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無為:造屋、常民、謝英俊》新書上市|建築師所為何事?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建築可以拯救世界嗎?
《建築的無為:造屋、常民、謝英俊》
𝙸𝚗𝚊𝚌𝚝𝚒𝚘𝚗 𝚘𝚏 𝙰𝚛𝚌𝚑𝚒𝚝𝚎𝚌𝚝𝚞𝚛𝚎
作者:謝英俊、阮慶岳
​沒有建築師的建築,會是什麼樣子?
​他深入災區,協助社區及家屋重建,解決偏鄉及弱勢族群地區住居問題。他是 #謝英俊。
​他開發造價低廉、安全抗震的常民強化輕鋼結構系統,強調「簡單技術」的觀念,使非專業技術者、老人、小孩都能參與造屋,並注重建材的環保及在地化。
他主張建築是一個集體的創作,建築師和居民是「互為主體」的關係,建築師應該知所「為」和「無為」,讓居民參與並且發揮他們的所長。在「為」與「無為」間,思索現代民居的可能性。

​書籍簡介

本書以建築師謝英俊的八個核心作為 為起始,闡述說明他如何從輕鋼結構系統的簡化工法,衍生到允許居民參與 的開放系統;從虛心向傳統工匠學習的態度,到參數載體的先進科技運用;從對地域、文化、社經條件差異的認知,到可持續建築的普世價值的堅持。書中精選謝英俊自1995年至2018年的15件代表作品及各類常民屋型,讓讀者能一探其致力於環保、社會、文化、永續等議題的堅定信仰與理念。
​同時本書更收錄由建築評論家阮慶岳所策劃的四場演講內容以及精彩的對談實錄,可謂為謝英俊建築生涯至今的階段性回顧與總結。
​四講中,第一講談「美學」,美學是天機,是個人的感受,是個人希望,這些是可以溝通、可以分享的,但永遠沒辦法取代「那個東西」:美。論述都只是「標月指」,指出月亮的那個指頭,它沒有辦法替代月亮。
​第二講是「常民建築」,是我們這二十年來所做的事,也是我這一輩子花最多心思的地方,想破解一個謎,就是所謂「70%人類居所的課題」。大家對這問題意識可能沒那麼強烈,但這是我真實面對的課題,會把為什麼做這件事,還有實踐的狀況,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三講是「為 無為」,重點是「為」,我們所為何事?這就牽涉到比較專業的執行方法,牽涉到數位化語言、模式語言、物件導向設計以及工業4.0。專業者的重點在「為」,居民參與並發揮他們所長,是開放「無為」的介入。
​第四講談「部落」,我們二十多年來的實踐,大部分是在原住民部落。對建築學來講這是一個新的視野,所謂正統的建築史,非常偏狹也很難觸及這個領域,我會站在人類學及人類文明的立場來看這件事,那可能是另外一種文明的想像。

​⧉ 更多書訊&購買連結

​博客來 https://bit.ly/3RppmFg
誠品線上 https://bit.ly/3BWvorg
讀冊 https://bit.ly/3CmxulJ
典藏蝦皮 https://bit.ly/3D0Gdua
典藏網路書店(出版社直送) https://bit.ly/3SIY1ij
亦歡迎至獨立書店、實體書店購書🙋‍♀️

​⧉ 延伸閱讀

​《建築的無為》序言:行者,無懼也無疆 https://bit.ly/3D44YWe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風景:謝英俊的四條路徑─美學 https://bit.ly/3TkrijW

