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迷思6—佛經艱澀難懂

更新於 2023/02/07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佛陀當年沒有佛經,而是口述,聽眾上至國王,下至乞丐,而佛經是佛陀死後,由佛陀的弟子回憶當初佛陀的話後,寫下來的。
佛陀當年的聽眾,上至國王,下至乞丐;而佛經,是佛陀當初所說的話,弟子們回憶後記錄下來的;那麼我們來模擬一種情境,今天我們將總統、乞丐等眾人,聚在一個會場,隨便來一本佛經,不解釋唸給他們聽,聽不懂的可以直接離場,那麼這個會場最後會剩幾個人呢?
如果今天是佛陀不依佛經來講話,我想離場的人有限,但換成朗讀佛經後,反而是留下來的有限。
不都是佛陀的話嗎?怎麼差這麼多?到底是那邊出問題了?
如果你有這個疑問,那麼你就該懷疑,要嘛佛陀講的話不是大部份的人都能聽懂,要嘛佛經已經曲解了當初佛陀的用意(讓大部份的人能夠懂)。
但不論從佛經或任何歷史性的經典來看,佛陀在世時的確是擁有廣大的信眾,那麼,只剩下一種可能了,佛經被曲解了。
我們以佛經被曲解為前提,重新來看一下你手頭上現有的佛經,你會開始發現你沒有那麼地相信這部經典了,你可能會開始害怕,當你不相信經典時,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但是請仔細想想,一個被扭曲的經典,一個要你去相信被扭曲經典的教義,不相信的話還會受到懲罰,這真的是佛陀要教你的事嗎?
佛陀的教導從來不是那麼困難的事,他只是教人如何做一個不愧於心的人,而方法就是八正道,詳細的八正道內容,我建議參考蔡肇褀老師寫的《求心安的正確八捷徑》。
至於佛經很難澀的部份,可能只是歷史的描述,或是被加工過的文字(第一道加工是翻譯,第二道加工是文言文),如果你有知識上的探求心,那麼再去研究就好,如果沒有知識上的探求心,那麼把握佛陀教導的八正道內容,來過我們的生活,那麼你就瞭解佛陀的教義了。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會員
29內容數
我的人生是先接觸到佛教,才接觸到佛法,可能有人會覺得二個有什麼不同,對我來說,二者完全不同,我能接受佛法,但無法接受佛教,因為佛教有一些我無法想通的部份。而這個「佛教迷思」的內容,主要就是針對我接觸到佛教時,無法想通的部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enjung tse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接觸到類似佛懺之類的東西,裡面就一直唸佛、拜拜,某佛可以破除什麼罪障,所以就拜、一直拜,這真的有用嗎?
我們常常在很多場合看到或聽到一些法師在唸經,甚至參加一些佛教的法會,也會跟著唸。唸經,到底有什麼用?
每個宗教都有個自的儀式,而要進入該宗教時,該宗教的人都會推薦你參與該儀式,但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參加這些儀式根本是浪費時間
明明常常路上或新聞有一堆需要幫助的人,但常常看到一些師父要建寺廟而募款,為什麼捐錢不是救人,而是造廟
佛教勸人向善,但為善的目的是為造福、為了來世好一點、為了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捐款是為了造福報、為了消災、為了來世,似乎非常的功利主義
我的人生是先接觸到佛教,而後才接觸佛法,我自認為不是佛教的信徒,但我也自認為是佛法的遵守者,二者到底差別在那?
最近接觸到類似佛懺之類的東西,裡面就一直唸佛、拜拜,某佛可以破除什麼罪障,所以就拜、一直拜,這真的有用嗎?
我們常常在很多場合看到或聽到一些法師在唸經,甚至參加一些佛教的法會,也會跟著唸。唸經,到底有什麼用?
