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迷思4—唸經有用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常常在很多場合看到或聽到一些法師在唸經,甚至參加一些佛教的法會,也會跟著唸。唸經,到底有什麼用?

在談這件事之前,我們要先瞭解「心靈」與「波動」這個東西——
心靈:就是我們自己的心。
波動:是從心發出的一種能量,或是從外部接收並影響心的能量,也可以理解是磁場。

把心靈想像成水,水在平靜的時候,水面沒有波紋,代表波動也是很平靜的;水在有大量波紋的時候,可以想成心在混亂,而這個混亂會透過波動往外傳遞;也有反過來的清況,當心平靜的時候,外部來了一個混亂的波動,一樣會影響到心的平靜。

瞭解了「心靈」與「波動」的關係後,再來要瞭解的是,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波動源,可以往外送出平靜的波動,也可以送出混亂的波動,並且也會受到外部來的波動影響。

好了,瞭解這些情況之後,我們再來看看唸經到底有什麼用吧。

首先,唸經這件事從外在來看,的確沒什麼作用,畢竟不懂經文的意思,也沒有想要背起來的話,那麼就只是在唸一串不懂意義的文字而已;所以唸經要從內在的部份來看。

其實唸經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然後重複去做這件簡單的事時,人的心是非常神奇的,只需要這樣重複做一件簡單的事,就會有三個效果
1. 放空心靈。
2. 釋出好的波動。
3. 習慣專心。

放空心靈後,就會暫時地放下一些令你覺得困難、複雜的事物,所以常有人覺得唸完經後,心靈會輕鬆一點;而釋出好的波動後,會更改當地的磁場,當你進入一個地方,然後你覺得心靈會平靜下來,那麼代表這個地方的磁場很好。而專心地做一件事聽起來很簡單,其實是很困難的,尤其當你覺得你做的事索然無味時更是如此,而唸經是可以陪養〔專心〕這個習慣的。

那麼經常在電視畫面中看到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唸經的話,等同有一群人同時在純淨自己心靈的同時,也在釋放平靜的波動幫助別人平靜心靈,所以如果你是從外部去看他們的話,的確會覺得他們在做的事沒什麼功用;就如同禪修一樣,你看到一群人坐在那裡,完全無法感受到他們在做什麼,都要實際去參與才會有所感受。

知曉了唸經的作用後,或許有人會想,那麼是不是不用唸經,只要做一些簡單的事一樣會有相同的作用,我的回應是:「是的」,不過你在做這些事時,有幾點要特別注意:

  1. 這件事不能是壞事。
  2. 做這件事必須能讓你放空但不會睡著。
  3. 心靈在放空時,容易讓潛意識的事情浮上,而會進入到潛意識的事情,都是令我們印象深刻的事,所以當這些事回到意識表面,更容易影響我們的心靈,此時更要專心地去做一件事,不能讓心靈隨這些事起舞。

努力的方向是《一心不亂》地做一件簡單地事來讓心靈放空,並且再讓放空的心靈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逃避日常生活去做那件簡單的事,別搞錯順序了。