內頁預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典藏藝術出版藝文相關論叢,範疇涵蓋電影、建築、手作、哲學、策展、文創、法律、文學、書畫、藝術市場等,將藝術以任何形式分享給所有人。 本專題希望以藝術為媒介,帶領讀者回到生活中,尋找一些日常的美好,或是一些碎碎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在路上沒見到半個人」,愛麗絲說。——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愛麗絲鏡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1871)。
「一個黑色方塊、一張白色畫布、一片藍色顏料……為何是現代藝術的傑作?」 什麼是單色畫?其脈絡究竟從何而來?為什麼單色畫看起來如此簡單卻難以理解?單色畫與禪宗、道家哲學等形而上學的關聯是什麼?評論家如何詮釋單色作品、觀眾又如何看待單色畫?
眷村未竟的故事,不再湮沒於人去樓空。 長日將盡,侯淑姿按下快門,呈顯眷村人生命歷程。 藝術家侯淑姿以攝影之眼,引領我們在此相遇, 眷村不是他鄉,是你是我心靈交會的原鄉。 藝術家侯淑姿自2009年踏入高雄左營眷村,因而展開與眷村的不解之緣,持續長達八年的研究調查、搶救行動與拍攝創作...
本文節錄自《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眷村女性影像書寫論述集》,原文刊載於《藝術認證》第 76 期(謝宛真摘錄整理),2017 年 10 月。《鄉關何處–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個展》創作論壇。
我們有自己聆聽的歌單,然而,我們卻沒有一個關於「空間」的清單——憂鬱或需要充電的時候可以去哪裡?需要思考或想獨處的時候可以去哪裡?可以讓我感到幸福快樂的空間有哪些? 在每天生活的城市裡,觀察城市的各種空間,找尋自己和城市之間的連結!你也可以「發明」只屬於自己的空間、賦予新的意義。
談到城市裡適合約會的場所,就不能不提「階梯」。有階梯的地方,人們可以好好地累積情感和關係,沒有車輛會來打擾,可以自在隨心地漫步。有時候,階梯也會變成有點具備性意味的場所,例如電影《愛你九週半》的男女主角就有一場在後巷階梯上的著名愛情戲。階梯不僅可以是隱含權力意味的空間,也可以是促成微妙互動關係的空間
「我在路上沒見到半個人」,愛麗絲說。——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愛麗絲鏡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1871)。
「一個黑色方塊、一張白色畫布、一片藍色顏料……為何是現代藝術的傑作?」 什麼是單色畫?其脈絡究竟從何而來?為什麼單色畫看起來如此簡單卻難以理解?單色畫與禪宗、道家哲學等形而上學的關聯是什麼?評論家如何詮釋單色作品、觀眾又如何看待單色畫?
眷村未竟的故事,不再湮沒於人去樓空。 長日將盡,侯淑姿按下快門,呈顯眷村人生命歷程。 藝術家侯淑姿以攝影之眼,引領我們在此相遇, 眷村不是他鄉,是你是我心靈交會的原鄉。 藝術家侯淑姿自2009年踏入高雄左營眷村,因而展開與眷村的不解之緣,持續長達八年的研究調查、搶救行動與拍攝創作...
本文節錄自《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眷村女性影像書寫論述集》,原文刊載於《藝術認證》第 76 期(謝宛真摘錄整理),2017 年 10 月。《鄉關何處–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個展》創作論壇。
我們有自己聆聽的歌單,然而,我們卻沒有一個關於「空間」的清單——憂鬱或需要充電的時候可以去哪裡?需要思考或想獨處的時候可以去哪裡?可以讓我感到幸福快樂的空間有哪些? 在每天生活的城市裡,觀察城市的各種空間,找尋自己和城市之間的連結!你也可以「發明」只屬於自己的空間、賦予新的意義。
談到城市裡適合約會的場所,就不能不提「階梯」。有階梯的地方,人們可以好好地累積情感和關係,沒有車輛會來打擾,可以自在隨心地漫步。有時候,階梯也會變成有點具備性意味的場所,例如電影《愛你九週半》的男女主角就有一場在後巷階梯上的著名愛情戲。階梯不僅可以是隱含權力意味的空間,也可以是促成微妙互動關係的空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以下簡稱建研所)主辦、台灣智慧淨零建築產業聯盟(以下簡稱台智盟)執行的「智慧淨零建築跨領域產業交流座談會」第二場次今(26)日下午在台中市舉辦,中部地區的租賃住宅服務業、物業管理及保全業等公會代表上百人出席交流。主辦單位建研所所長王榮進表示,房子除了用淨零的技術和材料來建造,
Thumbnail
作者何培鈞是一位專注於地方創生工作的個人,他在臺灣竹山投入多項社區活化計畫,並將經驗擴及亞洲各地。本書紀錄了他十五年來的經驗和心得,以及他所推崇的九個觀點。透過本書的閱讀,讀者可以獲得作者對於地方創生工作的深刻體悟和熱情,並得到一些實用的啟示。
Thumbnail
