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之夢》:回到日治時代,看看臺灣民主的萌芽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你知道臺灣的民主是怎麼來的嗎?其實臺灣人對民主的追求早在百年前就開始。這本《自治之夢》將帶你回到日治時代,看看當時的臺灣人如何在殖民壓制下,奮力爭取民主、自治的夢想。
作者陳翠蓮是台大歷史系教授,是臺灣史領域相當有份量的學者。書中她鮮活呈現過去課本上僅幾筆帶過的事件與人物,將嚴謹史料勾串成精彩的臺灣民主運動故事。以下摘取些有感觸的地方跟大家分享。

【民主自治的萌芽】

想到臺灣民主化,大家多半會馬上聯想到解嚴後的各種運動。但臺灣人對民主自治的追尋早在日治時就已萌芽。
被日本接收後的臺灣,初期還有反抗能量,但在政府強力鎮壓後已喪失反抗空間。日治二十年後,統治已相當穩固。此時重燃反抗之火的是一群留學生們,而提供火種的竟是日本自己。
大正時期大批臺灣留學生們到帝都東京深造。這時日本正進入一個社會改革運動復甦的時期,工人、農民走上街頭,環保、普選、婦女解放的運動也熱烈展開。臺灣留學生們敏銳感受各種思潮與運動,開始反思日本殖民的種種不合理。
最後這些思想變化為行動,留學生們首先發起「六三法撤廢運動」,後來又演變成大家熟知的「臺灣議會請願運動」,對於民主、自治的追求就此展開。
當然革命不能只有熱血,還要有麵包。臺灣仕紳們扮演起支援運動的腳色,提供運動需要的各種資源。其中最重要的人物當屬林獻堂。這位霧峰林家三少爺原可過著錦衣玉食的一生,卻選擇了艱難的道路。
書中提到,他每年捐獻給臺灣議會請願運動的金額幾乎是他年收的一半。此外,當各路同志向他請求金援時,他也都來者不拒。用最「實際」的方式擔起反抗的後盾。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代表團合影(截自《自治之夢》)

【不過時的思想】

除了向外追求自治,臺灣人也向內提升文化水平。讓我驚訝的是,書中描述當時人們對臺灣文明想像的觀點,就算現在回頭看也毫不過時。

〔文明大於物質〕

日治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極大提升。日本甚至沾沾自喜地向西方宣傳這個成功的「殖民」典範。如果只講求物質面,似乎沒有反抗理由。但臺灣人並不滿足於物質追求。林呈祿在〈新時代臺灣青年的覺悟〉一文中就對日治時代的物質文明提出批判:
人類是追求理性、精神的動物,並非以物質生活作為唯一目標。
如陳翠蓮說的,早在一百年前臺灣青年就已表達出臺灣人不單要物質進步,更要求要有精神文明、自由與尊嚴的生活方式。想到在物質生活遠比那時更富足的現在,許多政治人物仍以「經濟發展」為訴求當作吸引選票的利器,不免有些感慨。

〔臺灣人的臺灣〕

從清領日治,臺灣都只是被統治的客體,臺灣人的主體性是被剝奪的。清領時稱臺灣島的人民為「臺民」,日本政府甚至還喚為「土人」 。而轉變的契機,很巧,也是來自日本。
明治大學殖民政策學教授泉哲對臺灣處境相當同情。他鼓勵臺灣島民要追求幸福,不要被動等待總督府措施,因為「臺灣並非總督府的臺灣,而是臺灣島民的臺灣」。
蔡培火靈機一動,將其改成「臺灣不只是帝國的臺灣,更是我們臺灣人的臺灣」,最後更簡化成「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這句話在各個文化演講中不斷被喊書,成了 20 年代最響亮的口號。看到這句話,不知怎麼的,有些感動。
於是,「臺灣人」,一個已臺灣全島為範圍、已腳下這塊土地為認同、標示著我們的主體認識出現了。

〔世界的臺灣〕

書中另一個有意思概念是「世界性的臺灣」。知識份子提倡臺灣不單只是帝國日本下的臺灣,而是「做為世界一部份的臺灣」。因此必須放眼世界,貢獻改造世界的大業。
蔣渭水在〈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大會上,更說出「臺灣人握著世界和平的第一把鑰匙」如此奔放的話。雖然看來似乎有點理想托大,但還是很佩服他們當時對臺灣未來的積極想像。
此外,當時對臺灣文化的見解也很新潮。比如黃承聰就提出「多元混雜」的概念,林呈祿也主張要去除「種族」憎惡之念,希望揉合和中國、日本和西方的優點來創造自己的文化。原來地球村的概念那時就有了呢。