不過,當實際去試就知道了,專心做一件能讓自己放空的事情其實是很難的,尤其是無宗教的、無目的的事,思緒很容易就跑掉了,所以佛教才會推廣唸經,而禪修打坐之類都會要求一段時間讓人去習慣,這些都是有其意義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ienjung tseng的沙龍
3會員
29內容數
我的人生是先接觸到佛教,才接觸到佛法,可能有人會覺得二個有什麼不同,對我來說,二者完全不同,我能接受佛法,但無法接受佛教,因為佛教有一些我無法想通的部份。而這個「佛教迷思」的內容,主要就是針對我接觸到佛教時,無法想通的部份。
2023/02/17
之前的文章談到佛經很艱澀難懂,那麼該怎麼辦呢?是否停止研讀佛經?停止抄經?停止一切跟佛經有關的行為呢?
2023/02/17
之前的文章談到佛經很艱澀難懂,那麼該怎麼辦呢?是否停止研讀佛經?停止抄經?停止一切跟佛經有關的行為呢?
2023/02/16
佛教五戒中的其中之一是戒殺生,這是很重要的一戒,但是現代人都把吃素=戒殺生,這已經變成一種普遍的錯誤思想了。
2023/02/16
佛教五戒中的其中之一是戒殺生,這是很重要的一戒,但是現代人都把吃素=戒殺生,這已經變成一種普遍的錯誤思想了。
2023/02/07
佛陀當年沒有佛經,而是口述,聽眾上至國王,下至乞丐,而佛經是佛陀死後,由佛陀的弟子回憶當初佛陀的話後,寫下來的。
2023/02/07
佛陀當年沒有佛經,而是口述,聽眾上至國王,下至乞丐,而佛經是佛陀死後,由佛陀的弟子回憶當初佛陀的話後,寫下來的。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 (修行/渡眾篇)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 (修行/渡眾篇)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在尚未修行、尚未了解因果之前,凡事在乎的都只有自己的感受,直到了解因果後,才懂得不管別人怎麼做是他們的選擇,別人怎麼待我是我的因果,我怎麼待別人是我的修行,修行就是要在人世間修得圓滿。 我的氣血循環不好,在唸誦消除外道願的經文就會特別難受,因為累世的黑氣會湧出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在尚未修行、尚未了解因果之前,凡事在乎的都只有自己的感受,直到了解因果後,才懂得不管別人怎麼做是他們的選擇,別人怎麼待我是我的因果,我怎麼待別人是我的修行,修行就是要在人世間修得圓滿。 我的氣血循環不好,在唸誦消除外道願的經文就會特別難受,因為累世的黑氣會湧出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最近重新省思自己的誦經過程,為何誦經多年雜思、雜念還這麼多?煩惱、妄想不斷?我誦經時是用什麼心在誦?是用真心、有所求的心、還是妄心呢?當自己的心沉澱下來,答案就浮現了。原來修行多年,我都沒有真正看見自己的問題,都在修表相,若是自性清淨,何來這麼多的妄想執著?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最近重新省思自己的誦經過程,為何誦經多年雜思、雜念還這麼多?煩惱、妄想不斷?我誦經時是用什麼心在誦?是用真心、有所求的心、還是妄心呢?當自己的心沉澱下來,答案就浮現了。原來修行多年,我都沒有真正看見自己的問題,都在修表相,若是自性清淨,何來這麼多的妄想執著?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修行,是向內修,觀照自心,依照經典上佛菩薩的智慧,一點一滴剪除不良的習氣、導正偏差的行為。」 「學佛修行、誦經消業就是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力量,就是有這麼多好處,可以提升心性、消除惡業、累積福報、穩定情緒、感受快樂,還能解決人生的各種疑難雜症,幫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修行,是向內修,觀照自心,依照經典上佛菩薩的智慧,一點一滴剪除不良的習氣、導正偏差的行為。」 「學佛修行、誦經消業就是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力量,就是有這麼多好處,可以提升心性、消除惡業、累積福報、穩定情緒、感受快樂,還能解決人生的各種疑難雜症,幫
Thumbnail
我在諮詢時也碰到很多人,覺得被什麼不好的東西卡到,或者被跟或被騷擾時,就會拿起佛經來唸,有的人覺得可以嚇跑那些東西,也有人覺得可以唸經渡化,藉此能夠完全擺脫,讓生活回歸正軌。 我也在諮詢時遇過,說道唸經可以提升自己,將來往生就會被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或是說道唸經迴向給冤親債主,希望藉此讓冤親債主討債
Thumbnail
我在諮詢時也碰到很多人,覺得被什麼不好的東西卡到,或者被跟或被騷擾時,就會拿起佛經來唸,有的人覺得可以嚇跑那些東西,也有人覺得可以唸經渡化,藉此能夠完全擺脫,讓生活回歸正軌。 我也在諮詢時遇過,說道唸經可以提升自己,將來往生就會被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或是說道唸經迴向給冤親債主,希望藉此讓冤親債主討債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唸經唸到失神,沒有專注,是心沒有在經上。口誦心要轉,否則不是你轉佛經,而是被經轉。唸佛三昧是唸佛唸到心識清明、一心不亂,唸經亦如是,要唸到與佛菩薩相應,須將經文意思內化,就像將食物吞下去後,要好好消化,吸收營養,才能有所成長。」 唸經是每天的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唸經唸到失神,沒有專注,是心沒有在經上。口誦心要轉,否則不是你轉佛經,而是被經轉。唸佛三昧是唸佛唸到心識清明、一心不亂,唸經亦如是,要唸到與佛菩薩相應,須將經文意思內化,就像將食物吞下去後,要好好消化,吸收營養,才能有所成長。」 唸經是每天的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良因曰 : 所謂的修行,便是恢復到心的本來面目,而不是要強加指引,希望心成為我們所期盼的「寂靜」狀態。 在此穩定的狀態中,修行大乘佛法,如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 便有依止處,而念念增長功德。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良因曰 : 所謂的修行,便是恢復到心的本來面目,而不是要強加指引,希望心成為我們所期盼的「寂靜」狀態。 在此穩定的狀態中,修行大乘佛法,如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 便有依止處,而念念增長功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