每個宗教都有個自的儀式,而要進入該宗教時,該宗教的人都會推薦你參與該儀式,但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參加這些儀式根本是浪費時間
明明常常路上或新聞有一堆需要幫助的人,但常常看到一些師父要建寺廟而募款,為什麼捐錢不是救人,而是造廟
佛教勸人向善,但為善的目的是為造福、為了來世好一點、為了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捐款是為了造福報、為了消災、為了來世,似乎非常的功利主義
我的人生是先接觸到佛教,而後才接觸佛法,我自認為不是佛教的信徒,但我也自認為是佛法的遵守者,二者到底差別在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文 / 許貞慧 二千多年前《史記》對椰子已有記載,在古書中又稱名「胥椰、椰僳、越王頭、椰糅」等。印度半島至澳大利亞、印尼至太平洋群島等熱帶地區均有栽種,為重要的熱帶木本油料作物,具極高經濟價值,全株都有用途。 椰子亦被稱為「Shrifala」,吉祥果之意,是祭神之果。 《大唐西域記》卷十:「迦
我個人學習佛教辯論(攝類學)的小記錄:包含了動機、有趣的事情、以及一些小體悟
Thumbnail
椰棗樹原產地在中東地區如伊朗、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它在阿拉伯神話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代希臘人常用其枝葉裝飾在神殿周圍;沙烏地阿拉伯則是將椰棗樹圖案放在國徽上方,彰顯它的神聖。椰棗樹果實產量高,是中東國家的重要出口農作物,其營養價值高,亦被稱為「沙漠麵包、綠色金子」。
Thumbnail
什麼是愛呢?其實我們也無法真正回答愛是什麼,仍常在愛裡迷失,但也在邊迷路邊尋找答案的過程,沿途找到散落在時間線的自己。 佛法講慈悲,不講愛。因為眾人口中的愛常與渴愛混淆。
Thumbnail
唐代高僧玄奘大師,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的求法之心,在十七年後帶回的不只是梵本經論,還有影響中國佛教譯經的歷史與貢獻。 走吧‼三月十九日跟著玄奘大師去取經 。
Thumbnail
文/編輯部 圖/佛陀紀念館 感謝功德主趙辜懷箴女士的促成,感謝張安平董事長的支持與護樹精神,保種中心與佛館推動「佛教植物園區」,目前樹種有55種、230棵。將於2022年3月12日植樹節,正式揭碑以誌紀念。 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介紹 佛教植物學堂
Thumbnail
文/節錄於《佛教海線絲綢之路》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終身榮譽教授路易斯‧蘭卡斯特(Lewis R. Lancaster) 圖/佛陀紀念館 法顯大師(公元337–422) 義淨大師(公元635-713) 阿底峽尊者(公元982-1054) 菩提達摩(公元382-536)
Thumbnail
《雜阿含經》 種植園果故,林樹蔭清涼,橋船以濟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如法戒具足,緣斯得升天。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人間佛教的經證》
Thumbnail
一個人在生活中,除了物質以外,還有很重要的精神存在,所謂精神,就是一個人的思想見解,一個人內心的認識,所以學佛的人如何過自己的精神生活,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精神生活是要從心裡的空間去開拓,也就是要開擴我們自己的心胸。佛法描寫一個人的心量,空間之大,可以容納三千大千世界,不論什麼人,如果能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文 / 許貞慧 二千多年前《史記》對椰子已有記載,在古書中又稱名「胥椰、椰僳、越王頭、椰糅」等。印度半島至澳大利亞、印尼至太平洋群島等熱帶地區均有栽種,為重要的熱帶木本油料作物,具極高經濟價值,全株都有用途。 椰子亦被稱為「Shrifala」,吉祥果之意,是祭神之果。 《大唐西域記》卷十:「迦
我個人學習佛教辯論(攝類學)的小記錄:包含了動機、有趣的事情、以及一些小體悟
Thumbnail
椰棗樹原產地在中東地區如伊朗、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它在阿拉伯神話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代希臘人常用其枝葉裝飾在神殿周圍;沙烏地阿拉伯則是將椰棗樹圖案放在國徽上方,彰顯它的神聖。椰棗樹果實產量高,是中東國家的重要出口農作物,其營養價值高,亦被稱為「沙漠麵包、綠色金子」。
Thumbnail
什麼是愛呢?其實我們也無法真正回答愛是什麼,仍常在愛裡迷失,但也在邊迷路邊尋找答案的過程,沿途找到散落在時間線的自己。 佛法講慈悲,不講愛。因為眾人口中的愛常與渴愛混淆。
Thumbnail
唐代高僧玄奘大師,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的求法之心,在十七年後帶回的不只是梵本經論,還有影響中國佛教譯經的歷史與貢獻。 走吧‼三月十九日跟著玄奘大師去取經 。
Thumbnail
文/編輯部 圖/佛陀紀念館 感謝功德主趙辜懷箴女士的促成,感謝張安平董事長的支持與護樹精神,保種中心與佛館推動「佛教植物園區」,目前樹種有55種、230棵。將於2022年3月12日植樹節,正式揭碑以誌紀念。 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介紹 佛教植物學堂
Thumbnail
文/節錄於《佛教海線絲綢之路》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終身榮譽教授路易斯‧蘭卡斯特(Lewis R. Lancaster) 圖/佛陀紀念館 法顯大師(公元337–422) 義淨大師(公元635-713) 阿底峽尊者(公元982-1054) 菩提達摩(公元382-536)
Thumbnail
《雜阿含經》 種植園果故,林樹蔭清涼,橋船以濟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如法戒具足,緣斯得升天。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人間佛教的經證》
Thumbnail
一個人在生活中,除了物質以外,還有很重要的精神存在,所謂精神,就是一個人的思想見解,一個人內心的認識,所以學佛的人如何過自己的精神生活,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精神生活是要從心裡的空間去開拓,也就是要開擴我們自己的心胸。佛法描寫一個人的心量,空間之大,可以容納三千大千世界,不論什麼人,如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