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球者常有印象,某些時候教練會明確畫出指示的戰術,只是這往往是用在特殊暫停後。更多時候球隊是用一套大方向去應變,但同時另一隊也會有不同變化,因此場上局勢就是各方互相應對角力的過程。而如何在這角力過程中勝出,就看誰更能應變。
於是,NBA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票肌肉猛男在碰撞,實際上更像是一群包含教練團和場上球員在內的人不斷地在鬥智角力。其球員在場上做很多事都是有心思計算過的,並且尋求的是團隊的最佳解。
同時,戰術是死的,但決定要用什麼戰術以及戰術如何衍生變化是活的,包含每一輪攻防都需要的臨場發揮等。而如何在大原則鬥智底下的機遇戰跑出順暢且靈活的變化,也同樣需要戰術素養的支撐。
而台灣的球員並不是不懂戰術,事實上,職業球員怎麼可能不在相關領域用功?台灣的球員和教練團當然也會討論大量戰術的內容。但一方面來說,內容深度和廣度仍然比不上國外球員如數家珍那種程度,另一方面則在於知道很多戰術並不難,難的是知道什麼時候要怎麼跑的戰術素養,以及內化到水到渠成的順暢度。而國內本土球員,如果用國際更嚴苛的標準來看的話,可能除了特定幾位外,很多球員在這方面是沒有跟上國際水準的。
舉例來說,在看國內比賽的時候,很常看到一種無效傳導體系。也就是A先傳給B,B看了一下又回傳給A。A又傳給另一邊的C。C跑了一段時間嘗試切入後不行又傳給D。D看了一下不行又傳給B。結果時間就快到了。最後接球的人就用命中率極低的拆炸彈方式投掉。
這種看起來好像很有導傳,但實際對創造進攻機會來說效果極低的無效導傳, 與戰術素養偏弱導致的僵化便很有關係。而這種僵化不只反映在無效導傳,也反映在球員執行戰術的「交功課」感上。
簡單來說,台灣籃球是有在跑戰術的。比賽內容看起來確實有在跑有在擋,但有時會發現跑了一大圈後,進攻機會似乎仍然沒有太大變化。各種空檔和空切都沒有因為戰術而出來,最終還是只淪為單打濫投的結局。
這當中一些原因即是部分台灣球員在跑這些戰術的時候,是以交功課那種感覺去跑的:教練說要到這邊擋人,那我們就去那邊擋人,戰術說這邊要繞,那我們就繞。其實交代的都有去做,可是到那邊擋人之後,繞完之後,卻不再有下一步創造更多進攻機會的衍生。因為球員們對場上的布局仍停留在接收僵化資訊的層次,缺乏自身掌握這些布局的思考,以及因此能有的對應應變。
於是反映在台灣籃球上,就是各種戰術時常跑了一大圈,卻沒什麼靈活變化,於是到頭來對手也用相應方式在防守,只要跟著跑就能跟住多數空檔,於是這些僵化戰術時常對進攻沒有帶來影響,只是徒消耗時間,最後還是回到用低效率的得分方式。
國內戰術素養不足導致低效率的進攻與漏洞多的防守 有點意思的是,這種低效率得分方式的情形,其實也和國內「異常」看重快攻很有關係。其實快攻在全部籃球中都相當看重,但國內的特點是你會發現它半場極其缺少進攻手段,似乎除了快攻之外就非常難得分。於是整場比賽的內容就是,兩邊比誰的失誤多,那對方的快攻就多。整體看似有很多上籃的精彩畫面,但其實都是雙方用更多失誤換來的。
這某種程度甚至形成國內籃球的一種「傳統」,從高中以來的籃球教育就不斷延續的傳統:就是那種對快攻很倚賴,防守強調盯人壓迫而不是空間佈置,一種著重於比拚體能的風格。
