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鄉愁就在腳踏的土地上——吳晟的原鄉追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早在1973年,未滿30歲的吳晟就發表了〈輓歌〉(註1)一詩,訴說從「年輕的飛翔」到「隱隱聞見自己的輓歌」,都「在我生長的小村莊」,這首詩彷彿預言詩般,揭示著溪州老家是吳晟此生永恆的原鄉。
1970年代留學潮興起,連帶引發移民潮,吳晟寫下〈美國籍〉、〈你也走了〉、〈我竟忘了問起你〉、〈過客〉、〈歸來〉、〈甘藷地圖〉、〈草坪〉等詩,對當時「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註2)的現象提出反思,詩人憂心知識青年「紛紛和自己的祖先說再見/不願將眼光/稍稍注視自己的國土」(註3),一方面提出「什麼時候,到了什麼地方/你們才是歸人?/才不再是過客?」(註4)的叩問,另一方面以詩明志,〈歸來〉末段寫道:
我始終不敢忘記
我現在耕種的土地
以及我們家鄉的田園
曾是多麼荒涼的石頭地
也曾遭逢無數變亂和災禍
那是我們的先民
以多少刻苦的血汗,墾拓而成
以多少堅忍的血汗,撐持下來
我始終不敢忘記
這一脈為子孫默默奉獻的情操
必須傳遞,必須延續(註5)
藉由從「我」到「我們」的鋪陳,闡述人與所生所長的土地如何緊密連結,第一次出現的「我始終不敢忘記」,訴說著先民拓荒、建立家園的辛苦與不易,第二次登場的「我始終不敢忘記」,則強調著傳承與飲水思源的重要。
1980年吳晟獲瘂弦推薦,成為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邀請赴美訪問交流的詩人,到了美國後,熱心的計畫主持人聶華苓一直鼓勵他留在國外攻讀學位,但吳晟終究還是婉拒了,因為他明白「最可親的希望/就在我們自己的家鄉」(註6)。
「愛荷華家書」八首〈從未料想過〉、〈異國的林子裡〉、〈遊船上〉、〈信箋〉、〈洗衣的心情〉、〈早餐桌旁〉、〈你一定不相信〉、〈雪景〉,字裡行間滿是對妻兒的牽掛與思念,因而「離開家鄉才幾天/好似經歷了很長很長的日子」(註7),不論異國景色再美,都不如家鄉與妻子一同耕耘的菜園,以及全家人圍聚餐桌的溫馨,〈雪景〉最後一段便直言:「比這一片雪景更吸引我的/是你在家裏/懷著怎樣的心情/計數我的歸期」(註8)。
面對一窩蜂追求國際化的風潮,吳晟於1999年4月30日至5月2日,一連三天在《自由時報》副刊發表「我們也有自己的鄉愁」系列詩作,呼籲沒有在地何來國際。第一首〈小小的島嶼〉(註9)從「你只是茫茫汪洋中一塊踏板嗎/你終究不是長居久安的鄉土嗎」的提問寫起,兼論島嶼的包容、島民的出走,以及社會的亂象與人民的漠視,最末,以「深愛自己依靠的家鄉/還需要找尋什麼理由」作結,堅定地說出他對家鄉的愛。
第二首〈我們也有自己的鄉愁〉(註10)延續提問的特色,反思藝文作品的「鄉愁」,是否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或模仿?離鄉背景的遊子傾訴「鄉愁」,是不是只是「拒絕認同島嶼的藉口」?詩末,吳晟自己給出了答案:
原來我們唯一的鄉愁
就在腳踏的土地上
因為真切而不夠浪漫
卻是永遠的愛戀和承擔
真正的「鄉愁」不是缺乏認同的漂泊,也不是向外追求的想像,我們生活的小小島嶼,我們雙腳所踏的這片土地,就是最好的家。第三首〈角度〉(註11)進一步引領大家審視家鄉的美,「每片田園四時變換的風姿/每株作物開展出去的角度/也可以詮釋豐富的國際意涵」。
羅大佑2017年出版《家III》專輯時談到:「一個人的一生會有三個家。第一個家,是父母給我們的家。第二個家,是我們自己出外去追尋的那個家。第三個家,是自己終於成立的家。」(註12)回探吳晟詩路鴻爪足跡,可以發現,對吳晟來說,這三個家是重疊的,儘管曾因求學短暫離家,但每一回走到人生的路口,吳晟總會選擇「生長的小村莊」,而他的作品亦不乏對家鄉的書寫,寫家鄉其實就是在寫臺灣,這份對土地的眷戀正是對臺灣永恆的愛戀。
註1:吳晟,〈輓歌〉,《泥土》(臺北:遠景,1982年,四版),頁47-48。
註2:吳晟,〈美國籍〉,《泥土》(臺北:遠景,1982年,四版),頁83。
註3:吳晟,〈草坪〉,《向孩子說》(臺北:洪範,1985年),頁102。
註4:吳晟,〈過客〉,《泥土》(臺北:遠景,1982年,四版),頁100。
註5:吳晟,〈歸來〉,《泥土》(臺北:遠景,1982年,四版),頁105-106。
註6:吳晟,〈從未料想過〉,《飄搖裏》(臺北:洪範,1985年),頁29。
註7:吳晟,〈異國的林子裏〉,《飄搖裏》(臺北:洪範,1985年),頁33。
註8:吳晟,〈雪景〉,《飄搖裏》(臺北:洪範,1985年),頁52。
註9:吳晟,〈小小的島嶼〉,《吳晟詩選》(臺北:洪範,2000年),頁261-264。
註10:吳晟,〈我們也有自己的鄉愁〉,《吳晟詩選》(臺北:洪範,2000年),頁265-267。
註11:吳晟,〈角度〉,《吳晟詩選》(臺北:洪範,2000年),頁268-270。
