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都是「濕疹」一員!3招對症改善告別水泡、皮膚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都是「濕疹」一員!3招對症改善告別水泡、皮膚癢。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夏天到了,在季節交替時刻,中醫門診也陸續出現許多因皮膚問題而前來就醫的患者,包括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等。事實上,上述表現每一項都是屬於「濕疹」的一種,簡單來說,濕疹其實就是所謂的「皮膚發炎」,只不過表現的部位略微不同。
一般來說,濕疹依據症狀表現不同,又可分成急性、亞急性、慢性及混合性四種。急性濕疹主要表現為水泡劇烈搔癢、並且反覆發生;亞急性濕疹則可見到脫屑的現象;慢性濕疹則因為皮膚慢性發炎而導致皮膚增生變厚。

起水泡、脫屑、紅腫…濕疹症狀表現超多元,中醫教對症調理助改善

而依照各種不同時期、症狀表徵,在中醫用藥上也會使用不同的功效的中藥治療,臨床用藥主要分成下列三種:
水泡較多的、偏濕性的皮膚
可使用除溼作用明顯的藥物,例如:蒼朮、白朮、薏苡仁、茯苓、苦參等藥物,可以有效清除體內濕氣,讓身體多餘的水分排除,自然可以解決水泡—「水」的問題。
皮膚發紅、發癢嚴重或是紅腫較明顯
則會使用有助清熱消炎的藥物,例如:連翹、金銀花、蒲公英等,來清除身體的熱象,降低身體發炎反應。
皮膚偏乾脫屑者
則會使用養血潤燥的方法,利用當歸、白芍、生地黃等補血的藥物,促進血液循環,使血液中的營養及水分可以到達表皮,改善皮膚乾、脫屑的現象。

濕疹不只是皮膚問題!中醫教你由內而外調理,避免反覆發作

除了用中藥幫助身體改善濕疹狀況外,生活作息及日常保養也很重要,只要做到以下三件事,濕疹問題就可以改善許多。
少吃冰冷、寒涼食物
少喝冷飲(所有茶類,尤其是綠茶),少吃冰品、寒涼類的水果,例如:瓜類、柑橘類水果等,太過寒冷的食物會讓身體代謝變差,進而累積濕氣在體內。
少吃烤炸辣及甜食
這些食物會增加身體的發炎反應,應該盡量避免。
注意保濕
濕疹雖名為濕疹,但其實是皮膚發炎的反應,應該做好皮膚的保護,擦乳液、乳霜是最好的好的保護方式。流汗時也要盡量擦乾,保持皮膚清爽。
(※本文由馬光醫療網授權提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0會員
195內容數
創刊於1986年的《遠見雜誌》,一直以「傳播進步觀念」,「社會進步的動力」自許。為了要在網路時代,一面要減少資訊氾濫,一面要用新的平台擴大影響,2013起,我們十分慎重地邀請了五十餘位(累積迄今超過百位)來自台灣、大陸、美國、香港、新加坡等海內外有成就、有見解、有理想的人士,各在其專業領域發表其獨立意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遠見雜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健康遠見編輯部 猴痘是什麼? ▍人畜共通病毒感染,潛伏期約為5-21天,通常為6-13天。 ▍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極度疲怠、皮疹。 主要傳播方式 ▍直接接觸感染猴痘的動物。 ▍直接接觸到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被污染的物品。 延伸閱讀
文/健康遠見編輯部 倪匡:不怕死當作是解脫 生前患皮膚癌?倪匡曾說:不怕死當作是解脫 星島網曾報導,倪匡在2019年時曾透露患有皮膚癌,前後看過7位醫生,但當中有3人說是癌症,4人說是濕疹,最後發現有惡性腫瘤,斷定是皮膚癌。 ❝潰爛了又發炎,醫生當作濕疹來醫,抹了一些藥膏,感覺又好了一點。❞
文/高敏敏營養師 你有「甲亢」嗎?小心「甲狀腺風暴」!其實有很多甲狀腺亢進的朋友,不知道自己有甲亢。因為它的症狀可能是心跳變快、身體代謝變快、比較怕熱⋯這些症狀看起來很常見,所以容易輕忽!但千萬不要忽略了甲狀腺亢進,如果不好好治療,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死亡率高。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甲狀腺亢進?
