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一中政策會逐步鬆動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是說裴洛西訪台,讓中國激烈反彈,不只事前揚言擊落裴洛西的專機,並在裴洛西離台後,展開大規模軍事演習,讓情勢陷入緊張。中國這樣的反應,並不單單只是美國政要訪台的規格有新的突破,其背後有更深遠的原因。而若要瞭解中國為什麼這麼焦慮,要從美國與台灣斷交後的兩大政策說起,這包括在政治上的一中政策,與在軍事上的戰略模糊政策,這兩個政策構成了美國對台灣問題的基本態度。過去許多人往往將這兩個政策混為一談,但其實這兩個政策完全不同,雖然常常互相影響,卻完全不一樣。
雖然美中關係陷入低谷,但美國仍然不斷重申維持一中政策,因為這是中國最禁忌的底線。
美國的一中政策是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政府,而與台灣只保持非官方的關係,並且認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台灣是其領土。承認與認知是不一樣的事,美國承認北京政府,卻不承認北京所主張的領土範圍,在美國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及於台灣的情況下,美國主張兩岸若要統一,應該以和平的方式,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美國這樣的主張,在軍事上就催生了戰略模糊的政策。不清楚承諾協防台灣,以避免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反攻大陸,後來在台灣走向民主化之後,也能用來阻止民進黨政府宣布台灣獨立,引爆台海危機,將美國拖入戰火之中。
但是隨著美中關係的破裂與中國的威脅越來越明顯,戰略模糊政策受到許多的挑戰,過去一段時間,許多智庫學者或卸任官員都不斷質疑,戰略模糊政策助長了中國的野心,再加上烏克蘭戰爭的催化,導致拜登政府微調了戰略模糊政策,以口頭的方式,多次直接表明如果台灣遭到武力攻擊,美國將會出兵保衛台灣。雖然拜登在做出這樣的宣誓以後,美國政府都在隨後強調美國的一中政策仍然維持不變,但也說明了美國對台海問題的兩大政策,其中一個已經出現了鬆動。雖然拜登政府打破戰略模糊的方式,是口頭承諾,以便未來在情勢改變時,可以縮限解釋,但這已經讓中國感到極端的不安。
原因在於,過去鼓吹應該調整戰略模糊政策的智庫學者與卸任官員,現在開始質疑起美國的一中政策,甚至不乏重量級的學者與未來可能更上一層樓的年輕卸任官員。舉一個最好的例子,川普政府時代的前任國防部長馬克.艾斯培,就公開質疑一中政策與戰略模糊,而且這並不是特例。由於艾斯培正值壯年,學經歷完整,身為美國的政界菁英,未來隨時有機會再進入政府任職。這當然讓中國感到如刺在背。艾斯培質疑美國的一中政策時,人正在台北訪問,也剛好是媒體透露裴洛西有意訪台之時,中國很難不去注意到這其中代表的意義。
當然,現階段拜登政府並無意改變美國的一中政策,甚至也注意到中國的焦慮與不滿,因此在拜習會與多個場合上,不斷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並沒有改變,希望能安撫中國。不過拜登的年歲已高,很可能只能擔任一屆美國總統,但美中兩國的競爭,看來將會是長遠的情勢。中國極有可能認為,如果不在裴洛西訪台時進行大規模的威嚇,掀起另一次的台海危機,會無法阻止接下來可能出現的骨牌效應。特別是在裴洛西訪台之前,歐洲議會的副議長也才剛剛訪台,說明這並不是偶發事件。中國除了擔心美國鬆動一中政策,更害怕世界上的其它國家都開始起而效法。
不過中國在這件事情之中,最大的敗筆,恐怕是媒體的操作。即使是西方的民選政府,在操作議題時,也常常不慎翻車,更何況是不諳西方民主制度與媒體生態的中國。再加上中國內部一些煽動激進民族主義來吸引人氣的公眾人物,不斷加碼放話,更讓事情變的不可收拾。其實中國曾經有機會正確傳達自己的疑慮給美國與其它國家,畢竟目前美國的拜登政府與多數國家,仍然沒有到想要調整一中政策的程度。偏偏事情快速失焦,變成美中雙方互相較勁,不能先認輸的零和賽局,連最初反對裴洛西訪台的拜登政府,最後都必需要全員發聲支持,對中國來說,是最為難堪的情況。