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籌辦的特展「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的系列講座之一。講請到實踐大學的蕭有志老師以及中原大學的陳宣誠老師,分別分享了廣慈社宅及斯文裡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讓我們思考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張永和,美籍華裔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學碩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邁向通用建築》為張建築師今年4/25在東海演講,在此感謝東海將演講公開上傳。   筆者大學時張建築師曾至淡江演講,具體講了什麼已忘得一乾二凈,只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了何培鈞如何創建天空的院子和小鎮文創,展現了他的故事、理念及團隊目標。他將目標與社區共榮相結合,串接了竹山的所有人,讓竹山成為一個有溫度的地方。這樣的努力不僅增加了居民和遊客的歸屬感,也促成了更多人參與竹山的發展。這本書讓我們深入了解地方創生的過程與理念,對未來台灣各地的發展充滿期待。
Thumbnail
為了什麼緣故,讓人們對建築設計及工程施工彼此之間存在著沒有來由的矛盾?        
Thumbnail
  本書作者東海建築邱浩修老師,專長為建築設計、當代建築評論、實虛共構互動空間設計、參數設計與數位構築。很高興在AI逐漸興盛的今天,邱浩修老師為我們整理了機械、數位、生態到人工智慧下建築的發展過程,並提供反思該建築的限制與未來發展的可能。   「建築產業在這個充滿變動的科技時代走向何方
Thumbnail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Thumbnail
本書提出101個關於建築的問題,與精簡扼要的答案,但精簡的答案只能回答精簡的問題,如同懶人包片段的回答,看似將重點論述了一番,實則宛如船過水無痕。完全印證了老苑所說的「學建築的人,就是沒有膽量學哲學的工程師。」這兩位瑞典的建築師,也不過是站在哲學的大門前,手指著哲學然後不敢踏入哲學之門。當然
Thumbnail
這本書非常推薦給正在建築界奮鬥或者不知為何而戰的學子與相關從業人員。《建築的理由》精準有條理的論述了台灣目前的建築發展與定位,從全球化、競圖、產學、策略、數位、土地、工作營等,以學界觀察業界和建築教育界,提出種種質疑,並試著回答,以此做為當代建築人得以借鏡與反思的依據。 畢光建老師任職
Thumbnail
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以下簡稱建研所)主辦、台灣智慧淨零建築產業聯盟(以下簡稱台智盟)執行的「智慧淨零建築跨領域產業交流座談會」第二場次今(26)日下午在台中市舉辦,中部地區的租賃住宅服務業、物業管理及保全業等公會代表上百人出席交流。主辦單位建研所所長王榮進表示,房子除了用淨零的技術和材料來建造,
Thumbnail
作者何培鈞是一位專注於地方創生工作的個人,他在臺灣竹山投入多項社區活化計畫,並將經驗擴及亞洲各地。本書紀錄了他十五年來的經驗和心得,以及他所推崇的九個觀點。透過本書的閱讀,讀者可以獲得作者對於地方創生工作的深刻體悟和熱情,並得到一些實用的啟示。
Thumbnail
這是由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籌辦的特展「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的系列講座之一。講請到實踐大學的蕭有志老師以及中原大學的陳宣誠老師,分別分享了廣慈社宅及斯文裡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的公共藝術,讓我們思考公共藝術與社會住宅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張永和,美籍華裔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學碩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邁向通用建築》為張建築師今年4/25在東海演講,在此感謝東海將演講公開上傳。   筆者大學時張建築師曾至淡江演講,具體講了什麼已忘得一乾二凈,只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了何培鈞如何創建天空的院子和小鎮文創,展現了他的故事、理念及團隊目標。他將目標與社區共榮相結合,串接了竹山的所有人,讓竹山成為一個有溫度的地方。這樣的努力不僅增加了居民和遊客的歸屬感,也促成了更多人參與竹山的發展。這本書讓我們深入了解地方創生的過程與理念,對未來台灣各地的發展充滿期待。
Thumbnail
為了什麼緣故,讓人們對建築設計及工程施工彼此之間存在著沒有來由的矛盾?        
Thumbnail
  本書作者東海建築邱浩修老師,專長為建築設計、當代建築評論、實虛共構互動空間設計、參數設計與數位構築。很高興在AI逐漸興盛的今天,邱浩修老師為我們整理了機械、數位、生態到人工智慧下建築的發展過程,並提供反思該建築的限制與未來發展的可能。   「建築產業在這個充滿變動的科技時代走向何方
Thumbnail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Thumbnail
本書提出101個關於建築的問題,與精簡扼要的答案,但精簡的答案只能回答精簡的問題,如同懶人包片段的回答,看似將重點論述了一番,實則宛如船過水無痕。完全印證了老苑所說的「學建築的人,就是沒有膽量學哲學的工程師。」這兩位瑞典的建築師,也不過是站在哲學的大門前,手指著哲學然後不敢踏入哲學之門。當然
Thumbnail
這本書非常推薦給正在建築界奮鬥或者不知為何而戰的學子與相關從業人員。《建築的理由》精準有條理的論述了台灣目前的建築發展與定位,從全球化、競圖、產學、策略、數位、土地、工作營等,以學界觀察業界和建築教育界,提出種種質疑,並試著回答,以此做為當代建築人得以借鏡與反思的依據。 畢光建老師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