文/臺北市立萬芳醫院 一名蔡姓護理師因頻尿和排尿灼熱疼痛前去婦產科就診,進一步問診時才發現因工作所致水分補充不足還有憋尿的習慣,經診斷後為泌尿道感染,幸好就醫及時,在服用抗生素治療調整作息後,症狀得以改善。 頻尿、尿黃、解尿灼熱刺痛?小心泌尿道感染已上身 (本文由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提供)
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6月已進入夏天的高溫氣候,台灣的夏天炎熱又潮濕,人體若長期處在高溫環境無適當防護措施,身體可能因無法正常調節體溫,就容易發生熱傷害的情形。一般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其中又以中暑最為嚴重,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而且死亡率超過30%。
文/馬光醫療網 中醫如何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 延伸閱讀 爆兒童首例MIS-C!醫示警死亡率2%,染疫6週內發燒有6症狀速就醫 中醫有方法可以處理或預防MIS-C嗎?如何提升小朋友的免疫力? 家長必學!中醫教兒童居家推拿「捏脊按摩法」增強抵抗力 作者 (※本文由馬光醫療網授權提供)
文/健康遠見編輯部 猴痘是什麼? ▍人畜共通病毒感染,潛伏期約為5-21天,通常為6-13天。 ▍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極度疲怠、皮疹。 主要傳播方式 ▍直接接觸感染猴痘的動物。 ▍直接接觸到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被污染的物品。 延伸閱讀
文/健康遠見編輯部 倪匡:不怕死當作是解脫 生前患皮膚癌?倪匡曾說:不怕死當作是解脫 星島網曾報導,倪匡在2019年時曾透露患有皮膚癌,前後看過7位醫生,但當中有3人說是癌症,4人說是濕疹,最後發現有惡性腫瘤,斷定是皮膚癌。 ❝潰爛了又發炎,醫生當作濕疹來醫,抹了一些藥膏,感覺又好了一點。❞
文/高敏敏營養師 你有「甲亢」嗎?小心「甲狀腺風暴」!其實有很多甲狀腺亢進的朋友,不知道自己有甲亢。因為它的症狀可能是心跳變快、身體代謝變快、比較怕熱⋯這些症狀看起來很常見,所以容易輕忽!但千萬不要忽略了甲狀腺亢進,如果不好好治療,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死亡率高。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甲狀腺亢進?
文/臺北市立萬芳醫院 一名蔡姓護理師因頻尿和排尿灼熱疼痛前去婦產科就診,進一步問診時才發現因工作所致水分補充不足還有憋尿的習慣,經診斷後為泌尿道感染,幸好就醫及時,在服用抗生素治療調整作息後,症狀得以改善。 頻尿、尿黃、解尿灼熱刺痛?小心泌尿道感染已上身 (本文由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提供)
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6月已進入夏天的高溫氣候,台灣的夏天炎熱又潮濕,人體若長期處在高溫環境無適當防護措施,身體可能因無法正常調節體溫,就容易發生熱傷害的情形。一般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其中又以中暑最為嚴重,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而且死亡率超過30%。
文/馬光醫療網 中醫如何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 延伸閱讀 爆兒童首例MIS-C!醫示警死亡率2%,染疫6週內發燒有6症狀速就醫 中醫有方法可以處理或預防MIS-C嗎?如何提升小朋友的免疫力? 家長必學!中醫教兒童居家推拿「捏脊按摩法」增強抵抗力 作者 (※本文由馬光醫療網授權提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了蕁麻疹在中醫理論中的成因,包括氣血不和和風邪侵襲等內外因素。文章詳細介紹了穴位按摩及中醫草藥的治療方法,如使用常見的草藥配方及特殊食材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並強調飲食調整的重要性,最後分享了綜合療法的成功案例,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療策略。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過敏反應,中醫認為其成因與風邪、濕邪及血虛有關。本文探討中醫對蕁麻疹的治療方法,包括針灸、拔罐及中藥,並提供飲食療法與體質調理的建議,幫助患者瞭解如何預防及緩解癥狀。
謝謝病人的水餃、紅豆湯 《JAMA Dermatology》期刊的新研究指出,濕疹難以痊癒可能和鈉的攝取量有關,每多吃1克鹽,就可能增加11%濕疹風險。 容易引起皮膚過敏的食物: 1. 培根、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 2. 蛋糕、餅乾、麵包、零食、炸物 3.番茄醬、甜辣醬、美乃滋等醬料
異位性皮膚炎,是許多小兒科醫師、風濕免疫科醫師和皮膚科的困擾,卻也是大家努力要解決的問題。數據上來看70%的患者,長大就會漸漸好轉,但是如何在陪伴他們成長這段過程中的辛苦,以及少數成人深受其擾的患者,這就是醫師該努力做到的。這次去參加異位性皮膚炎年度論壇感覺特別深刻!   保濕的重要,之前就強調
Thumbnail
