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內省、行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之前的文章談到佛經很艱澀難懂,那麼該怎麼辦呢?是否停止研讀佛經?停止抄經?停止一切跟佛經有關的行為呢?

關於之前談論關於佛經艱澀的問題,我這邊再重新描述一次,佛陀過世後,才有佛經的出現,而當時大約西元前五百年(不詳細計算年份),而後西元六百年左右,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此時玄奘法師取得的佛經是佛陀逝世千年後的書,這是第一個難關;玄奘將印度古文翻譯為中文,這個第二個難關;最後一仟四百年後的我們要去解讀千年前的中文古文,此即我們當前遇到的佛經為這麼難解的原因;那麼對於這類佛經,我們是否應該停止鑽研呢?這件事見人見智。

我認為佛陀所談論的正道,只是一種指示,如同我們開在高速公路上,需要一些指示牌才能知道我們當前的位置一樣,如果沒有指示牌,那麼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在那裡,甚至無法得知往前的路是否正確。

佛經,只是其中一種的指示牌,雖然難懂,但如果你的環境沒有其他更好的指示牌,那你還是只能繼續鑽研它了,下面我提供一些鑽研佛經的流程。

  1. 瞭解經書上的內容

  這是我們當前最難的部份,所以有人辦研討會,有人聽法師講解,也有人透過靜下心來抄寫經書,都是為了瞭解佛經的內容。

2. 吸收及內化

  瞭解了經書上所述的內容,吸收它,並透過反省自已的方式,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3. 在生活上實行

  瞭解了佛陀所說的法,吸收並內化後,最重要的是實踐它,這樣才會對我們有幫助,不過這也是很難的一步就是。

當我們吸收了法的道理,並實踐到生活上,這就是佛經最重要的功能,佛經並不是為了讓我們拜,讓我們抄寫才存在的,與其拜一本全新的書、或努力地保持它的乾淨,不如把它翻到懂,帶到廁所去看也沒關係,懂了後要吸收、實踐,那麼這本佛經才是真正地達到它的功能。

