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我在台灣倒垃圾

    初来台湾时,我有些许的不适应,其中,倒垃圾就是其中之一。
    来了台湾才知道,原来垃圾袋是要花钱买的,没有许可标志,普通的垃圾袋是不能倒进垃圾车的。
    来了台湾才知道,垃圾是要做好分类的。一、五纸类回收,二、四、六是瓶罐回收,还有其他七七八八的零零碎碎,以至于我有好长时间不敢一个人到垃圾,生怕出错。
    来了台湾才知道,错过了垃圾车,要么垃圾继续放家里,要么自己送到垃圾站。
    我曾多次抱怨太过麻烦,直到我的老家也开始了垃圾分类处理,我的心才稍稍的平衡了些。原来我在意的不是垃圾分类,而是多年的习惯被强制打破。
    直到有一天,一位台湾的朋友告诉我说,其实在垃圾站,各种垃圾的处理没有人们倒垃圾时那么严格,比如说厨余并没有进行单独的处理,而是直接和普通垃圾一样,进入焚烧炉。
    自从听了朋友的话,我家里除了瓶罐、纸类等一些必须回收的东西,其余的垃圾我都一律放在普通垃圾袋中一并处理,即方便,又省事。
    直到我生完孩子,到垃圾的工作就全然落在了我先生的肩头。有一天我看到先生一依旧傻傻的在家将各式垃圾分类处理后,再拿出去丢。我笑道,哎呀,不用这么麻烦啦,丢一起就好了,反正最后结局是一样的。
    先生卻說,如果我们今天没有孩子,我会把所有的垃圾放在一起处理,但我们现在有了孩子,我担心有一天,孩子对我说“爸爸,老师说要做好垃圾分类哦!为什么我们家里没有垃圾分类呢?”
    我不禁反问自己,是呀,当现实与教育发生冲突时,我想要的是什么?孩子学到的又是什么?
    如果我想要孩子学会垃圾分类,低碳生活,保护环境,那我会选择每天做好垃圾分类,给孩子树立榜样;
    但如果我想要的是告诉孩子,其实实际情况是垃圾站为了降低处理成本,厨余是可以混在普通垃圾里面一起丢的。那孩子势必会继续问:“那为什么每天晚上大家还是要按照规定到垃圾,老师也是这样教我们的呢?”那我是否要告诉他:“现实与课本是有距离的。”
    为了避免孩子之后的问题越来越难让我回答,于是我很同意先生现在的做法,做好垃圾分类,一劳永逸的杜绝孩子之后的疑问。
    很多时候,我们所受的教育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但却给了我们生活的弹性与创意。就像小时候的我只知道1+1=2,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生活中的大小事,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