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8/11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111 那些旅行社不愛排的地方系列||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5)-森之學校、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

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接續著上次的農舞台,這次要來跟大家介紹的另外兩個大地藝術祭中的重要舞台,分別是NANA濕婦覺得(1)建築比作品更有趣的森之學校,以及(2)作品比建築有趣的里山現代美術館。
(以下所分享的內容,多為NANA濕婦帶團時在巴士上,或是在行程中與旅伴們分享的內容筆記,多少會參雜許多NANA濕婦自己曾經在藝術祭活動中的體驗、感想與小故事。對於實際造訪過的朋友來說,以下的內容應該都是大家最難忘的回憶與體驗;而對於正在計畫想要前往的朋友來說,以下幾篇的內容則可能會有些暴雷處,請自行斟酌要了解到甚麼程度,希望對於你/妳在行程規劃時有所幫助;最後,如果你現在正在大地藝術祭的現場,則可以邀請你一邊聽一邊體驗喔~)

松之山地區 森之學校(越後松之山.森の学校.キョロロ)/手塚貴晴+手塚由比/日本
這是一棟長相跟他的名稱一樣長的科學博物館,叫做「十日町市立里山科学館 越後松之山.森の学校.キョロロ」(到底!)。這裡被設定為松之山地區的自然文化科學博物館,從名稱就知道,這裡有森林、也有「キョロロ(KYORORO)」。「キョロロ」是當地每到梅雨季節就會飛來的一種候鳥(赤翡翠)的叫聲。
裡頭展示著棲息在當地的爬蟲生物、昆蟲、魚類乃至於一堆的蝴蝶標本,展示的方式非常活潑有趣(例如用恐怖箱的方式讓你摸看看?),也非常的「藝術」(蝴蝶標本的空間超美)。同時,這裡不光作為展示空間,同時也是個研究空間,裏頭真的有名古屋大學的研究學者常駐於此進行研究。除此之外,科學館周遭還有被稱為「美人林」的山毛櫸森林可以散策,走累了可以回到館內的咖啡廳稍事休息。然而,除了以上的內容之外,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這棟建築本身,以及內部與建築空間融為一體的藝術作品。

