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醒:
- 菜鳥只是一個廢物大學生,所以我的專業知識可能沒有那麼豐富,單純以我現在所知道的東西來撰寫此篇文章,如果有錯在請大家多多包涵
- 無關政治
前提:
目前看到的消息是台灣要在2040年出售的車輛只能是電車,2021的消息指出,台灣汽車銷售一年大概是45萬輛,截止到2022年十月,銷售數量大概是35萬輛,所以依照這個需求來看,假如台灣人到時候還是有一樣的需求,沒有太多新科技,沒辦法在台灣用飛的,基本上一年電動車產量應該會是30萬~40萬左右
困難1:
台灣其實本身就是一個很缺電的地方,在2022年大家應該多次聽到電能吃緊,菜鳥統計了一下,2022年最熱的7月到8月,大概有11次亮了黃燈,1次亮了橘燈
但在2021年只亮了4次的黃燈,今年電力會比較吃緊菜鳥猜測應該有兩個原因:
- 今年台灣的疫情大爆發,所以該去上課的沒去上課,該去上班的在家上班,且為了不要互相影響,可能會分房去做該做的事情,那在台灣這麼熱的天氣,不開冷氣其實很痛苦
- 我們的用電大戶台積電,今年的產能還是接近滿載,所以基本上是全天不休息的用電
那載來的疫情可能會改善,大家可能都開始回到了正常生活,也會遇到半導體比較衰退的時候,但是因為全球暖化,天氣只會越來越熱,雖然大家都回去上班上課了,但因為天氣炎熱,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冷氣,所以實際上用電量可能只會比今年疫情的時候稍微好一點而已,疫情可能可以永久改善(這我不懂可以去問時鐘),但半導體會隨著景氣有個周期的循環,且台積電又是世界最強的IC製作,未來的趨勢,電動車、Datacenter、HPC,基本上台積電都沾得上邊,這些還不包括原本台積電就有在接的蘋果手機、PC、NB等,所以台積電的產能只會越來越大,在沒有政治因素的情況下,台積電主要的廠都還是會留在台灣,現在高雄聽說要蓋新的,可以再觀察看看
那我們知道了現在台灣用電環境其實不是太好後,電動車顧名思義就是用電去驅動的車,所以其實你可以把他想成一個可以在你到處跑的智慧型手機,所以你用了一整天後總是要充電,所以我們先來參考一下以下數據
因為我不是車主,且網路上資訊較複雜,所以我先以較新的數據為主
充電的數據先以V2超級充電以及所謂的目的地充電為主,看數據大概是70~100度電,會依照車型、天氣、使用習慣、跟使用時間有所差別
那我們單純抓最低的70度來說,一個月先抓充三次電,那平均下來一天就是7度,所以40萬量就會是280萬度的用電量,台灣夏季的用電量(6~9(含))是非夏季的1.4倍,所以夏季的發電量應該會是256億/月,8.53億/天,這種情況下去年全年卻還出現了12次的黃燈以上,所以可以推估當天的用電量應該是7.7億~8億,所以推估我們當天剩下的電8300~5300萬,甚至在其中一天是小於5300萬的,那我們再扣掉電動車可能會新增的280萬度,咦,看起來好像還好?不,因為40萬輛只是當年出售的電動車,台灣目前的汽車是800萬台,如果抓六成都換成電動車,再來算數學,你就會發現,除非台灣有持續改善,不然可能真的會電不夠用
以下是日本的用電取線,台灣不會差太多,所以拿它來說明,因為在夏天的中午很熱,所以會是用電高峰,隨著入夜會持續降低,但因為沒辦法保證所有的公司都有充電樁,所以在未來6~7點(塞車到家大概這時候)大家到家開始充車子的時候,會出現另一個高峰(黑圈處)
那....電哪來,目前要環保跟效率都兼備的,可能只有太陽能是較佳的選擇,但因為台灣的平地其實不多,所以太陽能的數量會有一個極限,那核能開不開,就還是要考慮,火力已經極限了其實,除非再蓋,所以這是未來要面對的第一大問題,台灣的用電環境!
困難2:
電動車是趨勢
但電動車要充電,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電動車的充電電流很大,但是電動車越來越多
我們以大樓來說,因為有些大樓,應該是設計的時候,可能沒有規劃有電動車,所以他們的電線都是只有民生所需,那就不會用到那麼粗或是耐流沒有那麼高,所以假如電動車越來越多,那自然的晚上回家需要充電的人越來越多,那就會遇到問題,基本上會有安全問題,但是線配好了很難再換,加上換線需要跟台電討論,非常麻煩,還有人說可以根據分流定理多並幾條...,希望你不要是電力相關的人,理論可以,但終究是理論,分流主要就是要考慮電阻,電阻會因為材質、長度、使用時間、截面積而有所改變,所以不可能這樣做,且你就算搞定了,那也不能確定你的母匯流排扛的住
所以目前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大樓的空地或是頂樓建一些儲能設施,由儲能設施去供給給電動車,有一個單獨的迴路
好,現在知道電力的方面怎麼搞了
那再說一個更實際的,儲能設備,等相關設備,誰要出錢,電動車車主?,那容量要買多少,只供應現有的嗎?如果不是,要買更大的容量,那老問題,誰出錢,你不可能叫電動車現有車主付所有的錢,那管委會付嗎?沒有電動車的就會說憑甚麼?,就算都喬好了,因為大樓做事情是投票制,其實菜鳥觀察,現在的老人不太喜歡電動車,他們都覺得會燒掉,所以應該不是所有的大樓都會那麼順利地通過,那後面變成可能就要政府介入,那就又要修法規,所以其實在台灣發展電動車的路,人可能會是最大的難題
這篇文章單純想說現在的處境,當然還是希望政府可以好好處理這些問題
也希望未來都可以有所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