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看喔!」看完「記得童年那首歌」,A寶忍不住贊歎著。
「可不可以再把最後面附的那一段現場演唱會的紀錄片再播一次?」B寶也捨不得就這樣關掉投影機。
我有點邀功的問她們:「這部影片有沒有符合你們看影片的要求-好看、感人又有意義啊?對了,這還是真實的故事拍成的電影呢!」
「記得童年那首歌」是巴西當紅的二重唱,也是拉丁葛萊梅獎得主傑傑狄卡馬哥和路爾安諾兄弟兩的真實故事,更好玩的是他們自己對電影公司毛遂自薦,認為他們的真實人生可以拍成一部賣座的電影。結果也真的是如此,電影叫好又叫座,是巴西有史以來最賣座的電影,巴西的戲院上映時賣了五百萬張的票。
他們出生在巴西的鄉下,父親是一個貧窮的佃農,養活七個孩子都很困難了,何況要讓他們受教育並且出人頭地?這個懷抱著夢想卻被周邊的街坊鄰居視為瘋子的父親,一步步的努力,想盡辦法讓孩子學習彈奏樂器與唱歌,好脫離貧困的生活,故事溫馨感人卻不會沈重,影片中兩兄弟二重唱的鄉村民謠真是好聽。
B寶問說:「這是我們看的第一部巴西電影吧?巴西到底是個什麼國家啊?」
我回答說:「巴西是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國家,雖然土地面積只居世界第五大,但是不像蘇俄、加拿大、澳洲土地面積雖然大,可是大都不是冰天雪地的不毛之地,或者就像澳洲全都是沙漠,巴西境內有亞馬遜叢林,土地面積非常大而且幾乎全境的自然資源都非常豐富。」我停了停,繼續說:「很可惜,他們的政治不太安定,一直到1985年都還是軍人的獨裁統治,再加上熱帶拉丁民族生性比較浪漫,一般來說,不像華人這麼勤快,所以巴西的經濟發展比較慢一點,不過從影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比較男主角的小時候一直到現在,他們的都市開發與經濟進步在這十多年裏是非常驚人的!」
A寶有點挑剔的問:「他們的爸爸會不會太一廂情願了,因為自己喜歡聽音樂,就要孩子學唱歌,甚至用家裏僅剩一點點的資產換了舊的手風琴給孩子練習,會不會給他們太大的壓力與期待了?而且他媽媽也跟他爸爸說了,那是你的夢想,不是我的夢想?!」
我贊賞的A寶的觀察:「沒錯,看影片中爸爸為了孩子有嘹亮的歌聲,每天逼孩子吃生雞蛋,實在很好笑,甚至不繳地租將所有收成與值錢的東西都拿去變賣換得樂器,也覺得實在太天真了,可是你站在爸爸的角度想一想,每個父親當然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生活得比較好一點,但是以他們在窮鄉僻壤裏,沒有任何資源與條件,他想到唯一可能改變現狀的希望就是讓孩子當歌手。」
我看著AB寶有點不以為然的眼神,繼續解釋:「他們住的偏遠鄉村根本沒有學校,是他們父親到城市裏找官員半威脅半提醒說受教育是國民的權利,勉強政府派老師下鄉,然後將他們自己住的農舍改成教室,那些孩子才能夠讀書識字,在這樣困窘的環境下,你們想想看,他們還能夠「自力救濟」的學什麼技能,改善生活?」
B寶似乎也不太確定:「那位帶他們到處巡迴表演的經紀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我笑笑的回答:「只是個努力在討生活的一般人而已,他雖然利用二個小孩子為自己賺了不少錢,但是沒有他,這兩個鄉下孩子也沒有機會在真實的世界裏歷鍊,擴增自己的視野。」
A寶想起影片最後演到他爸爸將薪水換成銅板,動員所有在工地做工的同事打電話點播他們唱的曲子,果然將他們尚未發行,只是送給廣播電台的試唱帶成為點播排行榜第一名,也使得原本名不見經傳的他們被大家認識,唱片才得以發行,然後一砲而紅,成為耀眼的明星,這一段過程我看的時候笑得特別大聲,A寶好奇的問我為什麼?