建築介紹
第一次見到這個建築,相信很多人都會用「蛇」來形容它,當地人也以為這是因為當地流傳著與「蛇」有關傳說故事,所以才蓋成這樣的。但根據很不浪漫的建築師手塚貴晴+手塚由比(夫妻檔)表示,其實...建築物之所以會長成這麼長一條(160米),很單純地只是依照原本這裡的地勢(原為梯田與建材放置場所)與田間小路的形狀而設計的XD。蛇的身體形狀...我是說建築物的通道,建築師則依照他希望來訪者停留的時間長短來設計,希望大家多停留的地方就設計得寬敞一些;反之,就設計窄一點,加速大家通過的時間。面對建築物最左邊有一座高塔,很多人以為這是建築師刻意設計的眺望台。這一棟長得像立起來的蛇頭(?),或是像淺水艇伸出水面的潛望鏡,高達34米高(約10層樓)的高塔,原本只是建築師設計來打算拿來給研究學者觀察當地動植物、以及建築物維修時使用的空間。而且為了避免整個建築物在冬天的時候就「消失」了,所以才如此設計的。沒想到,北川先生看到這個空間時覺得非常有趣,於是興奮地跟建築師說:「讓大家上去嘛!上去啦!」,於是,最後就被北川先生搞成一個藝術作品的創作空間兼展望台了(雖然建築師還是覺得很危險XD)。
森之學校/照片來源:株式会社 手塚建築研究所
森之學校/照片來源:株式会社 手塚建築研究所
越後妻有地區原本就是個豪雪地帶,而這座建築的所在地「松之山地區」,更是這裡有名的積雪聖地,每年的積雪深度高達5~6米,所以每到冬天,這一棟建築就會像潛水艇一般被埋在雪中。當初要興建時,當地人不太看好地說:「哎呀~你們這些東京的天龍人設計的建築,到冬天就會被雪壓扁了啦!」。
森之學校的冬天/照片來源:株式会社 手塚建築研究所
不過,建築師也不是北七,他們選擇用重達兩千噸的耐候鋼來打造這棟建築,跟去過往的積雪數據,將屋頂的承重設定為每平方公尺1.5噸(也就是五米深的雪重,相當於一台小貨卡的重量),以確保建築足以承受積雪壓力。同時,也善用了耐候鋼會自己長出保護層的特性(這種鋼材外部的生鏽層,反而能保護內部構造,比其他鋼材更耐蝕耐候),以減緩建築物因環境氣候而產生的鏽蝕效果,降低後續的維護成本。據說建築物剛蓋好的時候,當地的阿北阿嬤到現場看到以後,直覺反應是:「哇~~好漂亮的木造建築啊~」,沒想到走進一看居然是生鏽!蝦密!這整棟建築都生鏽了!就在大家一陣緊張之際,建築師趕緊跟他們解釋原理,看著阿北跟阿嬤們似懂非懂的臉,他原本還擔心會不會不受當地人的歡迎。結果,一個阿北突然說了:「啊~哇災!就是跟我家那個生鏽的車庫一樣的顏色啦!哈哈哈~~」就這樣,這棟森之學校在開館之後的第一個夏天,在這個3000人的小村落,居然迎來了5萬人的造訪紀錄,算是大地藝術祭中非常成功的一個舞台。
森之學校的超大片透明壓克力窗景/照片來源:株式会社 手塚建築研究所
有趣的是,由於建築畢竟還是採用金屬材質,所以還是會因為溫度改變而造成熱漲冷縮的現象。而這裡夏天與冬天的建築物表面溫差,高達80度左右,所以整條建築物的長度也會隨之伸縮變化,變化幅度甚至有20公分這麼長,也因此,這棟建築物是沒有打地基的,以便它可以隨著氣溫伸縮,說不定哪天就會慢慢鑽進旁邊的森林裡也不一定(?)。當然,也因為這樣的氣候特性,建築物內部的開窗部分,如果採用透明玻璃的話,勢必得加厚玻璃的厚度與強度,但如此一來玻璃的顏色就會呈現淡綠色,而非完全透明。所以,建築師最後採用了透明度高、承重力高的巨型壓克力板(重達4000公斤,橫幅達14公尺)來作為落地窗戶,讓來訪者可以在夏天清楚看見戶外的大自然景色、冬天也能感受到比人還高的積雪震撼。但也因為透明度實在太高,據說有很多昆蟲跟鳥類以為這裡可以通過因而撞上窗戶死亡,對於這種事情還發生在自然科學館,建築師真的感到很內疚。但沒多久後,沒想到建築師卻收到館方傳來的道謝:「哎呀~我們要做自然保護區的研究,但苦無樣本實在是很困擾,後來發現我們只要來這裡,就可以剝下很多樣本帶回去,省力不少啊!真是謝謝你。」,聽到這的建築師,已經不知道開哭還是該笑了XD。

