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閱讀網路上的資料與印刷出來的書到底一樣不一樣?

常常有家長跟我反應,家裏讀中學的孩子整天掛在網路上,勸他們多看點書不要沈迷於電腦,結果常常被孩子反駁:「我在網路上搜尋閱讀的資料也像是書啊!甚至比書的訊息更新更即時呢?」
到底閱讀網路上的資料與印刷出來的書到底一樣不一樣?
我想,首先得先區分書的媒介,不管是用紙印刷,或者用竹簡,用羊皮,或者是電子書,只要經過編輯處理過正式發行的書,都算是書,與網路internet搜尋的資料是不同的。
不管是用什麼媒介,只要經過處理的書,都有成本,除了作者憚精竭慮的寫作之外,還經過層層的編輯篩選與討論,修正校訂然後才會出版發行,基本上是有構架、有層次、有基本想法與目標,即便百科全書,只要經過編輯處理發行,都會有特別的獨特想法與架構。
當我們要學習一個新的學門,一個新的領域,必須找到那門學問的幾本經典書籍,仔仔細細地從頭讀到尾,在腦中建立起完整的輪廓,這種輪廓也可以稱做知識的基本架構,有了這樣整體的認識之後,後續找到的許多資料與瑣碎的細節才能適當地安放在那個架構裏,形成有意義的了解與記憶。
沒有對那個領域的整體了解,網路上搜尋到無窮無盡的資料不儘沒有幫助,浪費時間之外,甚至有害,會使我們淹沒在訊息的大海中。有許多在大學任教的朋友就感慨,現在學生所交的報告,內容似乎非常豐富,旁徵博引找了許多資料,但是卻抓不到重點,結論也非常模糊,甚至搞不清楚作業的問題到底是要他們回答什麼?換句話說,沒有自己的觀點,也不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花了一大堆時間在網路上漫遊,剪剪貼貼,但是其實沒有真正的收獲與了解。
當然,網路搜尋最大好處是當我們很明確地知道想找什麼資料時,幫助最大,以前可能要耗費數周埋在圖書館與積滿灰塵的古老文獻或期刊奮鬥,現在可以舒舒服服且很省時間的透過各種網路的資料庫找到答案。但是這前提是我們知道要找什麼,知道該提出什麼問題時,我們都知道,對一門知識沒有徹底瞭解,很難提出有意義的好問題。
資深出版人詹宏志就曾比喻:「internet就像是一本非常大又豐富的書,有一萬頁,但是沒有編碼又散落一地,沒有好的訓練,網路的幫助其實很小,只會讓人迷失。」真正要透過網路做學問,需要高階的訓練(與利用網路購物或查那裏有好吃的餐廳這種低階的使用需求完全是不同的),這些訓練必須從閱讀一本又一本的書本來建立,沒有捷徑可以走。
網路上的訊息你可以找得到的,別人也可以找得到,真的能讓我們勝出的重要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去介定這些訊息之間的關係,如何用自己的想像與專業知識去利用這些訊息,因此,還是要一步一腳印的從書本閱讀起吧!

紙本與螢幕閱讀形式的差異

近年來在不同國家都有許多比較紙本與螢幕閱讀差異的研究,不管對象是大學生還是小學生,結果很一致,紙本閱讀的記憶與理解力,遠比螢幕閱讀來得好。
這些研究都是遵循嚴格的實驗程序,比如受測對象的學力一致,而且是隨機分組,螢幕組與紙本組用同樣時間看同樣的內容,之後用同樣的考題測驗。
對於如此的結果,研究人員推測,我們在螢幕閱讀時會有略讀、跳讀的傾向,而且螢幕天生缺乏書本的具體性和空間性,而人類大腦在演化過程中,對具有空間感的實體世界辨認與記憶性較好。
而且對於小學生閱讀故事的測驗中發現,讀紙本的學生在重新依照時間順序建構情節的能力遠勝過讀螢幕的同學,換句話說,螢幕閱讀很容易忽略訊息的排序及細節的記憶。
進一步以超高速攝影機拍閱讀中的眼球發現,紙本閱讀時我們眼球會不時停頓並且不自覺地往回看,有的學者解釋,我們在紙本閱讀時會依著自己的理解速度停頓思索並且回顧確認,因此文本的理解力與閱讀深度較佳。有的學者講得比較玄一點,認為書本的物理真實性能幫助我們進入並使用人類這個物種努力演化出的思想與多層次的情感,而且閱讀如同人生,人類需要「路徑」感,也就是知道自己身處哪個時空,而書本的物質性提供了實體可觸知的東西。
因為工作必須大量接觸不是簡短訊息的文字工作者,比如編輯就會發現,螢幕閱讀欠缺專注力與理解力,因此會把作者的稿子列印成紙本來閱讀,有位編輯這麼說:「紙本幫助我真正讀進文字,更專注、充分投入作者訴說的故事,在閱讀時與他同在。我的工作要求我在意書上故事的深度、品質、細微處和真義。也是因為身為作家,我知道創作要花多少心力。作家值得我鉅細靡遺地關注:我以聚精會神,在邂逅時全心投入聊表敬意。」
當我們都逐漸放棄紙本閱讀,習慣用愈來愈快的速度在螢幕上瀏覽時,文字的細緻,精煉會不會隨之消失?那種沉浸在思想中忘我的樂趣是否也不復存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