最後,唸經、抄經的主要目的就是靜下心來,瞭解佛經上的道理,千萬不到讀死書啊。

備註:我還是推薦大家去看蔡肇祺老師的《求心安的正確八捷徑》,內容一樣在講解佛陀的法,比佛經易懂太多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ienjung tseng的沙龍
3會員
29內容數
我的人生是先接觸到佛教,才接觸到佛法,可能有人會覺得二個有什麼不同,對我來說,二者完全不同,我能接受佛法,但無法接受佛教,因為佛教有一些我無法想通的部份。而這個「佛教迷思」的內容,主要就是針對我接觸到佛教時,無法想通的部份。
2023/02/16
佛教五戒中的其中之一是戒殺生,這是很重要的一戒,但是現代人都把吃素=戒殺生,這已經變成一種普遍的錯誤思想了。
2023/02/16
佛教五戒中的其中之一是戒殺生,這是很重要的一戒,但是現代人都把吃素=戒殺生,這已經變成一種普遍的錯誤思想了。
2023/02/07
佛陀當年沒有佛經,而是口述,聽眾上至國王,下至乞丐,而佛經是佛陀死後,由佛陀的弟子回憶當初佛陀的話後,寫下來的。
2023/02/07
佛陀當年沒有佛經,而是口述,聽眾上至國王,下至乞丐,而佛經是佛陀死後,由佛陀的弟子回憶當初佛陀的話後,寫下來的。
2022/12/27
最近接觸到類似佛懺之類的東西,裡面就一直唸佛、拜拜,某佛可以破除什麼罪障,所以就拜、一直拜,這真的有用嗎?
2022/12/27
最近接觸到類似佛懺之類的東西,裡面就一直唸佛、拜拜,某佛可以破除什麼罪障,所以就拜、一直拜,這真的有用嗎?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QDnDT (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QDnDT (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最近重新省思自己的誦經過程,為何誦經多年雜思、雜念還這麼多?煩惱、妄想不斷?我誦經時是用什麼心在誦?是用真心、有所求的心、還是妄心呢?當自己的心沉澱下來,答案就浮現了。原來修行多年,我都沒有真正看見自己的問題,都在修表相,若是自性清淨,何來這麼多的妄想執著?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最近重新省思自己的誦經過程,為何誦經多年雜思、雜念還這麼多?煩惱、妄想不斷?我誦經時是用什麼心在誦?是用真心、有所求的心、還是妄心呢?當自己的心沉澱下來,答案就浮現了。原來修行多年,我都沒有真正看見自己的問題,都在修表相,若是自性清淨,何來這麼多的妄想執著?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口誦心不轉,唸破萬卷亦宛然。」   「佛菩薩時時因機而教,有時會以開示來考驗你,看你心性有無轉變與提升。」   先生這些年旁觀我唸經,從起初的「不相信」、「不理會」、「看妳能撐多久」到「好奇的詢問在唸什麼經,詢問某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口誦心不轉,唸破萬卷亦宛然。」   「佛菩薩時時因機而教,有時會以開示來考驗你,看你心性有無轉變與提升。」   先生這些年旁觀我唸經,從起初的「不相信」、「不理會」、「看妳能撐多久」到「好奇的詢問在唸什麼經,詢問某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在修行的過程中,精舍不斷地強調「以經為師」。大乘經典集結佛菩薩的無上智慧,教導眾生如何修行、如何破迷開悟,以經為師,依照經典的一字一句來修,就能漸漸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大乘經典流傳千年,亙古不變,修行人只要依照正法經典去修,就一定能走在正道上,一步一步地破迷開悟、見性成佛。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在修行的過程中,精舍不斷地強調「以經為師」。大乘經典集結佛菩薩的無上智慧,教導眾生如何修行、如何破迷開悟,以經為師,依照經典的一字一句來修,就能漸漸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大乘經典流傳千年,亙古不變,修行人只要依照正法經典去修,就一定能走在正道上,一步一步地破迷開悟、見性成佛。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自稱為佛教徒,就必須學習佛陀的開示, 依著經典的道理,做為行為的準則。 如何將經典的開示活用, 並且沒有「離經一字」(師心自用), 「依文解義」(錯認經意)的過失呢? 只有透過「聞、思、修」的次第,才能或免此過患。 因此,首先必須透過法師的開示引導, 了解何為如來的真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自稱為佛教徒,就必須學習佛陀的開示, 依著經典的道理,做為行為的準則。 如何將經典的開示活用, 並且沒有「離經一字」(師心自用), 「依文解義」(錯認經意)的過失呢? 只有透過「聞、思、修」的次第,才能或免此過患。 因此,首先必須透過法師的開示引導, 了解何為如來的真
Thumbnail
看經書要懂得如何看,有人看經書看到有一些境界,但是很少有人看經書看到開悟的,這是他不懂得看經書,其實看經書和念佛是完全一樣的。 看經書時,只要很專注地看就可以,瞭不瞭解都沒有太大的關係。 例如《心經》的經文很短,你可以把它背得很熟,然後再看我們出版的《金剛經要旨與般若心經妙義略述合集》。 普現如來
Thumbnail
看經書要懂得如何看,有人看經書看到有一些境界,但是很少有人看經書看到開悟的,這是他不懂得看經書,其實看經書和念佛是完全一樣的。 看經書時,只要很專注地看就可以,瞭不瞭解都沒有太大的關係。 例如《心經》的經文很短,你可以把它背得很熟,然後再看我們出版的《金剛經要旨與般若心經妙義略述合集》。 普現如來
Thumbnail
一個尋求解脫的人,必須了解自己在做什麼。面對令人心動的訓示教誨,仍別忘記深思而後行。盲目的服從絕對無法帶領我們獲得內心真正的自由。 ——佛爾克‧佐慈《佛陀究竟想教我們什麼》
Thumbnail
一個尋求解脫的人,必須了解自己在做什麼。面對令人心動的訓示教誨,仍別忘記深思而後行。盲目的服從絕對無法帶領我們獲得內心真正的自由。 ——佛爾克‧佐慈《佛陀究竟想教我們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