NANA濕婦喜歡的作品
雖然森之學校的主要定位為科學博物館類型,但這裡也還是有一些有趣的作品可以欣賞:
1.キョロロのTin-Kin-Pin—音の泉
這是一個設置在登上高塔的樓梯前的作品,當我們望著這相當於十層樓的高塔入口,正準備要開始痛苦掙扎時,就會被這個作品吸引住。在大自然中的水氣,凝結成雨水、雪,接著積雪又融雪,滲入山毛櫸林底下、再到從地底冒出變成湧水,最後成為灌溉梯田的重要水源之一。透過藝術家的設計,讓湧水滴落在裝置藝術的上而發出金屬聲響,企圖用聽覺讓來訪者實際感受到松之山地區的水的存在,而這些湧水流經作品之後,就會往附近的梯田流去。由於聲響的頻率會隨著湧水量而有所改變,並非人為可以控制,所以每個人聽到的聲音都不會重複,有時候澎湃熱鬧、有時候緩慢而靜謐。這聲音聽起來很像日本茶室或佛教寺院前的水琴窟(註1),所以聽著聽著,那個準備要爬十層樓的焦慮感,好像就被莫名地撫平了。
作品「キョロロのTin-Kin-Pin—音の泉」與「大地、水、宇宙」/照片來源:株式会社 手塚建築研究所
2.大地、水、宇宙
說實在的,其實我不太懂這個藝術家對於作品的解釋,但我還是說來給大家聽看看,說不定你們的悟性比我高XD。藝術家認為「在我們的世界中存在著許多的宇宙射線,他們從宇宙大爆發至今都存在於任何的時空當中,雖然我們的科學仍無法全盤理解,但可以確定的是,平均每秒鐘就有超過200種以上的宇宙射線經過我們的身旁,而且我們也確實可以捕捉到它們的存在。在這個高塔當中,設置了宇宙射線感知器,只要一感應到有宇宙射線通過,就會啟動藍色線狀的LED燈,只要宇宙射線消失就會啟動水裡的紅色LED燈。我想要藉由可視化的LED光線,營造出一個能將松之山的大地、水與宇宙結合為一體的空間。」。恩,我的理解就是,如果現在有宇宙射線射進來,就會亮藍燈;射出去,就會亮紅燈,所以走在樓梯間時,就會有種自己被宇宙射線萬箭穿心的感覺XD。雖然我不是很懂藝術家的科學理論與哲學概念,但走在樓梯上看到燈亮時,還是會有莫名地興奮感,然後一瞬間就會忘記自己正在爬一個高達十層樓的高塔。
3.足下の水(200㎥)
這是一個與建築融為一體,看似不存在,卻真實存在的作品。靈感來自於藝術家某次看見他家附近正在進行道路施工,某天,道路上被挖了一個四方型的大洞,但過沒多久之後,這個大洞就馬上被蓋起來,然後他看見工人們正將大量的水注入這個大洞裡。原來,當時正在進行的是儲備消防用水的施工。這讓藝術家想到,其實我們眼見不一定為憑,我們一直以為不存在的,或許是真的存在的,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於是,他便仿造當時所見到的,在森之學校靠近蛇尾巴的彎曲處,挖了一個儲水槽,但上頭卻故意用耐候鋼板蓋起來。因為使用了跟建築物一樣的材質,所以讓這個作品的存在又更加模糊了,NANA濕婦也是來了好幾次之後,才知道原來這裡有個作品的。據說一開始當地民眾非常不能理解,到底這作品是為什麼要搞一堆水,然後又不讓人看到,這不是很莫名其妙嗎?沒想到過了一年之後,這裡因為發生了一場大地震(2004年 新潟縣中越大地震),感覺就像是老天爺把這個作品拿起來晃了一晃,使得原本在地面底下的水,因為劇烈晃動而發出聲響。那次之後,大家都「感受」到這個作品的存在,也不再質疑眼前這看不見的作品了。聽過這個故事之後,對這個作品就蠻有感覺的,如果哪天有機會到森之學校,別忘了也去看看這個看不見的作品吧。

十日町地區 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MonET/原廣司/日本
最後一個要跟大家介紹的舞台,也是大地藝術祭早期興建的舞台之一,「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MonET」。這棟建築位於十日町市區,最早的名稱為「十日町舞台.越後妻有交流館.KINARE(十日町ステージ.越後妻有交流館.キナーレ)」,由於當時的定位為當地文化訊息中心與交流的場地,所以裏頭有歷史館、工藝館、體驗工房、還有明石之湯等泡湯設施。其中地「キナーレ(KINARE)」,就是當地方言裡「來喔~」的意思;同時,其日文諧音與「着なされ(穿)」相似,因此也呼應十日町作為和服產地(紡織業興盛)的歷史,所以就將此納入名稱之中。
後來在第五屆大地藝術祭(2012)時,進行內部整修,館內主題逐漸改以現代美術作品為主,因此改名為「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キナーレ」,當時還保留了「KINARE」這個名稱,依據當時的常設展作品來看,可以將這個館視為是整個越後妻有地區的縮影,所以當時會建議想要參訪大地藝術祭的朋友,把這裡當成第一個、或是壓軸造訪的點。
去年(2021/07),這棟建築再度整修與換展,並改成現在的名稱,改以「MonET/Museum on Echigo-Tsumari,意指越後妻有的美術館」取代原來的「KINARE」。從它不斷地改變名稱來看,這棟建築在過去這段期間內,仍不斷地尋找自己在大地藝術祭中的定位,翻過最新一期藝術祭(2022)的官方導覽手冊,以及看到整修後的常設展內容後,可以看到大地藝術祭將這裡作為一個「現代美術館」的定位越來越明確。