註12:文字引自專輯介紹,網址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20199092
——發表於《吹鼓吹詩論壇》第33號(2018年6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8會員
43內容數
愛詩人曾發表的書評、詩評、文學評論與其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桂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雨季來臨以前的私密〉裡,烱勛曾以「躲到另一個角落/寫著自己」形容創作者的心情,默默筆耕十年的他,終於在2016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向相視一一告別》。這本集子雖然命名為「告別」,但僅有詩作〈沒有適恰的題目〉使用「告別」一詞,更多時候,烱勛的筆下是光,是對詩的想望。
詩人選擇以石頭為師,或許是想藉由石頭的多元象徵提醒大家,頑石也能點頭,遭遇生活的困頓時,不妨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小石頭,學習用更瀟灑的姿態面對生活。
睽違十年,詩人陽荷終於出版新作《風未曾預告——陽荷詩集》。這是她第三本詩集,收錄其2004年到2014年十年間的作品,詩集之名取自詩作〈風未曾預告——給敬愛的父親〉,意味著陽荷對父親永恆的思念與情意。
〈寫給蕭邦〉是21世紀的詩人蕭蕭向19世紀鋼琴詩人蕭邦致敬的作品,也是寫給台灣的短箋,期盼能在平凡中創造不凡,演奏出「另一種異響」。
繪畫有個技法叫「烘雲托月」,要畫月亮並不是單純畫月亮,而是透過周圍的雲彩來襯托。蕭蕭的禪詩就像「烘雲托月」的畫作,他從不吝嗇對雲的描摹,白雲向來不是單獨的存在,白雲深處自有一片禪境。
早在詩集《更換的年代》,岩上就對工業化社會帶來的衝擊表示關注,時序來到現在,人類依舊放任文明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新出版的《變體螢火蟲》詩集裡,憂心的詩人寫下〈慾望的煙囪〉,對現代社會的貪婪與慾望提出批判。
在〈雨季來臨以前的私密〉裡,烱勛曾以「躲到另一個角落/寫著自己」形容創作者的心情,默默筆耕十年的他,終於在2016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向相視一一告別》。這本集子雖然命名為「告別」,但僅有詩作〈沒有適恰的題目〉使用「告別」一詞,更多時候,烱勛的筆下是光,是對詩的想望。
詩人選擇以石頭為師,或許是想藉由石頭的多元象徵提醒大家,頑石也能點頭,遭遇生活的困頓時,不妨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小石頭,學習用更瀟灑的姿態面對生活。
睽違十年,詩人陽荷終於出版新作《風未曾預告——陽荷詩集》。這是她第三本詩集,收錄其2004年到2014年十年間的作品,詩集之名取自詩作〈風未曾預告——給敬愛的父親〉,意味著陽荷對父親永恆的思念與情意。
〈寫給蕭邦〉是21世紀的詩人蕭蕭向19世紀鋼琴詩人蕭邦致敬的作品,也是寫給台灣的短箋,期盼能在平凡中創造不凡,演奏出「另一種異響」。
繪畫有個技法叫「烘雲托月」,要畫月亮並不是單純畫月亮,而是透過周圍的雲彩來襯托。蕭蕭的禪詩就像「烘雲托月」的畫作,他從不吝嗇對雲的描摹,白雲向來不是單獨的存在,白雲深處自有一片禪境。
早在詩集《更換的年代》,岩上就對工業化社會帶來的衝擊表示關注,時序來到現在,人類依舊放任文明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新出版的《變體螢火蟲》詩集裡,憂心的詩人寫下〈慾望的煙囪〉,對現代社會的貪婪與慾望提出批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說到元衛覺醒,大家先想到的必是跨越時代的經典歌曲〈夏天的風〉,歡快的節奏和朗朗上口的歌詞,如盛夏般在時光裡重複年輕,儘管每年夏天如約而至,但重複的四季更迭,卻無法再現同樣的年少無畏,這時就要提起同樣收錄在2005年《幸福下載》專輯的另外一首歌〈你好嗎〉。
Thumbnail
於遙遠的旅程中,我溯洄而歸, 尋找那片心靈的淨土, 我最初的家。   那裡,雲朵織就天空的夢, 如糖般甜蜜, 清風,是大自然的輕拂, 喚醒歲月沉睡的笑語, 與純真共舞。 然而那無憂的國度, 如今只剩記憶的微光, 我們曾經踏足的地方, 已被時間輕輕塵封,
Thumbnail
流浪的夢土 歸去哪裏是我的家 走進夢裏午夜從孩提時開始   流浪的夢土 今夕這裏是我的家 走進夢裏成長不停變換場景   流浪的夢土 止息在我永恆的家 走進夢裏流浪已將成為過去   學庸2006.09.12/17:06 作品號03-0313-03
