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書系列22-1:《怒海逆風島嶼行》:全艦懸一命的怒海將士

嗑書系列22-1:《怒海逆風島嶼行》:全艦懸一命的怒海將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前言

《怒海逆風島嶼行》有點像是是作者鍾堅半自傳記,在書中化名為建忠這個角色,是作者自己、同學、鄰居的綜合體,透過相似的軍眷;求學背景及後來身為教授、公職的人身經歷譜寫出來。

作者鍾堅

作者鍾堅

全書每個篇章都由不同的角色所發展起來出來的故事,鍾堅老師喜歡用這些小人物帶出當下整個背景 ,閱讀起來,能發現老師會盡量用平易近人、幽默的語氣去闡述,但你仍能感受到部份的悲劇色彩。


#怒海航行

金門,風獅爺

金門,風獅爺

怒海篇,以海軍為主題,最有印象的屬於《風師爺與小齒輪》這篇以八二三砲戰為主題的章節,內文由雙主角金門料羅彎灘勤組的紫財少尉排長及澎湖負責軍艦維修的爵明中尉監修官出發。


raw-image

一個是遭受攻擊、必須隨時協助運補的前線,另一個是在戰況危急中全力搶修軍艦、運輸船的後方,兩者是生命共同體息息相關著,從作戰開始金門遭孤立,好不容易突破封鎖搶灘的;克服炮火下緊急搬運物資,到後方在搶修運補艦,順利運補M55八吋字走榴砲到前線,予以反擊。

全篇敘寫讓人充份感受到戰時當下,每分每秒的急迫和緊張感。

raw-image

怒海篇中也記述了在臺海最後的三場海戰(東山島八六海戰、東引五一海戰、烏坵十一十三海戰),因為軍艦的劣勢及共軍戰術的靈活運用下,短短半年的三場海戰中,海軍三艘作戰艦遭擊沉,折損達233名官兵,不難看出一甲子前的臺海局勢有多險惡。

海軍講究同舟共濟,作戰時全艦懸一命,一有戰損,都是相當龐大的,在三場戰役血淚代價下,迫使美軍決定全面協助汰換海軍作戰艦,取代而之航速、火力、噸數都更優異的船艦,才進而穩住日後的臺海局勢。

我要引述作者最後結語:


🔺 沉默的艦隊與沉默的官兵,都深埋在台海的海底。固然敗軍不可言勇,但堅守崗位拼鬥到最後一刻倒下的陣亡官士兵,他們的犧牲換來層峰終於任命放棄反攻大陸。加諸國際情勢逆轉,趨向以談判代替戰爭,兩岸從對戰一舉軸線翻轉為對峙,臺海緊繃情勢從此趨緩。海軍官兵的殉職,間接促成往後辦世紀海峽的風平與浪靜。
🔺 後輩應向疾風猛浪與驚濤駭浪中作戰陣亡、為國捐驅的的海軍官兵致敬。


avatar-img
BR浪逃殺-的沙龍
30會員
113內容數
閱讀是件令人上癮的嗜好,享受閱讀樂趣,記錄下自己的心得想法以及詞句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BR浪逃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馬提斯已經是接管兩萬多人的指揮官,他的領導方式從「直接式領導」轉化為「行政式領導」,善用他的組織與分工,並授權給下級幕僚專心準備這場海外部署與應對化學武器的攻擊準備,同時馬提斯仍不忘與部隊時常保持接觸,確保所有人知道本次作戰的核心思想與計劃
「每個人都會在一生當中,經歷一個特別時刻,就如同突然被人拍了肩膀,然後有個獨特的機會降臨讓他們可以發揮才能去完成一件很特別的事。如果他們在這個能夠大顯身手的時刻,卻沒有事先做好準備,或根本達不到要求,那可真是一件莫大的悲劇。」
馬提斯說道: 『任何指揮官敢自稱「忙到沒空讀書」的話,那就只能承受弟兄被裝進屍袋的這種痛苦的方式學到教訓。在戰鬥中無能的後果是決定性的,歷史也告訴我們,天底下其實沒有什麼新鮮事。』
馬提斯的作法是,挑選俱備戰術術養、保持機智並擁有主動性與同理心的軍官作為「觀察軍官」, 這些觀察軍官,清楚明白他(指揮官)企圖,並且可以於現場過濾雜訊,以簡要的敘述回饋必要的資訊給他,以在協助掌握狀況之餘,也讓他的企圖能順利傳達。
傳統的管理觀念是「指揮與管制」,而馬提斯過往在艦艇上的經驗告訴他,這樣只會扼殺了部屬的主動性,被動地等待上級的命令。 馬提斯強調著「指揮與回饋」: 你不是管控制下級指揮官的每一步行動,而是在明確敘述完指揮官企圖後,便交由他們去主動發揮。 你根據這些回饋來解決問題。
本職學能、關懷與信念合而為一之後,就會形成基本要件:塑造出部下的戰鬥精神。領導力的意義是在於如何觸及部屬的內心,在面對那些無法以言語形容的嚴峻挑戰時,培養他們的忠誠與使命感。
馬提斯已經是接管兩萬多人的指揮官,他的領導方式從「直接式領導」轉化為「行政式領導」,善用他的組織與分工,並授權給下級幕僚專心準備這場海外部署與應對化學武器的攻擊準備,同時馬提斯仍不忘與部隊時常保持接觸,確保所有人知道本次作戰的核心思想與計劃
「每個人都會在一生當中,經歷一個特別時刻,就如同突然被人拍了肩膀,然後有個獨特的機會降臨讓他們可以發揮才能去完成一件很特別的事。如果他們在這個能夠大顯身手的時刻,卻沒有事先做好準備,或根本達不到要求,那可真是一件莫大的悲劇。」
馬提斯說道: 『任何指揮官敢自稱「忙到沒空讀書」的話,那就只能承受弟兄被裝進屍袋的這種痛苦的方式學到教訓。在戰鬥中無能的後果是決定性的,歷史也告訴我們,天底下其實沒有什麼新鮮事。』
馬提斯的作法是,挑選俱備戰術術養、保持機智並擁有主動性與同理心的軍官作為「觀察軍官」, 這些觀察軍官,清楚明白他(指揮官)企圖,並且可以於現場過濾雜訊,以簡要的敘述回饋必要的資訊給他,以在協助掌握狀況之餘,也讓他的企圖能順利傳達。
傳統的管理觀念是「指揮與管制」,而馬提斯過往在艦艇上的經驗告訴他,這樣只會扼殺了部屬的主動性,被動地等待上級的命令。 馬提斯強調著「指揮與回饋」: 你不是管控制下級指揮官的每一步行動,而是在明確敘述完指揮官企圖後,便交由他們去主動發揮。 你根據這些回饋來解決問題。
本職學能、關懷與信念合而為一之後,就會形成基本要件:塑造出部下的戰鬥精神。領導力的意義是在於如何觸及部屬的內心,在面對那些無法以言語形容的嚴峻挑戰時,培養他們的忠誠與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