建築介紹
若撇除這個據點的名稱變遷不說,這棟建築本身的造型就與華麗奇特的農舞台大不相同,當時是北川先生邀請原廣司建築師團隊來設計的。原廣司建築師最有名的建築作品,大概就是位於大阪的梅田スカイビル(就是用一個空中庭園將兩棟大廈連結起來的那個建築物),以及在競圖中幹掉安藤忠雄與黑川紀章的京都火車站。而正所謂的「有關係就沒關係」這套理論,其實在日本也適用,好巧不巧,這位原廣司就是北川先生的姊夫啊~~所以你說說,不請他來設計是要請誰來(賺到XD)。
「入れ子」收納盒/照片來源:網頁資訊
原廣司參考了日本隨處可見的寺廟與神社建築,那種一圈一圈、彷彿俄羅斯娃娃一般的型態,用大正方形包著小正方形的概念(入れ子),設計出「建築物中的建築」。他以清水混凝土與玻璃營造出一個雙層正方形的空間,一走進美術館內就能看見內層的方形露天淺水池,這裡可以是藝術家的創作空間、也是夏天孩子們玩水、冬天玩雪的場地(還有,也是拍照拍到忘我的旅伴踩進池裡濕身的場所XD);環繞著水池的方形迴廊旁,則是兩層樓的室內空間,除了可以欣賞藝術作品之外,還有藝術祭周邊商品的賣店、餐廳,更酷的是還可以泡湯(如果你是冬天來訪,強烈建議可以來泡一下,超爽的)。

NANA濕婦喜歡的作品
由於里山現代美術館中大部分的作品都隨著整修而更新,所以裡頭有許多新作是NANA濕婦也還沒看過與體驗的,像是名和晃平跟攝影師森山大道的作品,以及追悼過去曾參與大地藝術祭的已逝藝術家特展...,我都好想看(拜託快讓我們去)。還好的是,有些我喜歡的作品如「TWO RIVER」、「浮遊」、「天空之池」都保留在常設展中。
1.「TWO RIVER」:位於美術館2F的用餐空間內,每張圓形的桌上畫著黑色且粗細不規則的線條,看似沒有任何意義。但如果把每張圓桌拼接起來的話,黑色線條就會連成一條長河,代表著全日本最長的、也是被越後妻有地區視為母親河的「信濃川」。同時,抬頭看看天花板上的白色圓板與圓形吊燈,則是象徵著河川流過時所激起的浪花,以前還會在餐桌旁擺放當地的農特產品,除了象徵信濃川流域上肥沃土壤的恩賜之外,也同時有宣傳的效果。在這個空間裡吃著當地食材製作成的料理,會更有感覺喔。
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 MonET的餐廳/照片來源:大地藝術祭官網
2.「浮遊」:這個作品位於美術館的2F,藝術家在透明的箱子裡放進很多銀色的小紙片,每個一段時間送風裝置就會啟動,將小紙片吹起,然後慢慢飄落下來。我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個作品時,遠遠地走近透明箱子,看見紙片左右飄移落下,直覺式地反映作者想要表達的是這裡的「雪花」吧?沒想到,靠近箱子仔細看看這些雪花後才發現,這一片片的雪花,都是在越後妻有地區隨處可見的民房、鳥居等建築。關於這個作品的說明,有許多不同的版本,首先是官方網站上所提到的,這或許是藝術家在看到當地於2011年夏天暴雨成災後的景象後,因有感世事無常而完成的創作(作品完成於2012年);有人說這是他對311東北大地震的詮釋;也有人認為這是他想用飄落的房屋,表示越後妻有當地人口外移、老屋逐漸凋零的現況...。以上無論是哪種解釋,我覺得都可以,只要能讓你有感覺、有想法的,就是個好作品(我是這麼覺得啦,管他是甚麼現代藝術、當代藝術...,這些留給藝術評論家去吵就好XD)。而這個作品就是讓我很有感覺的作品,看著一張張房屋紙片飄下來,有些東倒西歪地卡在邊邊上怎樣都吹不動、有些則反覆上上下下飄了好幾回,看久了會讓人有種進入冥想的感覺。
「浮遊」/照片來源:大地藝術祭官網
3.「天空之池」:這是上一屆(2018年)藝術祭所創作的作品,藝術家很幽默地把倒映在中央方形水池裡的天空,「畫」在水池底,讓來訪者無論甚麼時候造訪,都能看到藍天白雲的天空...的假倒影XD。當然,站在1樓看的時候,總會覺得哪裡怪怪的,但只要去到2樓,從「某個」角度看出去,真實的天空倒影就會跟藝術家畫的假倒影重疊在一起喔,大家可以去找找看這「某個」角度究竟在哪裡呢。
「天空之池」/照片來源:大地藝術祭官網
註1:水琴窟:通常被設置於日本茶室的水手鉢旁,或佛教寺院的入口處,通常都是設置在碎石地面下,透過水滴落敲擊陶壺或金屬容器而發出的聲響。由於聲音非常微弱,必須要仔細聽才聽得清楚,而為了仔細聽,所以大家自然會安靜下來。生理影響心理,在大家都安靜不交談的情況之下,心自然也會跟著靜下來。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NANA濕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