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徑》以九年的時間紀錄三位台灣芭蕾舞者在不同世代需要面臨的不同課題,與此同時,他們又有共同的歷史宿命需要去承擔。
專業舞者出身的李巧,因為特別鍾情芭蕾,所以在九O年代於主持「四季舞蹈中心」期間成立了「古典芭蕾特別班」,並特別邀請美籍古典芭蕾大師
約翰‧巴克(John Barker)三度來台授課。舞蹈中心維持五年後結束營運,李巧前往俄國進修,最後取得俄國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表演藝術理論研究所的博士學位,是台灣少數兼具評論家身分的專業舞者 。她甚至還一頭扎進俄文翻譯的工作,將《
俄羅斯學派之古典芭蕾教學法典》翻譯成中文(好可怕的工作 =_=)。
韓國環球芭蕾舞團獨舞者
梁世懷從小就學跳舞,並在就讀北藝大舞蹈系二年級時選擇出國讀書。紀錄片中他自陳:其實自己一開始並不是真的很擅長芭蕾,所以在參加國外舞蹈學校入學考試時,也有老師問他要不要考慮改專精「現代舞」,當時梁世懷雖已經因被許多學校拒絕而開始有點自我懷疑,但他最後還是堅定拒絕該位老師的提議:「不要!我就是想要跳芭蕾!」
最後他如願進入美國基洛夫芭蕾舞學校,畢業後勇闖國際舞團。這邊我用「如願」這兩個字並不是非常妥當,因為梁世懷沒有以就讀理想中的學校而自滿,他在錄取學校後、畢業後、就職專業舞團後,還是那麼的如履薄冰、那麼的不安於現狀,他永遠怕現在的自己不是最好的。最終他以這份刻苦於2008年進入
韓國環球芭蕾舞團,從此在韓國工作生活10多年。
郭蓉安像多數的現代小朋友一樣,小時候以培養興趣、才藝為由,被父母送進舞蹈才藝班,就這樣一路跳到高中的舞蹈班。高二升高三暑假飛到莫斯科參加俄羅斯波修瓦芭蕾舞校(Bolshoi Ballet Academy)的暑期班,本以為這只是一次短期體驗,想不到她會被學校老師推薦,而有機會進入該校的學年班就讀。在台灣未完成的高中學業、與家人的分離、進入陌生環境的恐懼都讓郭蓉安一度猶疑,最終她選擇把握這難得的機會,成為首位獲選進入這間歷史悠久的芭蕾舞校的台灣學生。
這三個人,分別要面對的是台灣舞蹈環境的不成熟;台灣芭蕾舞者擠進國際舞團的艱辛歷程;以及在升學主義下,台灣學芭蕾的學生將會面臨的種種考驗。
而他們共同背負的即是:
如果你要在台灣當一名職業舞者,那你就不能只有一個身體
這句話非常震撼我。
像我這種沒有接觸過舞蹈的人,完全不知道「舞蹈專班」的學生是沒有選擇的必須學習各種舞種:民族舞、芭蕾舞、現代舞甚至可能還有街舞、流行舞、MV 舞蹈,我在想他們也許還得修習劇場相關實務等功課,而這一切是以「多元」以及「增加職場競爭力」為名。以至於像李巧、梁世懷、郭蓉安以及紀錄片中其他受訪的專業芭蕾舞者們在求學、教學的過程中,總有茫然的時刻。
當然,《舞徑》並不是為了批判台灣的舞蹈教育而拍攝,這也是我喜歡他的地方。
影片不以時間年代為經線(若是這樣就太無聊了),但從李巧老師1986年成立「四季舞蹈中心」,再到梁世懷2000年左右開始的異地打拼,及至2013年郭蓉安前往莫斯科的求學之路,即使導演穿插不同的訪問與畫面,但這跨越30年的時間流線依然非常清楚。
此外,影片訪問到若干在國外舞團工作的台灣舞者,但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導演不願意以「台灣之光」來給這些舞者光環,以我的觀影經驗來說,這是很難得的決定,畢竟誰不喜歡「台灣之光」?誰不喜歡「小丑變天鵝」的故事?
關於芭雷舞的電影也看過一些,如激勵人心的《舞動人生》、華麗懸疑的《黑天鵝》、築夢勵志的《芭蕾首部曲》或者用生命跳到最後一刻的《紅菱艷》,但台灣導演楊偉欣的紀錄片《舞徑》是第一部讓我產生想買票看去看真正芭蕾舞劇的電影。
對我來說,與其說《
舞徑》是一部講述逆境追夢的電影,不如說他是一部讓我貼近(我以為的)高級藝術表演的電影。我在影片裡看到了華麗舞衣下被重重束縛的舞者,也看到他們為了突破束縛而用盡全身力氣破繭而出。
影片中,梁世懷受傷前後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抬腿(我曾經天真的以為這動作對舞者只是一片小蛋糕)讓我知道:原來不是考上了職業舞團人生就是勝利組了;原來不是所有的舞者都那麼drama的要去搶奪首席舞蹈員的位子(我真的就是所謂的電影看太多),因為他們光是要在舞團留下來、光是不要讓自己受傷就需要極大的努力與毅力。 然後我就想看芭蕾舞台表演了。
舞徑
BALLET IN TANDEM
上映日期:2022/09/16
類型:紀錄片
片長:2 時 23 分
導演:楊偉新
主角:李巧、梁世懷、郭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