2025/01/22
《四月望雨》由現場作品、報紙刊物、開幕表演、講座等構成,以不同形式切入對「四月望雨」四首歌的理解。現場作品中,先是塑造出下雨的虛無風景;接著,延伸到位於巴黎的印尼餐館,指出現代社會中意義的缺席;最後,探討形象與實際人物之間的斷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這次在絕對空間的展,依據該空間的特質,分成明室與暗室。可能去年中開始寫起了賊藝識,跑的展覽也多。這次的兩位藝術家,吳權恩與吳瑋庭,我分別在众藝術與花蓮石雕博物館看過他們的作品
Thumbnail
這次在絕對空間的展,依據該空間的特質,分成明室與暗室。可能去年中開始寫起了賊藝識,跑的展覽也多。這次的兩位藝術家,吳權恩與吳瑋庭,我分別在众藝術與花蓮石雕博物館看過他們的作品
Thumbnail
觀看和邊界這兩個主題,是可以統合起來做結的:藝術家展現自己在展覽中的權力。觀眾和藝術家何嘗不是《打獵》中競逐的兩者?觀眾的眼睛恣意地搜尋自己想看見的,藝術家拚命敘述自己想呈現的,當這兩者產生交集時,這個展覽便在觀眾心底印下一個赭紅的印記。
Thumbnail
觀看和邊界這兩個主題,是可以統合起來做結的:藝術家展現自己在展覽中的權力。觀眾和藝術家何嘗不是《打獵》中競逐的兩者?觀眾的眼睛恣意地搜尋自己想看見的,藝術家拚命敘述自己想呈現的,當這兩者產生交集時,這個展覽便在觀眾心底印下一個赭紅的印記。
Thumbnail
藝術家將文明社會中的「準則」消解了 — — 僅管眼前全都是影像,觀看卻變成最無關緊要的事,傳遞出的資訊僅是極少量,符號都似曾相識,每個線條都能代表任何一個事物,卻也什麼都不是。在這曖昧的現實中,藝術家在商業大樓林立的土地中抽離了社會,砌出一座反除魅的碉堡。
Thumbnail
藝術家將文明社會中的「準則」消解了 — — 僅管眼前全都是影像,觀看卻變成最無關緊要的事,傳遞出的資訊僅是極少量,符號都似曾相識,每個線條都能代表任何一個事物,卻也什麼都不是。在這曖昧的現實中,藝術家在商業大樓林立的土地中抽離了社會,砌出一座反除魅的碉堡。
Thumbnail
「薄影像」的概念應為藝術家挪用杜象「次薄」一詞而自創的,主要體現在同名的《薄 影像》中,我猜測所謂薄影像應是那一小塊從鐵板上反射而出的二手影像吧,不完整、被識破的紋理幻象,嫁接自投影機的光源,看上去像一場精心安排的意外,當我們如此思考時,便已進入藝術家難言的影子和影像中。
Thumbnail
「薄影像」的概念應為藝術家挪用杜象「次薄」一詞而自創的,主要體現在同名的《薄 影像》中,我猜測所謂薄影像應是那一小塊從鐵板上反射而出的二手影像吧,不完整、被識破的紋理幻象,嫁接自投影機的光源,看上去像一場精心安排的意外,當我們如此思考時,便已進入藝術家難言的影子和影像中。
Thumbnail
撰寫/圖片:賴芊芝   最一開始對書籍作為載體有興趣的何予,在最後的展現也是以「書」的樣態呈現,朱韻蓉以內省為脈絡,每幅作品都有著象徵過去的「黑白」版畫,以及表示現在與外來的「彩色」攝影作品,在版畫中可以看見空隙,而那便是記憶中的碎片性,在我的解讀中,亦會覺得他與記憶本身的距離感有關,唯有我們與過
Thumbnail
撰寫/圖片:賴芊芝   最一開始對書籍作為載體有興趣的何予,在最後的展現也是以「書」的樣態呈現,朱韻蓉以內省為脈絡,每幅作品都有著象徵過去的「黑白」版畫,以及表示現在與外來的「彩色」攝影作品,在版畫中可以看見空隙,而那便是記憶中的碎片性,在我的解讀中,亦會覺得他與記憶本身的距離感有關,唯有我們與過
Thumbnail
台雙展總是能讓人思考“何謂藝術?” 今年有些作品對我來說,只能算是口述歷史影像集結播出吧,還有些更說不上來的。 進了美術館展出就是藝術嗎? 漸漸覺得,不一定。 想起阮慶岳老師也曾於臉書提過,台灣藝術界……真藝術假藝術混淆難辨的問題。雖然與我所言的情況未必是同一種,但‘’什麼是藝術‘’,亦
Thumbnail
台雙展總是能讓人思考“何謂藝術?” 今年有些作品對我來說,只能算是口述歷史影像集結播出吧,還有些更說不上來的。 進了美術館展出就是藝術嗎? 漸漸覺得,不一定。 想起阮慶岳老師也曾於臉書提過,台灣藝術界……真藝術假藝術混淆難辨的問題。雖然與我所言的情況未必是同一種,但‘’什麼是藝術‘’,亦
Thumbnail
導演劉育樹的原初設定,《光電音造盤絲洞》不存在「以影像包圍欣賞者」的想法,移至專為「沉浸式投影」設計的播放空間「夢境現實」中播放,水土不服在所難免。
Thumbnail
導演劉育樹的原初設定,《光電音造盤絲洞》不存在「以影像包圍欣賞者」的想法,移至專為「沉浸式投影」設計的播放空間「夢境現實」中播放,水土不服在所難免。
Thumbnail
推薦度:★★★★《14th新人新視野》展現了表演某一向度的光譜特性:舞蹈《在山海來去》、戲劇《我是既快樂又悲傷》與介於二者之間的《黑暗的光景》。
Thumbnail
推薦度:★★★★《14th新人新視野》展現了表演某一向度的光譜特性:舞蹈《在山海來去》、戲劇《我是既快樂又悲傷》與介於二者之間的《黑暗的光景》。
Thumbnail
今年,TIDF將自2014年起所設的「敬!華語獨立紀錄片」單元及華人紀錄片獎,重新定位成跨單元的「再見真實獎」,本篇文章將略敘單元中的《K 的房間》、《事件現場製造》、《Pink Mao》、《庭中有奇樹》、《布洛卡區》、《逃跑的人》這六部紀錄片,希望能一探策展「再見/再現」、「真實」的要旨。
Thumbnail
今年,TIDF將自2014年起所設的「敬!華語獨立紀錄片」單元及華人紀錄片獎,重新定位成跨單元的「再見真實獎」,本篇文章將略敘單元中的《K 的房間》、《事件現場製造》、《Pink Mao》、《庭中有奇樹》、《布洛卡區》、《逃跑的人》這六部紀錄片,希望能一探策展「再見/再現」、「真實」的要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