就目前來看,若中國不要再犯錯失分的話,短時間內美國的一中政策仍不會有所改變,雖然可能會受到更多智庫學者與卸任官員的挑戰,但要美國積極改變一中政策,需要更大的誘因,目前看來條件還未成熟。而且最重要的是,台灣在蔡英文政府主政之下,並沒有想要主動挑戰這個政策。反而是中國的激烈反應,在裴洛西離境後的文攻武嚇,繼續讓不利的情勢擴大,極為不智。中國近日才派出特使到歐洲與東協,希望修補關係,特別是想要讓當時胎死腹中的中歐投資協定有轉圜的餘地,結果因為裴洛西訪台,而讓所有的努力功虧一簣,甚至氣極敗壞漫罵七大工業國的外長無恥,真是無比愚蠢的做法。
中國解放軍的確趁著這次的軍事演習,更進一步逼近台灣,甚至打破海峽中線的默契,就軍事上來說,是有所進展。但在舉世關注下,對台灣施加巨大的軍事壓力,無疑會讓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難以為繼,拜登的口頭協防承諾,很可能會以別的方式具體化,比如由參眾議院提案通過,變成法案。拜登政府目前為了要解決眼前的危機,技術性拖延參議院所提出的台灣政策法,希望不要進一步讓情勢失控,但以目前的情勢,這個法案未來捲土重來時,將會獲得更多的支持,特別是眾議院院長裴洛希,很可能會把這個法案當成送給台灣的最後大禮,以回報這次的風光之旅。
一旦戰略模糊政策被徹底打破,是否要調整美國的一中政策,就會被放上檯面來討論,即使內外的條件都還不成熟,但中國親手加速了這個情況,讓自己陷入最不願意見到的處境中
avatar-img
5.1K會員
421內容數
「假圖天國」將以即時深入解析軍事新聞與國際情勢的方式,討論新聞背後的意義與當前國際情勢的關係性,並以簡單清晰的方式說明各國間的利害關係與複雜恩怨。另一方面,我也會輔以歷史與戰史的介紹,闡述過去歷史戰事的來龍去脈,以及不同立場者對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臻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是說偉大的帝國最後都是毀在平庸卻又自以為英明的獨裁者手上,目前看來俄羅斯、中國與土耳其都是如此,普丁的野心重創了俄羅斯,習近平則是親手毀掉中國復興重生的最好機會。西方國家的優勢與霸權如果能再延續百年,真的要好好感謝這兩個人,這就是他們的歷史定位。不過另外一個岌岌可危的偉大國家是土耳其........
民主制度的最大缺點,就是領導人會常常更換,導致政策難以連續,一些短視近利的政客,更因此投資炒短線,以嘩眾取寵的方式,騙取選票。但是任期制也是民主制度的最大優點,再糟的領導人也只能幹到任期屆滿,通常接任者只要能力不要太差,都可以立即調整已經開始出現問題的政策,並將責任通通推給前任領導人........
是說中國一開始是以遠航訓練為名,從東海穿越宮古海峽,再由台灣東部的空域南下,最後經巴士海峽返回,繞行台灣本島,進行政治施壓。但這樣的軍事行動後來慢慢停止,改為侵擾台灣的防空識別區西南角,可能的原因是繞島遠航的風險太高,耗損又太大,解放軍難以頻繁進行,最後只能喊停。現在中國所採取的騷擾策略.....
是說克里米亞半島與俄羅斯本土之間,有座大橋,橫跨了連結亞速海與黑海的克赤海峽(Kerch Strait),一般稱這座大橋為克赤大橋(Kerch Bridge)或克里米亞大橋(Crimean Bridge),烏克蘭人卻想要除之而後快.....
是說在俄烏戰爭陷入僵局之際,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立陶宛,宣布將嚴格遵守制裁俄羅斯貨品的禁令,禁止制裁名單上的貨品進入立陶宛。這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政策,卻立刻引起俄羅斯的激烈反彈,因為俄羅斯的重要戰略要地加里寧格勒是個飛地,與俄羅斯本土並不相連,大半的生活必需品,都要從俄羅斯本土經白俄羅斯、立陶宛....
是說二戰時德國以機械化部隊,成功進行閃電戰以後,這種以高度機動化為基礎的新型戰術,就開始廣為人知,也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但多數人對於閃電戰的認知,其實有一點錯誤,並不是速度快就叫閃電戰,不一定要使用可以高速前進的裝甲車輛,才能進行閃電戰。這最好的反例就是太平洋戰爭時......
