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我小學一年級時,一次被憤怒吞噬掉整個理智的經歷。我記得事情發生在午後的教室裡,當時是下課時間,大部份的同學都衝到光是來回就需要五分鐘時間的操場去玩,只剩我和幾個女生還待在教室裡聊天。那時的學校除了音樂教室以外沒一間有裝冷氣,立在黑板前面那座紅白相間的立扇喀喀喀的左右擺著頭,替我們送來還算涼爽的微風。
我和另一個當事人(如今我只記得那個女生綁著馬尾。但那個年紀的長頭髮女生哪一個不綁馬尾?)就站在最前排靠近窗戶的座位旁邊,為了某件跟紙娃娃相關的事情爭執。當時風還在吹著我們的手臂,手上的紙娃娃也被吹得啪啪作響。她說了某句我覺得很過份的話,我也說了某句可能很過份的話──然後我忽然就感覺不到風了,因為有隻野獸從我的胸口深處衝出來,占據掉我的整具身體:我忘了她是我的同學、我忘了我們還在學校,所有理智都從我的兩邊耳朵流出去,頓時,我的腦袋裡除了破壞的衝動以外什麼都沒有。
很嚇人吧?
我一直都有情緒管控上的問題。它像是種在我基因裡面的種子,打從我出生的那一刻就潛伏在那裡,沒有具體的存在原因,卻是構成我這個人的好大一部份。曾經,我會為此而自我厭惡,這什麼爛基因,把我生得情緒這麼激烈?世界這麼大,也不見誰的情緒強度跟我有得比。
但活過了這些年,它也算伴了我很久時間,如今我們已經是知己知彼的老敵人了──我不敢說自己是情緒處理專家,不過多年下來我成功戒除了用破壞物品洩憤的習慣,和憤怒也早就不是人與狼人之間的關係,所以多少能夠說上一兩句話吧。
你說負面情緒不只有憤怒一種?那只是因為我礙於篇幅沒有談到其他的而已。
言歸正題。根據我的經驗,所謂的「面對負面情緒」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境界:
- 陪伴負面情緒。讓情緒感覺有人陪伴,不會為了尋求注意力而無理取鬧。
- 陪伴負面情緒,然後從中找到自我成長的途徑。
這樣說起來可能有點抽象。讓我們先從第一種類型開始談起。
1. 陪伴負面情緒
上一篇文章裡面,我們有提到,我們之所以覺得負面情緒=不好,有一部份跟我們應對情緒的方式有關係。因為負面情緒跟正面情緒一樣富有感染力,因此只要負面情緒一來襲,所有人都會立刻對你敬而遠之──但我們早就習慣有人可以分享情緒的模式,因此獨自面對負面情緒就成了難熬、孤獨的折磨。
要緩解這種狀況,我們首先要建立一個觀念。
在你學會陪伴自己的情緒,並跨過這個階段以前,要讓它馬上消失是不可能的。逃避情緒本身不是一件能夠成立的事情,因為長期不處理的情緒就像被扔在角落,沒有人管、沒有人顧的小孩,缺乏注意力久了總會以某種方式反撲。也許它會激烈攻擊你的自信心,讓你產生看似沒由來的不安全感,或是成長成一個巨型海嘯,一次把你整個人淹沒過去,怎麼樣也浮不上來。
那麼,既然我們不能從情緒旁邊逃走,也不能冀望它消失,我們可以怎麼辦?
大概所有人都會覺得這招很爛。但我的建議是:在它存在的時候好好感覺它,等到你覺得夠了再放它離開。
讓我澄清一下。這個好好感覺不是指大肆大吼大叫,拿手邊的物品砸牆壁或其他人,套用到其他負面情緒上也是一樣。這個「好好感覺」,指的是回到自己的內心,獨自一個人沉浸其中,不採取任何行動,就只是「感覺」情緒,任由感受去梳理我們認為自己遭受的委曲或不公不義。
這樣看起來可能跟平常生悶氣沒什麼不一樣。但它們之間的關鍵差異在於,當你不會為了擺脫生氣的情緒而在逃走與繼續憤怒之間掙扎,你反而能夠真切的面對這股情緒的來源,從情緒面(而不是理性面)理解到自己產生情緒反應的原因,那股感受也不會再急於衝出身體之外尋求其他人的注意力,因為它已經在你的內在得到了它想要的陪伴。
有些人應該有聽聞過利用冥想處理情緒的方法。我們想像自己坐在路邊,看著情緒來來去去,但本身不受情緒滋擾──這招我自己試過,只要長期有在冥想其實是行得通的,不過處理情緒應該要區分境界。我認為,在我們真正了解自己的情緒來源以前,都不應該輕易的選擇和它擦身而過,因為唯有同理,才能超越,最後成為獨立其上的個體。
2. 陪伴負面情緒,然後從中找到自我成長的途徑
來到第二個境界,我們不只是陪伴,更能從中找到自我成長的途徑。
具體來說怎麼做呢?
這個所謂的「成長」,其實和我們在第一個境界所做的感受習習相關。它甚至可以說是熟悉了第一個境界之後自然而然發生的事:在習慣陪伴自己的情緒以後,多數人應該多多少少會發現引發自己情緒的事件之間隱約有一些共通性。面對這樣的共通性,我們通常會有兩種反應:第一種,最好避開這類事件越遠越好,這樣情緒就不會被觸發;第二種,事後針對共通性進行研究,找出觸發我們情緒的根本原因。
如果要取得進步,並與自己的情緒達成和諧,我個人會推薦第二種做法。
人腦很奇怪,它是一種無法抵抗「因為所以」這個公式的器官。最前面有提到我跟憤怒(或說各種負面情緒)已經是老朋友了,在對付它們的長期戰役中,我慢慢發現,有些事情一旦知道了原因,情緒也就會跟著消失不見。
簡單來說,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在遊戲裡面打王那樣。王是情緒,這些原因就是攻略。因為已經對攻略瞭然於心,於是不管王怎麼出招,我們都可以按照攻略閃避每一次的攻擊。
實際執行起來可能會需要稍微練習一下。我自己通常的做法是這樣的:
→情緒來臨
→等到冷靜下來/獨處的時候:為什麼我當時會有這樣的感覺?這個感覺來自整個情境的什麼地方?
→這個情境裡的這些元素為什麼引發我這樣的感覺?它讓我想到什麼過去的回憶,或引發我的什麼想法?
→這個回憶/想法的來源是哪裡?我的創傷嗎?還是我的價值觀?
→如果這個創傷/價值觀在本質上是有問題的,我可以怎麼改變它?
漸漸的,我能夠在相關事件發生前,就預知到它可能引發情緒;甚至,能夠從最根源的自我層面改變我對特定事物的看法,之後類似的事情就再也不會引起我一絲一毫的情緒反應。
這就像是在抽絲剝繭。從事件/情緒反應之間的因果關係尋找和自己相關的線索,從一次又一次的爆發中越來越了解自己,也就越來越不受那些不知為何而來的情緒掌控。
我一直相信,深藏在性格中的「地雷」,不是出自於我們出生時就帶有的天性,就是曾經吃過的虧和未癒合的傷疤。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檢視,我們其實可以和自己天性中無法改變的部份和解,可以療癒自己,久而久之也不會再是情緒的奴隸。
情緒是人類各種衝動的來源──但同時也是我們之所以能夠自我改變的一大理由。如果只是不斷的從它身邊逃開而不好好運用,實在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