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和解] 01/ 因為裂痕,才發現自己是破碎的

    這是一篇自去年十一月底便躺在草稿匣的文章。當時論文寫到一個瓶頸,肖想著把書寫的動能轉到方格子來,看看能否有其它產出。於是就看到了#給自己:破碎的和解信 的主題。即便我認同這個主題對我而言真的很重要,但我後續卻遲遲沒有重新點開它編輯的動機,只留下一個始終只有標題的草稿。當時的我正身陷寫論文的焦著;摸不著時間的界線,因此也拿捏不好自我與焦慮的距離。如今,碩論完成了。焦慮的狀況有改善嗎?嗯...有,也沒有。
    這個主題之所以會吸引我,很大的關鍵在於「破碎」這個關鍵字。對於從前那個總是自信心滿滿的我而言,我從來不曾覺得自己是破碎的,因此其實也無從想像破碎會是什麼感覺。然而,透過持續與這個世界互動,我們的人生迎來許多新的關卡,並突破原先對於自己的想像以及限制。直到我終於意識到上一段伴侶關係裡出現難以修復的裂痕,而家中最疼愛我的阿嬤也因阿公過世而陷入人生重大關卡時,我想我確實體驗到什麼是破碎的感覺了。那麼一碎,才驚覺自己甚至可能本來就是碎的。只是基於某種我也還不是很清楚的原因,那些破碎的自我在過去似乎被黏得還不錯,以至於連它們的主人──我──也從來沒有發現。
    以前,我習慣將那些「說了、但遲遲沒有做」的「事情」歸因給拖延、動力不足或能力不足等原因,然後在心裡嚴厲地告訴自己「對吧!那就是你的缺點。你一定要好好記住並且改善,不然它們就會跟著你並且影響你這一生喔」。那樣的想法長期盤旋在腦中,一直到我在關係裡摔了很大一跤、發現很多事情以及他人的反應與我想像中或理解的樣子有很大的落差後,才開始意識到不對勁。當時因為還有寫論文這個明確目標在驅動著我前進,拖延之於我最直接的影響也就只是「進度」。但後來,隨著畢業的日子終於到來,而我留意到自己仍時常陷入一種不明所以的慌張、擔憂狀態時,我逐漸體認到如果繼續習慣、享受拖延所帶來的時間差,它影響的將不會只是我是否完成特定的事情且達成目標,而是持續製造、累積出更多深層、難以察覺且環環相扣的問題。而那些,我認為就是破碎的後座力了。
    那樣的後座力是一股相對不穩定的能量。它默默地使人們對於生活中許多細節開始難以抱持真正肯定的態度,甚至會選在一些特別的時刻跳出來攔截你的大腦,影響你當下的判斷。順利的話,我會來得及在意識到它出沒的當下留下一道日後可以回過頭來追蹤的線索,並找到時間好好面對那些懷疑或不確定感。然而多數時候事情很難總是順利。現代人日常生活裡的沉澱往往是需要額外花一些心力製造出來且維護的。光是要從眾多資訊以及關係網絡中抽身、看見清明狀態下的自己,就已經相當不容易。更何況是持續地進行自我覺察並找到調整的方向與方式呢?
    這些便是至今仍存在我心裡很深的一個疑問。我知道自己不足、也希望更好。問題是,那些「問題」到底是什麼?它們到底又是從哪裡、在何時開始出現的?為了能更進一步貼近我心中的破碎以及和解,接下來我想試著透過文字來描寫那種相當隱微,破碎、不完整的感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