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益表
今年 Q2 毛利率 11% 與去年同期的 16% 相比差距很大,可以看出是營業成本從 84% 拉高到 89% 所致 ( 如上圖 );業外部分,「其他利益及損失」這項虧損 17 百萬元,去年同期則是賺 15 百萬,一來一去差了 30 百萬。
如果接著看財報附註六(十七)可以發現,虧損是「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損失)利益」這玩意造成的,這玩意簡單講就是根基所持有的債券及股票等有價證券的投資情形。
直接跳到財報「十三、附註揭露事項」的「3.期末持有有價證券情形」,這是依規定必須揭露的。如下圖,根基合併公司 ( 含子公司的意思 ) 持有的統統是股票,而按照剛剛的「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抓帳列之科目,總共有 3 筆、即富邦金 1014 張與永豐金 211 張。
公允價值是「市價 ( 股價 )」的意思,「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簡單講就是「以交易、作價差為目的」,所以整句話就是「以交易為目的按照市價計算虧損 ( 的股票 )」。
既然是以「交易」為目的,按照 IFRS9 ( 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 9 號公報 ) 規定,看待評價這種資產時,資產的公允價值 ( 市價、報價 ) 會影響本期淨利與 EPS。
好比你 6/1 以 550 元買了 10 張台積電,本來就打算以交易 ( 短線 ) 為目的而不是長抱,那麼到 7/1 股價變 460 元時,經過衡量公允價值總共賠掉 90 萬 ( 本期淨利為負值 )。
股票報價頻繁,根基的「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在第二季最後一天與第一季最後一天相比共虧損 ( 下跌 ) 17 百萬,所以出現在損益表的業外項目。張數最多的富邦金,股價從 77 元跌到約 60 元 ( -22% ),應該與防疫險理賠之亂有關。
這部分我認為不用擔心,因為根基「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只佔整體資產的 1% ( 實際上是 0.6% 四捨五入了 ) 如下圖,何況股價有漲有跌,富邦金股價可能漲會來。
剛剛的「期末持有有價證券情形」裡還有根基的母公司冠德 ( 2520 ),總共持有 1.1 萬多張,冠德 Q2 股價也跌不少,該怎麼看待呢?
根基所持有的冠德股票在財報中帳列「透過其他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與前面的「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雖然只差「其他」兩個字,但意思差很多。
簡單說,這種股票不會因為股價變動而影響本期淨利與 EPS,按照 IFRS9 規定要在損益表的「其他綜合損益」交代清楚,如下圖,所以在「透過其他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權益工具投資未實現評價損益」這一項看到虧損 42 百萬。因為沒賣出,所以叫「未實現」;假如賣出,依規定損益必須列入資產負債表權益的保留盈餘中。
就像剛剛的台積電,如果買進時就打算持有 10 年,那過程中的股價 600、500 或 400 元你並不會在意,只有 10 年到期,帳面上的虧損才會變成事實。
損益表最後來看所得稅,本期稅前淨利 2.12 億比去年同期的 3.46 億少 1.34 億,但所得稅費用竟然都是 6 千多萬,簡單相除本期稅率約 30%、去年同期約 18%。
這裡不是要討論稅法,我猜下半年或以後可能有退稅機會,就像
欣陸 ( 3703 ) 今年上半年獲利創同期新高其中一個功臣是「認列一次性所得稅利益」1.1 億,只是可能喔。
資產負債表
負債比從去年 Q2 的 60% 到 Q4 的 62% 再到今年 Q2 的 65%,雖然節節高升但不用擔心,因為合約負債 17.61 億就佔了 18%,較去年底的 4.45 億多 13 億,這是「預收貨款」,表示生意上門了,是好的負債,下面的在手訂單會講。至於應付帳款 36.29 億佔比 37% 最高,這也是好的負債,算是無息貸款。
看佔比大的就好,「現金及約當現金」50 億佔 50% 最大、其次為「合約資產-流動」20.7 億佔 21%。
繼續看附註六(一)關於現金的說明,本期多了定期存款 20 億。
再看 Q1 定存只有 826 千元,所以這 20 億是在 Q2 存進銀行的,至於時間多長與目的為何我傾向不繼續挖,因為資產以定存方式停泊雖有安全性但也有喪失其他機會成本的缺點,我相信公司的判斷。
合約資產部分,前面說合約負債是生意上門,那合約資產可以說是已經到手的生意,也可以叫「在建工程」,所以附註六(十五)合約資產有「工程」的字眼。
小結
Q2 毛利率等三率維持平均水準,算不錯,業外虧損是金融資產,佔比很低不用擔心,此外本期所得稅繳比較多未來可能退稅。合約負債新增 13 億,呼應在手訂單 530 億創新高。
在手訂單金額變化觀察
開始進入本文重點。財報附註「九、重大或有負債及未認列之合約承諾」的「重大未認列之合約承諾」揭露說,2022Q2 重大工程合約總額(在手訂單金額)530.4 億、已收取 131.04 億,兩者相減得到「未收取金額 399 億」。這三個數字都很重要。
- 合約總額是手上還沒結案正在動工的生意。
- 已收取是已經認列於營收。
- 未收取當然就是還沒認列的營收,我習慣稱之為「未來的營收」。如果以一年認列 100 億營收計算,那麼這 399 億可以維持 4 年。
下圖是根基 2018Q3~2022Q2 的在手訂單,可以看到幾個事實。
- 契約總額 ( 在手訂單 ) 越來越高
從 359 億爬到 530 億,然後第一次高峰是 2020Q3 的 502 億、第二次是本期的 530 億。本期新增 33 億主要是從冠德拿到兩個案子,這是從冠德重訊知道的,兩案金額相加 27 億多。雖然公告日期是 3/25,但內容有說契約生效的起日為開工日,合理推測在 Q2 開工了。
- 未收取金額也越來越高
從 212 億爬到 399 億,多少能嗅出缺工缺料的影響。缺工缺料導致原本的工期變慢無法結案,但又繼續接到新案,例如 2021 全年「新承攬或簽約包括泰山中山段統包工程、C612標車站工程、台61線後龍橋樑改建工程以及台積電F18及AP6B廠辦等工程」,總計金額達 231 億 ( 來源 2021 營業報告書 ),所以未收取金額衝到 399 億新高。( 指 2018Q3 以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