異位性皮膚炎,俗稱濕疹,是一種因發炎反應所引發的皮膚病。近年來,研究發現攝入過量鹽分與異位性皮膚炎之間存在關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最近提出,如果我們的飲食中含鈉過高,可能會提高我們患上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這項研究發表在《JAMA Dermatology》上。 鈉儲存在我們的皮膚中時,它可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濕敷。濕敷療法其實在皮膚科上並非只有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使用,我常常在門診教導各種濕疹性發炎患者做簡易的居家治療,而在這個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的藍海時代,代代出新的口服與針劑藥物對病人不啻是一大福音。生物製劑的使用,衛服部亦是核可至6個月大的嬰兒。在日常門診中,我還是每每不忘耳提面命
1.     異位性皮膚炎是什麼? 異位性皮膚炎是濕疹最常見的成因,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很複雜,遺傳、免疫、環境都佔有重要角色。它是一種皮膚免疫反覆發炎的問題,並沒有傳染性。特定體質患者在受到內因或是外生性刺激下,會引發過於活躍的免疫反應,造成惡性循環。急性期的發炎會啟動第二型發炎反應(Type 2
生活作息不正常導致汗疱疹發作:一直想追不緊急且不重要的網路小說進度,但其他該做必做的事情還是有維持要做,所以導致一天往往睡不到3,4個小時,這樣很傷身體,不管是感冒,鼻子過敏,免疫力失調都讓身體很不舒服➝不舒服,精神不繼又想看小說➝又更不舒服,就這樣周而復始的循環。
皰疹性皮膚炎(eczema herpeticum)是我們在臨床很重要的皰疹病併發症。一般皰疹在臨床很常見,也不見得需要吃口服特效藥,但這個情形下建議儘速就醫完整治療
Thumbnail
蕁麻疹(urticaria)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過敏性疾病,由多種原因引起皮膚下的小血管擴張,形成皮膚發癢、發紅隆起的皮疹。看起很像蚊子叮過後引起的紅疹。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了蕁麻疹在中醫理論中的成因,包括氣血不和和風邪侵襲等內外因素。文章詳細介紹了穴位按摩及中醫草藥的治療方法,如使用常見的草藥配方及特殊食材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並強調飲食調整的重要性,最後分享了綜合療法的成功案例,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療策略。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過敏反應,中醫認為其成因與風邪、濕邪及血虛有關。本文探討中醫對蕁麻疹的治療方法,包括針灸、拔罐及中藥,並提供飲食療法與體質調理的建議,幫助患者瞭解如何預防及緩解癥狀。
謝謝病人的水餃、紅豆湯 《JAMA Dermatology》期刊的新研究指出,濕疹難以痊癒可能和鈉的攝取量有關,每多吃1克鹽,就可能增加11%濕疹風險。 容易引起皮膚過敏的食物: 1. 培根、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 2. 蛋糕、餅乾、麵包、零食、炸物 3.番茄醬、甜辣醬、美乃滋等醬料
異位性皮膚炎,是許多小兒科醫師、風濕免疫科醫師和皮膚科的困擾,卻也是大家努力要解決的問題。數據上來看70%的患者,長大就會漸漸好轉,但是如何在陪伴他們成長這段過程中的辛苦,以及少數成人深受其擾的患者,這就是醫師該努力做到的。這次去參加異位性皮膚炎年度論壇感覺特別深刻!   保濕的重要,之前就強調
Thumbnail
異位性皮膚炎,俗稱濕疹,是一種因發炎反應所引發的皮膚病。近年來,研究發現攝入過量鹽分與異位性皮膚炎之間存在關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最近提出,如果我們的飲食中含鈉過高,可能會提高我們患上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這項研究發表在《JAMA Dermatology》上。 鈉儲存在我們的皮膚中時,它可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濕敷。濕敷療法其實在皮膚科上並非只有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使用,我常常在門診教導各種濕疹性發炎患者做簡易的居家治療,而在這個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的藍海時代,代代出新的口服與針劑藥物對病人不啻是一大福音。生物製劑的使用,衛服部亦是核可至6個月大的嬰兒。在日常門診中,我還是每每不忘耳提面命
1.     異位性皮膚炎是什麼? 異位性皮膚炎是濕疹最常見的成因,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很複雜,遺傳、免疫、環境都佔有重要角色。它是一種皮膚免疫反覆發炎的問題,並沒有傳染性。特定體質患者在受到內因或是外生性刺激下,會引發過於活躍的免疫反應,造成惡性循環。急性期的發炎會啟動第二型發炎反應(Type 2
生活作息不正常導致汗疱疹發作:一直想追不緊急且不重要的網路小說進度,但其他該做必做的事情還是有維持要做,所以導致一天往往睡不到3,4個小時,這樣很傷身體,不管是感冒,鼻子過敏,免疫力失調都讓身體很不舒服➝不舒服,精神不繼又想看小說➝又更不舒服,就這樣周而復始的循環。
皰疹性皮膚炎(eczema herpeticum)是我們在臨床很重要的皰疹病併發症。一般皰疹在臨床很常見,也不見得需要吃口服特效藥,但這個情形下建議儘速就醫完整治療
Thumbnail
蕁麻疹(urticaria)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過敏性疾病,由多種原因引起皮膚下的小血管擴張,形成皮膚發癢、發紅隆起的皮疹。看起很像蚊子叮過後引起的紅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