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追風箏的孩子 (2007)

這是我最喜歡的小說之一,每看一次哭一次。改編成電影視覺化後,雖然少了一些角色的心理描繪與塑造,卻多了清澈的笑聲、熱鬧的市集和悠揚的風箏,以及塵土、槍響和血跡。  (題外話:雖然電影不錯,但我還是大推小說!作者的另一本書《燦爛千陽》我也很愛💕)  作者胡賽尼透過這個故事,談及了很多東西,有人性掙扎、宗教衝突、國族戰亂、移民議題、父子關係、人權運動與心靈救贖等。好多情節都值得細細討論,例如對於阿米爾寫的第一個眼淚變珍珠的故事,哈山有不同的看法;風箏大賽後阿米爾對整起事件和哈山的態度轉變等。 故事裡的父子關係,例如阿米爾和父親、莎拉雅和她的將軍父親等,也特別值得著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阿米爾的父親不滿意小阿米爾性格軟弱,老友拉辛汗在旁勸戒他:「孩子不是一張白紙,可以任憑你揮灑成你想要的模樣。」 
那封哈山寫給阿米爾的信,承載著一顆心的重量:「我夢到我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好人、一個自由的人、一個有用的人。」這是一個父親對孩子最好的祈望啊,良善、自由、有價值。「我夢想著一天,鮮花再次盛開在喀布爾的街道,音樂重新環繞著茶館,風箏重現天際。我夢想著有一天你能回到喀布爾,我們兒時的土地,故地重遊。如果你真的回來,你會見到一位忠實的老友,正等著你。」
阿米爾和哈山的情誼,是故事的開始。一切的因為所以,都是源自「良心」。雖然小說和電影問世已經很久了,但直到今天,我每次看到那句話,還是會有掉淚的衝動: 哈山願意為了阿米爾,阿米爾願意為了索拉博,用盡全力追尋那支風箏。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為你,千千萬萬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