畢竟一般來說,半場戰更考驗戰術素養,而防守盯人壓迫和攻守轉換更需要體能的支撐。例如以往在國際賽場能依恃防守反擊取勝的,很多時候是像美國隊這種體能天賦優勢的隊伍。那麼為什麼,體能天賦相對弱勢的台灣籃球會有這樣的傾向呢。若我們去細察會發現背後原因其實挺有意思,也就是國內大學以下的籃球教育,著重的正是靠體能天賦和苦勞來壓對手。
防守上喜歡盯人壓迫拚體能,進攻強調依靠個人硬切而非大量擋拆,練球著重的是體能菜單而非戰術素養的累積。
更重要的,是國內養成階段幾乎都處在靠體能球取勝同級對手的層次。只要選進夠有天賦的球員,靠他們體能相對於同級對手的先天優勢就能取勝。但這些有天賦的球員,在國內養成階段往往就只被當成體能優勢的機器,而不是以他們的生涯為考量去培養。
而反面來看,如果在國內靠體能輾壓就能勝出,那何必把自己鍛鍊到更深的層次?於是這種競爭較低的情況,以及沒有按照最適合自己身材的方式來訓練,造就很多台灣本土球員,在相同體能條件的外國球員對比下,技術面和基本功是更差的。
相較之下,體能這種東西在美國籃球很大一部分是球員得自主訓練的,那並不是團隊訓練的主要核心。團隊聚在一起的寶貴時間主要拿來練戰術和變化。美國籃球教育體系也更為重視球員的個人動作和發展方向等,也就是說,他們會經過更精心的培養,而且球員本身對自己的發展方向和動作也更有意識。不僅在個人發展方向上會更有觀念和自主參與,對於各種動作包含投籃、運球與防守等也都有更細膩的養成。
(影片來自youtube Athletes sports interviews 頻道,Video is from youtube Athletes sports interviews channel。內容為Curry 在給年輕一輩的訓練營中除了提及空間觀之外,同時也在提點運球中如何快速拔起投籃的動作。)
而這樣的結果就是,在美國或其他籃球強權,即便很多天賦佔優的球員也具有很高的戰術素養。
舉例來說,根據Tayshaun Prince在Kevin Garnett節目的訪談內容,他當年防守年輕時體能勁爆的Lebron James時,就已經得面對James一整場瘋狂利用擋拆,來為其啟動切入創造空間與尋求防守破口的機會。
而近幾年選秀的幾隻獨角獸,雖然人高手長,但也早早開始鍛鍊三分,作為新的空間布局手段和得分威脅。此外,還有更多不勝枚舉,並非是特例的案例,顯示其他國家具備天賦體能的球員也更有戰術素養和球商。
於是,到了真正國際賽場時,台灣球員那些以往可以靠國內相對體能優勢勝出的,現在面對了更快、更會飛、更強壯的對手,但在技術和戰術素養等軟體面卻也同樣落後,那國際賽的成績就容易預見了
事實上,且不說國際賽場上的對手,光是多數來台灣加盟打球的,不管是外籍球員,或是已經是國人的,通常都不只在天賦面比台灣本土球員好,戰術素養和本身技術也同樣勝過多數本土球員。至於台灣球員,反倒很多得依靠自己意識到有更強競爭,需要更上層樓,藉來自於自身的要求將自己進一步調整得更好,才逐漸跟上國際的競爭程度。
所以你會發現台灣在國際賽好用的球員,很多都不是那麼蠻幹型的。因為到了更高的賽場,不能像國內依靠相對體能優勢時,戰術素養和球商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
例如,蔡文誠當打之年的時候,國際賽幾乎每次都會被選進國家隊上場輪替不是沒有原因的。當你在國際比賽不能像國內打體能球那麼有優勢的時候,球員的戰術素養和球商反而會是開創進攻機會的方式。然而國內的基礎籃球教育並不那麼著重於尋求、觀察和培養球商。當年的蔡文誠甚至只能作為一個異數,靠自身和機緣從乙組和甲二爬上來。