〔婦女解放 〕

另一點是關於「女性」。許多知識份子都對當時的女性議題提出改革意見。像彭華英就在《臺灣青年》發表〈臺灣有婦女的問題嗎?〉,點出臺灣在兩性關係上有改進的必要。
此外,《臺灣民報》也大量討論各種婦女議題,批判當時的父權結構,如買賣婚姻、續妾等制度都是對女性的歧視與壓制。臺灣各地更出現許多婦女團體,如彰化婦女共勵會、高雄婦女共勵會等組織,希望改善社會陋習,追求婦女地位提升。
臺灣第一個女醫生蔡阿信,據說是第一位公開演講的臺灣女性(截自《自治之夢》)

【路線分歧之爭】

上頭說的是這段歷史的光明面。然而有光就有影,在書中,我感受到最大的陰影就是抗爭者彼此的內鬥不止。

〔左右之爭〕

這些運動最初多由仕紳階級資助發展。〈台灣文化協會〉幹部大半是地主、醫生、律師等上層階級,主張用溫和、體制內的手段與官方周旋。
但隨著抗爭進行,社會主義思想也逐漸壯大。各種農民、工人與婦女運動逐漸蓬勃。這些無產階級改革派青年開始對體制溫和派失去耐心,希望更激進地行動。這可說是典型的左右之爭,資本對社會、保守對激進,裂痕因此逐漸擴大。
此外,大家對臺灣的定位也始終無法達成共識。臺灣議會請願運動的主張一變再變,從地方殖民議會、地方議會,最後甚至產生臺灣憲法、完全自治的主張。各路想法迸發,毫無一致性。

〔分化策略〕

相較臺灣的意見分歧,日本殖民政府自始自終都將臺灣議會主張視為「臺灣獨立的第一步」。一開始他們採強力壓制方式(如治警事件),卻反讓被判刑者成為英雄。最後總督府想出更高明的手段:從內部分化
日本的戰略可說是清晰的可怕。書中提到,針對臺灣文化協會,總督府就定調出「對激進分子的過激分子力行嚴格取締,對溫和著加以勸誘」的原則。並鉅細靡遺地列出行動方針。在內部矛盾漸增與日本政府激化下,敗因已開始顯現。

〔分裂再分裂〕

在內憂外患的壓擠下,文協走向分裂。激進派青年掌權成為所謂「新文協」;而偏右舊幹部們則出走成立新的組織:「臺灣民眾黨」。
但分裂還沒結束。隨著蔣渭水著思想越發左傾,臺灣民眾黨也開始發展工農運動,與左派越來越像,引起很多右派人士不滿。其中讓我印象很深的是蔡培火與蔣渭水的不合。除了左右的思想段差,篤信基督教的蔡培火,對蔣渭水的風流非常感冒。沒想到抗爭的兩大要角竟存在如此大的矛盾。
最後右派人士又跳出來另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主張從事「官方可接受的合法參政運動」。解開束縛的蔣渭水則義無反顧地帶領民眾黨一路向左。
荒謬的是,左翼同樣陷入內鬥,新文協內部產生「激進革命路線」與「社會主義合法路線」的對立,最後激進左翼勝出。
隨著左派越發激進,日本就更有理由強力壓制。最後民眾黨被強制解散,新文協也因二一二事件而遭受重傷害。反抗火苗已相當微弱……

〔戰爭下的結束〕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開打。在戰爭壓力下,日本對於各種反叛勢力更不寬容。言論自由快速緊縮,如《臺灣新民報》這個臺人唯一的言論機關就被迫整併,由日人取代經營。
此外,許多知識份子也受到高等警察監控,動輒被逮捕入獄。像彰化名醫賴和就因思想問題吃上牢飯。菁英分子人人自危。原本就相當微弱的自治火苗,在戰末可說徹底被壓熄。
舊幹部脫離文協聲明書(截自《自治之夢》)