是說偉大的帝國最後都是毀在平庸卻又自以為英明的獨裁者手上,目前看來俄羅斯、中國與土耳其都是如此,普丁的野心重創了俄羅斯,習近平則是親手毀掉中國復興重生的最好機會。西方國家的優勢與霸權如果能再延續百年,真的要好好感謝這兩個人,這就是他們的歷史定位。不過另外一個岌岌可危的偉大國家是土耳其........
民主制度的最大缺點,就是領導人會常常更換,導致政策難以連續,一些短視近利的政客,更因此投資炒短線,以嘩眾取寵的方式,騙取選票。但是任期制也是民主制度的最大優點,再糟的領導人也只能幹到任期屆滿,通常接任者只要能力不要太差,都可以立即調整已經開始出現問題的政策,並將責任通通推給前任領導人........
是說中國一開始是以遠航訓練為名,從東海穿越宮古海峽,再由台灣東部的空域南下,最後經巴士海峽返回,繞行台灣本島,進行政治施壓。但這樣的軍事行動後來慢慢停止,改為侵擾台灣的防空識別區西南角,可能的原因是繞島遠航的風險太高,耗損又太大,解放軍難以頻繁進行,最後只能喊停。現在中國所採取的騷擾策略.....
是說克里米亞半島與俄羅斯本土之間,有座大橋,橫跨了連結亞速海與黑海的克赤海峽(Kerch Strait),一般稱這座大橋為克赤大橋(Kerch Bridge)或克里米亞大橋(Crimean Bridge),烏克蘭人卻想要除之而後快.....
是說在俄烏戰爭陷入僵局之際,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立陶宛,宣布將嚴格遵守制裁俄羅斯貨品的禁令,禁止制裁名單上的貨品進入立陶宛。這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政策,卻立刻引起俄羅斯的激烈反彈,因為俄羅斯的重要戰略要地加里寧格勒是個飛地,與俄羅斯本土並不相連,大半的生活必需品,都要從俄羅斯本土經白俄羅斯、立陶宛....
是說二戰時德國以機械化部隊,成功進行閃電戰以後,這種以高度機動化為基礎的新型戰術,就開始廣為人知,也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但多數人對於閃電戰的認知,其實有一點錯誤,並不是速度快就叫閃電戰,不一定要使用可以高速前進的裝甲車輛,才能進行閃電戰。這最好的反例就是太平洋戰爭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國不需要入侵來實現台灣的統一 這也可能是美國害怕的-時間緊迫-最好在兩岸沒有統一之前迫使中國攻擊台灣,戰爭才能拖住或延遲中國的發展。 這是美國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國際安全環境。 儘管中東戰爭仍在持續並有擴大的危險,烏克蘭戰爭卻仍在激烈進行中。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騷擾和恐嚇鄰國...
Thumbnail
2020/9/25 美國帶頭創設但不受自己創制拘束的情況很多,台海中線亦然。1970年代中期前,空軍執行美軍任務不僅穿過「中線」,還深入中共內陸偵察核武試驗。華府聯中制蘇以迄90年代,台美雖不再侵擾大陸領空,但閩浙沿海十數浬之外,仍是國軍佔據優勢。此後中共崛起,美國敦促,兩軍始尊重中線。  
Thumbnail
2020/11/6 舊的紅線是單一指標:臺灣法理地位改變,這雙方都容易把握與規避。新的「紅線區間」定義權恐將在對岸:從台美關係升級、攻擊性軍售、駐軍建制化到社會脫鉤措施等等,都可能是指標。兩岸若在區間中繼續累積誤解,也將更硬化北京拉掉三角、單邊解決的決心。
美國國土面積983萬平方公里, 尚且容不下幾十萬的印地安人. 蘇聯1991年底解體後, 美國領導北約進行東擴, 持續對俄羅斯步步進逼. "擴張"是美國患解內部矛盾鬥爭的特效藥, "邊疆理論"是美國宗教信仰"昭昭天命 manifest destiny"的實踐戰略. 美國已形成心理學家洛姆所說的"權威主
Thumbnail
2021/6/4 拜登「更深層、更廣泛、更精準、更有系統」的對華競爭,尤其表現在量力而為用於焦點。美國形勢天成的離岸地位,正好有助於進行重點的輪替。「再平衡」與「印太」完全是邏輯一脈相承。在地緣政治上就是抓大放小,需謀求與俄國改善關係。雖然拜登、布林肯等必須靦腆說是「追求對俄可預期、穩定的關係」?