而像蔡文誠這樣具有戰術素養和球商的球員,在國內看似是橫空出世,不容易複製。但其實在籃球強度更高的國家中,那種在場上該做什麼事,該跑什麼位的感覺,是不少大學或更早階段就有所要求的戰術素養和球商,很多球員很早就相當熟悉。
而以往有的時候,我們也會聽說一些本土球員旅外訓練或參與長期賽程回來後,在國內反而有段時間打得格格不入。這當中部分的原因也是如此:在國外,隊友們大多可以依靠場上較細微的動向就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跑,但回國後這些配合卻不再那麼順暢融洽,看起來好像是旅外回來的球員格格不入,但其實也有著國內球員和教練團對戰術的理解和執行,相對國外有所落差的因素。
戰術素養和球商造就台灣籃球天賦之內的瓶頸所在 籃球終究來是體能的運動,體能天賦當然會是瓶頸所在。但如果我們去問長期在看籃球的人,台灣籃球有沒有達到它天賦上該有的高度。相信很多人會說還尚未達到,而造就這個天賦內部瓶頸的就是戰術素養和球商的相對弱勢。
而這不僅是台灣籃球的瓶頸所在,也是中國大陸籃壇的瓶頸所在,並且相對之下更為嚴重。中國大陸球員很多有比台灣球員更好的天賦,但球商和戰術素養的缺乏,限制了他們遠遠達不到天賦上的天花板高度。
相較之下,對自身發展方向更有意識以及重視球商的林庭謙,在CBA當中並不是天賦最頂尖的,但對如空間和時機等更深的掌握,以及對自身動作與發展方向的調配,足以使他在CBA能繳獲不差的成績而且在球隊佔據相當的重要性。
至於更早旅美的陳盈駿,在對抗性上相較目前林庭謙更有優勢,但身高天賦上則又更矮,卻也同樣能在CBA層級大殺四方。如果我們再去細看他們的比賽內容,會發現陳盈駿和林庭謙相較於多數台灣球員,都更為大量地使用擋拆,並且在投射和切入的空間掌握等皆較為細膩。於是,當這兩位球員在天賦上都不是那麼頂尖的情況下,卻仍能在CBA以及中華隊佔據重要性時,其根本原因之一正是因為他們使用更多腦力在打球。
這也不只限於外圍球員,內線球員同樣需要更聰明。尤其是內線球員在防守更為吃重,對防守的布置和時機將會牽引整個球隊。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不是單純只靠「苦練」就能達成。你必須要更聰明,更用腦力打球。你必須要開始去掌握更高的戰術素養和球商。
然而國內仍流行著苦勞文化,以為吃苦就必定能換來成果。這正好是台灣這類文化的一大困境:當你到達一定境界,要再上層樓時,需要的不只是苦勞,而是腦力。你必須要將努力消耗在正確的地方,否則就會事倍功半,而且難以突破瓶頸,以及庸俗和卓越之間的界線。
事實上,台灣球員能達到當前的高度,也都是努力過的。尤其是一些求學階段的年輕球員,更是吃了不少苦頭,甚至很多時候都練到靠意志力在支撐。但這就是問題關鍵,吃苦從來不保證能轉化為結果。你必須投注更多的腦力在當中才能獲取足夠的好處。
這當然也不是說台灣球員都不帶大腦打球,事實上,職業球員對籃球的理解通常還是比一般人更多的。台灣球員的戰術素養當然也是比一般人還要高很多的。但問題是,當國外那些滿場飛的傢伙,腦袋卻也更有料,精明得跟什麼一樣時,你要拿什麼跟別人競爭。
於是,支撐Kenneth Lofton Jr.前進到今日以及未來仍會持續前進的,不是他的體重,而是他的戰術素養和球商。同樣地,為台灣籃球和世界強度拉開距離的,也未必全是體能條件,而會是戰術素養和球商。這正是台灣籃球在天賦的界限下,更應該注重的關鍵因素。
(本文寫於202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