【天真的幻滅】

本書內容多是日治時期的民主運動,但最後收在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並用 228 事件作結。這段歷史大家相對熟悉(應該吧?),我想簡單談談一些觀察。
首先,當時的臺灣菁英並不主張獨立,認為臺灣太小,如果獨立會無法在國際事務發聲。他們的期待是成為中國的一省,並由「本土臺灣人」組成政府統治自己,與祖國呈現一種聯盟關係。也就是說,他們天真地以為奮鬥已久的「自治」目標已近在眼前。
另外,當時臺灣人對國民政府其實充滿期待。在日本長期壓迫下,他們對回歸「祖國」有很大的認同,錯失主張臺灣權力的機會。
後來的事情大家應該都知道了。菁英們期待的臺人自治只是痴人說夢。一九四六年初,臺灣省長官公署一級單位十八位正副首長中,只有教育處副處長宋婓如是臺籍。此外,外省人還佔去所有日本人留下的中高階文官職位,與日治時期並無不同。
而國民政府的荒唐敗壞,更是很快就將人民對祖國的期待消耗殆盡。
經過祖國政府一年的統治,臺灣社會已奄奄一息。政治腐化、軍紀敗壞、物價暴漲、民生凋敝、疾病橫行、社會動盪,人們墜落失望的深淵。
最後就爆發了臺灣人心中永遠的痛:228 事件。
雖說已讀過不少相關資料,但讀到這些段落還是讓我心痛作噁。隨便列些讓大家感受一下:
  • 基隆軍隊用鐵絲穿過人民足踝,每三人或五人為一組,捆縛一起。單人則裝入麻袋,拋入海中,基隆海面最近就時有屍首浮出。
  • 台北將所捕平民四五十名由四層樓推下,跌成肉餅,未死者再補以刺刀。
後見之明來看當然知道國民政府不是好東西。但當時資訊並不像現在那麼流通,臺灣人對當時中國的狀況其實並不清楚。平心說很難苛責他們的天真,但真的好痛好痛……
黃榮燦《恐怖的檢查》版畫(截自《自治之夢》)

