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4|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出家人的存款

出家;“初呷”。 我有句話也是疑問? 是謂:「出家人的存款 ..!?。」 這是一句驚嘆號!也是問號?也是句號。 以前在賣場做安管時,結帳櫃台看到三、四位女尼的購物推車,皆滿滿一車。或許這不為奇,可能是為眾人採買。 但在離開時卻在「單價不便宜的零食」攤位,出手闊綽!三五六包的買毫不遲疑,這出家人的“食慾”和“出手”,還真“不簡單”。 自嘆不如,我買一包都要考慮很久! 既已出家為尼,若與一般人沒兩樣的食慾、物慾;那又何必出家? 後來也曾在銀行看過幾次出家人上門存款,那存錢的神情汲汲營營 .. 這出家人的存款,為哪樁? 出家精神不是一切從“簡”,一切“身外”嗎? 存那麼多“身外之物”,這食慾、物慾是滿足生活無虞,四大懼空? 有一個鳳梨攤,一個流浪漢上門討要,遠遠的我聽不到在討要什麼,見老闆娘取了一些銅板塞予後驅趕。 後不久,來了一個面帶笑意的僧人,舉止間兩相似熟識,看來是“常客”。老闆娘取了幾百塊折了折塞入缽裡,順手再拿一瓶鳳梨汁放進他袋子裡。 然後他笑的更開朗的離開了;老闆娘是個虔誠“佛教塗”。 在菜市場化緣的“師父”,和在菜市場地上爬的乞漢,差在哪裡? 差在,「衣、缽」。 穿僧衣用缽叫“化緣”,髒衣瓢盆叫“行乞”。 都是「佛祖的面子」,世人對僧人都是看佛面。 除此之外,我不知道僧人有何「功與德」接受贈予? 純碎念一篇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世間本無值,價皆由人來。 現代人都太會說「人話」,變得不太會說「實話」。 文、語無須太明, 道理也無須太真;太明則易失道理, 太真則失文、語。 人不該安逸於太和諧的創作環境,偶爾接觸相異言論的激盪⋯和諧是好,易掉入一種自我認知的執迷。 激盪,是道理的試煉,自我認知的洗練。 人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