中國是對美國和世界秩序最為系統性和危險的威脅,這種情況自特朗普政府以來一直存在,並將持續下去。 在賴清德的政府中,台灣必須站在共同價值和民主夥伴一邊。
Thumbnail
首先象徵性的事實是對中國介選的成功反擊,而侯柯配整合的失敗,實際上是中國介選資源的枯竭。也能夠注意到美國這次大選協助台灣的力度也變少,除了中國的力量變小之外,美國這幾年來進入到相對混亂的情況也是一個原因。台灣人必須要注意2024年美國的總統大選結果,因為那場結果將會是另一個影響國際關係大局四年的
Thumbnail
2023/11/23 美方分析指出,由於大陸經濟嚴峻,美中經濟差距從縮小轉向拉大,東升西降不再樂觀。美國對華「競勝」基於這種新判斷,將走向「箱型管理」,即下不破底:會有衝突,但絕不意外開戰;上不觸頂:可有合作,但不讓中國重新縮小差距。同時,中國也逐漸形成對美雙底線政策,一樣是上不破頂,絕不讓...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國不需要入侵來實現台灣的統一 這也可能是美國害怕的-時間緊迫-最好在兩岸沒有統一之前迫使中國攻擊台灣,戰爭才能拖住或延遲中國的發展。 這是美國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國際安全環境。 儘管中東戰爭仍在持續並有擴大的危險,烏克蘭戰爭卻仍在激烈進行中。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騷擾和恐嚇鄰國...
Thumbnail
2020/9/25 美國帶頭創設但不受自己創制拘束的情況很多,台海中線亦然。1970年代中期前,空軍執行美軍任務不僅穿過「中線」,還深入中共內陸偵察核武試驗。華府聯中制蘇以迄90年代,台美雖不再侵擾大陸領空,但閩浙沿海十數浬之外,仍是國軍佔據優勢。此後中共崛起,美國敦促,兩軍始尊重中線。  
Thumbnail
2020/11/6 舊的紅線是單一指標:臺灣法理地位改變,這雙方都容易把握與規避。新的「紅線區間」定義權恐將在對岸:從台美關係升級、攻擊性軍售、駐軍建制化到社會脫鉤措施等等,都可能是指標。兩岸若在區間中繼續累積誤解,也將更硬化北京拉掉三角、單邊解決的決心。
美國國土面積983萬平方公里, 尚且容不下幾十萬的印地安人. 蘇聯1991年底解體後, 美國領導北約進行東擴, 持續對俄羅斯步步進逼. "擴張"是美國患解內部矛盾鬥爭的特效藥, "邊疆理論"是美國宗教信仰"昭昭天命 manifest destiny"的實踐戰略. 美國已形成心理學家洛姆所說的"權威主
Thumbnail
2021/6/4 拜登「更深層、更廣泛、更精準、更有系統」的對華競爭,尤其表現在量力而為用於焦點。美國形勢天成的離岸地位,正好有助於進行重點的輪替。「再平衡」與「印太」完全是邏輯一脈相承。在地緣政治上就是抓大放小,需謀求與俄國改善關係。雖然拜登、布林肯等必須靦腆說是「追求對俄可預期、穩定的關係」?
中國是對美國和世界秩序最為系統性和危險的威脅,這種情況自特朗普政府以來一直存在,並將持續下去。 在賴清德的政府中,台灣必須站在共同價值和民主夥伴一邊。
Thumbnail
首先象徵性的事實是對中國介選的成功反擊,而侯柯配整合的失敗,實際上是中國介選資源的枯竭。也能夠注意到美國這次大選協助台灣的力度也變少,除了中國的力量變小之外,美國這幾年來進入到相對混亂的情況也是一個原因。台灣人必須要注意2024年美國的總統大選結果,因為那場結果將會是另一個影響國際關係大局四年的
Thumbnail
2023/11/23 美方分析指出,由於大陸經濟嚴峻,美中經濟差距從縮小轉向拉大,東升西降不再樂觀。美國對華「競勝」基於這種新判斷,將走向「箱型管理」,即下不破底:會有衝突,但絕不意外開戰;上不觸頂:可有合作,但不讓中國重新縮小差距。同時,中國也逐漸形成對美雙底線政策,一樣是上不破頂,絕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