【後記】

這本書是我 2022 重讀計畫的書目之一,原是《百年追求》三部曲的首部曲。這系列已絕版,一三部有再版,但第二部還在籌劃中。為了流暢性,臺灣接下來的民主路途就等再版後再分享啦。
《百年追求》系列套書
二刷時,我不斷把當時的狀況跟現代對照。那時追求自治的失敗,雖說很大部分是日本壓制,但臺灣內部的矛盾爭鬥也難辭其咎。而現在的臺灣同樣面臨極化分裂的狀況。
同時中國也意識到武力犯台困難,轉採輿論分化的策略,跟日本總督府對付文協的手段如出一轍。歷史似乎總驚人的相似。或許,面對外來壓迫,最大的敵人恐怕是「不團結」。
突然想到傅瑜在《我的青春,在台灣》說的:
我們明明有著一部份共同的價值,為什麼一定要分裂呢?
僅以這句話總結這篇文,願我們能一起守護臺灣得之不易的民主。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avatar-img
192會員
238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姆斯的閱讀空間 的其他內容
今天來點特別的,想跟大家分享旅日漫畫家高妍的作品:《綠之歌》。故事描述主角小綠在上大學後,因高中的陰影陷入寫不出東西的困境,此時她偶然遇上玩樂團的南峻,展開一段青澀的追尋旅程。
中美的霸權爭奪已徹底浮上檯面,而「半導體」在這場角力中更是扮演關鍵腳色。台灣不但有「晶片之島」之稱,又在兩國爭霸的前沿位置,勢必無法置身事外。推薦這本《半導體投資大戰》,讓你一次搞懂這場無煙硝的戰爭。
自AlphaGo在 2016 打敗棋王李世乭以來,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等字眼相信大家早已不陌生。面對這個 AI 急速發展的時代,你對這「智慧」了解有多少呢?推薦這本《AI製造商沒說的祕密》,帶你一探AI的崛起之路,思索「它」的可能與危險。
這本《正直》的作者松浦彌太郎被譽為是「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擔任過《生活手帖》總編輯,經營過食譜網站「Cookpad」,現在則是「COW BOOKS」書店負責人。
你有想過會什麼我們會用「溫暖」或「心寒」等溫度詞彙來形容心理感受嗎?天冷時,是不是光捧著杯熱茶就覺得心頭暖起來了呢?讓這本《做個有溫度的人》帶你從心理學、生物學和哲學等豐富視角,一探溫度與動物間複雜又迷人的關係吧!
你還記得小時候讀過的童話嗎?還講出《糖果屋》、《金鳥》等故事的精彩內容嗎?今天介紹的這本《童話心理學》除了可以讓你一溫兒時回憶,還會用心理學的角度帶你重新認識這些童話。
今天來點特別的,想跟大家分享旅日漫畫家高妍的作品:《綠之歌》。故事描述主角小綠在上大學後,因高中的陰影陷入寫不出東西的困境,此時她偶然遇上玩樂團的南峻,展開一段青澀的追尋旅程。
中美的霸權爭奪已徹底浮上檯面,而「半導體」在這場角力中更是扮演關鍵腳色。台灣不但有「晶片之島」之稱,又在兩國爭霸的前沿位置,勢必無法置身事外。推薦這本《半導體投資大戰》,讓你一次搞懂這場無煙硝的戰爭。
自AlphaGo在 2016 打敗棋王李世乭以來,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等字眼相信大家早已不陌生。面對這個 AI 急速發展的時代,你對這「智慧」了解有多少呢?推薦這本《AI製造商沒說的祕密》,帶你一探AI的崛起之路,思索「它」的可能與危險。
這本《正直》的作者松浦彌太郎被譽為是「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擔任過《生活手帖》總編輯,經營過食譜網站「Cookpad」,現在則是「COW BOOKS」書店負責人。
你有想過會什麼我們會用「溫暖」或「心寒」等溫度詞彙來形容心理感受嗎?天冷時,是不是光捧著杯熱茶就覺得心頭暖起來了呢?讓這本《做個有溫度的人》帶你從心理學、生物學和哲學等豐富視角,一探溫度與動物間複雜又迷人的關係吧!
你還記得小時候讀過的童話嗎?還講出《糖果屋》、《金鳥》等故事的精彩內容嗎?今天介紹的這本《童話心理學》除了可以讓你一溫兒時回憶,還會用心理學的角度帶你重新認識這些童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日治時期,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政治運動;該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但林呈祿
文官總督時期 隨著民族自決的風潮與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1919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改為同化政策。臺灣在許多方面與日本逐漸接軌。1922年,《臺灣教育令》通過,臺灣實行與日本相同的學制。1921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三號》,修正部分六三法的內容,
三位人物的故事深刻展現臺灣在戒嚴時期的政治與社會發展,他們的抗爭記錄了一段歷史,需要被表達與傳遞,保存在人們的頭腦中
前文提到過,治台前七年基本上都在弭平抗日勢力,一直到後藤新平的治理方式將抗日勢力逐漸瓦解後日本才真正開始全面統治台灣 後藤新平接任民政長官之後,後藤秉持「生物學原則」,開始大規模地進行的調查與建設。後藤曾說:「殖民地行政計畫,在目前科學進步之下,必須根據生物學的原則,也就是要發展農業、工業、衛生、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相信各位讀者都知道近兩週台灣立法院為了國會擴權法案而爭執不休,很多政治法律學者認為在野勢力得不到行政權,便修法將立法權凌駕於其他二權之上,破壞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那台灣是如何民主化呢?我們先從台灣的歷史講起。 臺灣歷史 在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台灣與亞洲大陸連結的陸橋(今澎湖
台灣民主世代的變化,如果以20年區別: ★1930~1940年代出生,戰亂生存世代,無所謂民主。經歷日本戰敗,中華民國佔領,228跟國共內戰全面撤退台灣的族群。 ★1950~1960年代出生,爭取民主世代,雖然是少數人,卻成為台灣第一波民主化的主力,但也是支持黨國體系最多的世代。陳水扁、馬英九、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日治時期,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政治運動;該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但林呈祿
文官總督時期 隨著民族自決的風潮與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1919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改為同化政策。臺灣在許多方面與日本逐漸接軌。1922年,《臺灣教育令》通過,臺灣實行與日本相同的學制。1921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三號》,修正部分六三法的內容,
三位人物的故事深刻展現臺灣在戒嚴時期的政治與社會發展,他們的抗爭記錄了一段歷史,需要被表達與傳遞,保存在人們的頭腦中
前文提到過,治台前七年基本上都在弭平抗日勢力,一直到後藤新平的治理方式將抗日勢力逐漸瓦解後日本才真正開始全面統治台灣 後藤新平接任民政長官之後,後藤秉持「生物學原則」,開始大規模地進行的調查與建設。後藤曾說:「殖民地行政計畫,在目前科學進步之下,必須根據生物學的原則,也就是要發展農業、工業、衛生、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相信各位讀者都知道近兩週台灣立法院為了國會擴權法案而爭執不休,很多政治法律學者認為在野勢力得不到行政權,便修法將立法權凌駕於其他二權之上,破壞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那台灣是如何民主化呢?我們先從台灣的歷史講起。 臺灣歷史 在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台灣與亞洲大陸連結的陸橋(今澎湖
台灣民主世代的變化,如果以20年區別: ★1930~1940年代出生,戰亂生存世代,無所謂民主。經歷日本戰敗,中華民國佔領,228跟國共內戰全面撤退台灣的族群。 ★1950~1960年代出生,爭取民主世代,雖然是少數人,卻成為台灣第一波民主化的主力,但也是支持黨國體系最多的世代。陳水扁、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