吳聲潤,是高雄六龜人,因「台北市工委會松山第六機廠支部案」被捕入獄。在日治時期,他到日本留學,1946年在臺灣脫離日本統治後,臺灣「'光復」所以吳聲潤立刻中斷學業,欣然回臺投入「祖國」懷抱,然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不久後,二二八事件發生了,白色恐怖時期緊接到來,吳聲潤對中華民國這個「祖國」失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離開故鄉後,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期許。作者分享了他離開臺灣15年後回到臺灣的心情,以及某首歌曲對他的情感觸動。文章通過個人故事和歌詞表達了對平凡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作者的情感為讀者締造了共鳴的可能。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系刊主編出了一個題目,要求我以「故鄉」為主題書寫一篇小文,暢敘我對故鄉的感覺。我究竟是那裡人呢?想想,還真有些惘然。 按戶籍登記,我算臺北縣(現在是新北市)人,我的出生地是中和。當中和、永和的界域還不是那分明的時代,有時還得花費口舌說明我的故鄉是「臺北縣中和鄉」,而不是「臺北縣永和
鄉愁 自從余光中寫了那首《鄉愁》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Thumbnail
回歸質樸,老詩詞與新創作會有什麼火花?請看這裡。 雜詩三首·其二 唐代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詩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他久居異鄉,突然遇見一位來自故鄉的朋友,心中自然充滿了對故鄉的關切。他急切地想知道故鄉的近況,於是便問道:“你從故鄉來,應該知道故鄉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說到元衛覺醒,大家先想到的必是跨越時代的經典歌曲〈夏天的風〉,歡快的節奏和朗朗上口的歌詞,如盛夏般在時光裡重複年輕,儘管每年夏天如約而至,但重複的四季更迭,卻無法再現同樣的年少無畏,這時就要提起同樣收錄在2005年《幸福下載》專輯的另外一首歌〈你好嗎〉。
Thumbnail
於遙遠的旅程中,我溯洄而歸, 尋找那片心靈的淨土, 我最初的家。   那裡,雲朵織就天空的夢, 如糖般甜蜜, 清風,是大自然的輕拂, 喚醒歲月沉睡的笑語, 與純真共舞。 然而那無憂的國度, 如今只剩記憶的微光, 我們曾經踏足的地方, 已被時間輕輕塵封,
Thumbnail
流浪的夢土 歸去哪裏是我的家 走進夢裏午夜從孩提時開始   流浪的夢土 今夕這裏是我的家 走進夢裏成長不停變換場景   流浪的夢土 止息在我永恆的家 走進夢裏流浪已將成為過去   學庸2006.09.12/17:06 作品號03-0313-03
吳聲潤,是高雄六龜人,因「台北市工委會松山第六機廠支部案」被捕入獄。在日治時期,他到日本留學,1946年在臺灣脫離日本統治後,臺灣「'光復」所以吳聲潤立刻中斷學業,欣然回臺投入「祖國」懷抱,然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不久後,二二八事件發生了,白色恐怖時期緊接到來,吳聲潤對中華民國這個「祖國」失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離開故鄉後,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期許。作者分享了他離開臺灣15年後回到臺灣的心情,以及某首歌曲對他的情感觸動。文章通過個人故事和歌詞表達了對平凡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作者的情感為讀者締造了共鳴的可能。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系刊主編出了一個題目,要求我以「故鄉」為主題書寫一篇小文,暢敘我對故鄉的感覺。我究竟是那裡人呢?想想,還真有些惘然。 按戶籍登記,我算臺北縣(現在是新北市)人,我的出生地是中和。當中和、永和的界域還不是那分明的時代,有時還得花費口舌說明我的故鄉是「臺北縣中和鄉」,而不是「臺北縣永和
鄉愁 自從余光中寫了那首《鄉愁》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Thumbnail
回歸質樸,老詩詞與新創作會有什麼火花?請看這裡。 雜詩三首·其二 唐代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詩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他久居異鄉,突然遇見一位來自故鄉的朋友,心中自然充滿了對故鄉的關切。他急切地想知道故鄉的近況,於是便問道:“你從故鄉來,應該知道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