我回憶起往事:「很多年前我出第一本書時,許多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互相動員,吆喝著到書店購買,希望能夠將爸爸的書變成暢銷書,這種心意就跟劇中那個父親的做法一樣呢?最好玩的是,當時許多朋友到書店時,還偷偷的將我的書換到較顯眼的位置,讓逛書店的一般路人容易看得到我的書。」
接著我也不免感慨:「這個時代訊息太多,競爭太劇烈,你認真,別人也很認真,你很傑出,別人也都很優秀,在許多「規模可變」的領域裏,往往是贏者全拿的狀況,要成為被別人看到的領先者,非常困難。」
A寶找到關鍵字:「什麼是規模可變的領域?」
我回答:「就是你花一樣的工夫或努力,但是影響力有點從零到無限大的差距。比如發行一張唱片,也許才賣出五張,也許賣出五百萬張,收入就差一百萬倍以上,寫書,拍電影這些都是,在全球化市場裏,很容易形成大者恒大的情況,比如你同樣花二百五十元看電影,你會挑花了五億元台幣拍出來的還是五百萬元成本拍的影片?當大家都選五億元的大製作,這部影片的收入可能二十億,賺十五億,五百萬元的電影,收入也許只有五十萬,還賠本四百五十萬,這種投資大製作大成本全球化行銷的規模,也使得許多地方型的產業或有才華但沒有行銷通路的產品從市面上消失,這也是電影裏主角的爸爸透過一己之力,想盡辦法讓兒子唱的歌被大家聽到的原因。」
B寶接著問:「既然有規模可變的領域,是不是有規模不可變的領域?」
「沒錯,一般以勞力換取報償的行業都是屬於規模不可變的,這些工作賺不了大錢,但是也不會血本無歸的賠本,比如幫人修理東西,你再厲害,也是只能服務有限的少數人,但是只要你做了,你就有收入,當然不會賠本,其他比如當廚師,當醫師都是算是規模不可變的行業。」我繼續補充:「每個人除了要認清自己的興趣與能力之外,也要瞭解行業的特性,才不會怨天尤人。」
結束與孩子的討論,其實還內心有些話沒有說,一方面不知孩子們從影片中是否能體會到天下父母共通的心意,另一方面也想起一個朋友所說的:「我們都知道不能只給孩子魚,還要給他們釣竿並且教會他們釣魚的方法,可是在這全球化高度競爭的時代,只做到這樣似乎還不夠,父母親也許還必須帶他們到有魚的地方!」
唉!父母難為!
天賦不是那麼容易找的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這麼表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非正常現象,而是一種罕見並且困難的心理成就。」
我同意他這句話,並且也有點擔心,這些年所有人都鼓勵孩子尋找天賦,並且從小學國中高中,一直到大學,透過「生涯輔導」的課程,期望幫助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會不會產生另一種後遺症,認為自己是不是犯了某種錯誤,或者太過愚笨,才會沒有找到自己的「天職使命」?
其實相反的,我相信很早就顯露出自己獨特的能力或天賦的學生,應該並不多,通常是在人生不斷摸索中,跌跌撞撞中,才能慢慢地確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我的建議是,假如還沒找到自己的天賦很正常,只要把自己眼前應該做的事認真的做,把有機會嘗試與參加的活動,好好把握,那麼自然而然,總有一天一件件完成的事情就會帶領我們找到天賦。
生涯輔導單位會提供一些比如性向分析、人格類型分析或職業傾向分析……等等的問卷表格供我們填寫與檢測,不過我還是覺得人的性格與偏好很難只分成九種或十六種或任何數量的類型,因為人真的非常複雜,不要以為這世界上會有一種最適合自己性向的工作等著被我們發現,而是應該接受「多重自我」的現實,然後尋找各種可能適合自己各個面向的不同職業,換句話說,也許先嘗試,先做做看,再檢討得失,也就是在不同領域裡面實際測試不同的自我。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天職」很難「找到」,而是必須「培育」或者「創造」出的,我認為較可能的情況是,在我們幾乎沒有察覺之下,天職在我們認真地活在每個時刻中,緩慢地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