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名曲喫茶】2022/08/29 | 從不喜歡到喜歡

人對一件事物的心理好惡狀態大概有以下幾種發展: 原先喜歡,後來不喜歡; 原先不喜歡,後來喜歡。
把「沒感覺」、「好像」或「不確定」等狀況屏除,只談極端喜歡與不喜歡,大概就以上兩類。也有人在中間的過程中不斷轉換好惡狀態,但只看結果就好,沒那麼複雜。
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鳴曲就是我原先不喜歡、後來喜歡的樂曲。而他共作了兩首奏鳴曲,我又愛第一號E小調,更甚於第二號F大調。
Brahms: Cello Sonatas, Cello: Rostropovich, Piano: Serkin. DG Records 1983
Brahms: Cello Sonatas, Cello: Rostropovich, Piano: Serkin. DG Records 1983
先說說原先為何不喜歡布拉姆斯的兩首大提琴奏鳴曲。第一號奏鳴曲當中三個樂章皆為快板或小快板,十多年前我無法接受沒有「慢板樂章」的大提琴作品,我認為大提琴少了好好發揮吟唱優美音色的機會。而第二號有太多的熱情,喜歡沉靜的我,總是覺得太吵、太聒噪。
十多年下來,聽音樂的層面更廣、許多成見也拋下了,竟然在某一年的秋天,發現這套作品(尤其是第一號),竟然與季節如此相襯。第一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的開頭,那段低沉的旋律,彷彿可看到髮鬢斑白的老人獨步走在深秋的樹林中。
布拉姆斯的音樂雖然充滿熱情,但可說是他生錯了時代。他活躍於浪漫時期,卻對貝多芬甚至更早期的古典風格情有獨鍾。可說是和我一樣,具有濃烈的懷舊性格,卻力圖在所生活的時代尋求兼容的生存之道。
第一號E小調奏鳴曲作於1862~1865年,第一、二樂章其實在1862年就完成,但第三樂章卻要到1865年才完成。
這段期間是布拉姆斯風格逐漸成熟的時期,聲響上來說有點偏重低音。雖然曲名稱為「鋼琴與大提琴奏鳴曲」,目的是希望鋼琴不僅僅只是伴奏,而是與大提琴同等地位的存在,但可看出此時布拉姆斯對於大提琴的語法尚未突破常規限制,許多部份都停留在低音範圍內。
所以我在聽這張羅斯托波維奇的名盤時,常覺得第一樂章的聲音較悶,要到了發展部之後,整體音色才有一種「醒來了」的感覺。
這是錄音的問題嗎?許多版本也都如此。更好笑的是,當時布拉姆斯和一位大提琴朋友演奏這首曲子時,他的朋友抱怨他「鋼琴聲音太大了,我都聽不到自己的大提琴聲!」
沒關係,這是布拉姆斯第一次為樂器譜寫奏鳴曲。如果第一樂章的開頭那段低沉的旋律,單獨抽出來聆聽,幾經發展後越來越高亢,倒也是成功的安排。另外,古風的第二樂章,有小步舞曲的樣態,同樣也精緻玲瓏、甜美中帶點憂愁。第三樂章更是展現硬底子的賦格曲,就像貝多芬第五號大提琴奏鳴曲當中的最後樂章那般,華麗而壯闊。
至於第二號F大調奏鳴曲呢?距離第一號完成已經超過20年,這20年間,他都已經完成了偉大的1~4號交響曲了!
因此第二號奏鳴曲的第一樂章開頭,我們彷彿聽到了交響曲般的聲響,大提琴的聲線也很巧妙地與鋼琴互相呼應,而非互相重疊。第二樂章也使用到較多七和弦,乍聽之下竟然有爵士樂的味道呢!
雖然第二號整體上來說精煉許多,但我仍偏愛第一號稍嫌粗糙又真摯的感情。寫完第二樂章後,中間的三年間,布拉姆斯遇到了喪母之痛,而後才將第三樂章也完成。雖說第三樂章賦格曲式,很難像一般浪漫樂曲那樣把情感表現在譜曲上,但或許第一、二樂章得到了某些修改也說不定。
首演在1865年的十月,雖然大提琴夥伴一直抱怨自己的聲音被鋼琴蓋掉,但我想,布拉姆斯一定覺得心中還有許多情感沒有抒發,趁著這套第一號奏鳴曲演奏尚未結束,想要大聲對才剛過世的母親說說那些來不及傳達的話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