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您把「明心」想簡單了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1-01客人,您把「明心」想簡單了!
來工作室找云(云兒是陽光的太太)練習經絡的一個朋友在聊天時聊到她與她老公已經學佛很久了,那位客人跟云兒說,她現在開始要上「明心」班,等這個班結束,之後就可以上「見性」班。
云兒聽了有點驚訝,就問她:「那表示妳之前『六度』都上過了喔?」
「甚麼六度?」
「六度波羅蜜啊!」
「甚麼是六度波羅蜜?」
喔,連六度都不知道就想要明心見性,就如同數學九九乘法還沒學,就直接讀微積分,能懂才有鬼,云兒還是很客氣的問她:「可能這樣講妳不太清楚,所謂六度波羅蜜,就是從初住位到六住位的六個階段,這個妳的老師有教嗎?」
「甚麼初住位到六住位,沒有耶,那個是甚麼?」
云兒很清楚這又一個搞不清楚修學次第而被”呼嚨”的例子!於是慈悲心生起,想給她點觀念,看能不能幫到她。
接著問她:「那妳們之前總該有上過甚麼課程吧,不可能直接就能上明心的班?」
「有啊!我們上初級、中級到高級班,現在高級班上完了,所以接著上明心班。」
「那妳們這些班都在上些甚麼?」
「就打坐啊!我現在已經可以打坐沒有妄想了耶!以前都想東、想西坐不住,現在可以坐很久。」
「真的啊!恭喜妳,那妳下了蒲團之後,是不是心中很安定,也不會有妄想,不會雜念一堆,不會被老公、小孩的問題困擾,就像在打坐的時候一樣。」
「怎麼可能,平常這些雜事,還是要想的啊!」
「當然要想,我的意思是,會不會困擾妳,因為我看妳跟我聊天的過程中,都在這些問題中打轉,並沒有產生定力啊!」
「怎麼會沒有定力,我很有定力的,不是本來就這樣的嗎?我在打坐的時候,很有定力的…」他又強調了一次自己的定力。
「所以你們師父是只教你們打坐,光打坐就幫你們分初、中、高級三個階段是嗎?」
「不是!師父還有教我們『動禪』,我現在只要身體放鬆,手腳、身體就會自己靈動起來。」
云兒腦袋真的是多了三條線,甚麼動禪,那個是自發功好嗎?而且大部分的人都把腦袋放空當作是修定,又將修定當作修行,結果只是放空,把空相當作實相,根本就不知道要找的是空性,這要講給對方清楚,可能要花很多時間。
云兒因為接下來要出門,沒很多時間了,就把剛剛的問題拉回來問她:「剛剛提的,初住位到六住位,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之後第七住位才是明心,妳們有敎布施度到般若度嗎?」
「沒有耶,師父沒教這些!」
「那妳們師父有在講解佛經或是敎你們要念經或念佛號、聖號回向嗎?」
「師父不講經的,而且也叫我們不用念經,因為師父說,這經典是佛陀說的,妳幹麻又念給祂聽?」云兒聽了快昏倒了,念經的意義不是這樣啦,但是這時跟對方說,她大概也不能信受,就直接問她:「妳知道甚麼叫明心嗎?」
「就是開悟啊!」
「對,那師父有沒有教你們所謂的開悟是悟甚麼?」
「開悟就開悟嘛!我又還沒開悟,怎麼知道開悟是甚麼?」
「那…你有聽過”阿賴耶識”或是”如來藏”嗎?」
「那又是甚麼?」
「啊!」,對方連第一義諦如來藏都沒聽過,而且連這無門之門的修行次第的概念都沒有,而且對自己這個”我”非常的執著,要想開悟,那真的是門都沒有。
很清楚,這位大姐是入了錯誤的法門,受到外道的洗腦,云兒後來又得知這位大姐每次一個課程的學費要好幾萬元,天啊!如果把這些錢拿去布施,拿去護持正法,還有布施功德可以培植福德資糧,現在拿去供養給知見錯誤的法師,真的走不知路。(知見:知識與見解、見地)
現在外面學法的內容很亂,大家還是要設法提升一下自己的知見,就像學數學,至少知道要先學九九乘法,才能開始從一元一次方程式,到二元一次方程式,到對數…最後才是微分與積分…,沒有這些,又如何能正確的學會數學,又如何知道甚麼是對的呢?
遇到這樣的師姐,難怪云兒頭都昏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福德可以與善法相應,但若願意放下身段,去對每個法先作質疑再做揀擇,也許您就不需要繞那麼大的一圈,今生就可以值遇正法,讓善根持續增長…
陽光心語:
1.自發功是一種全身放鬆後,會因為身體氣血的循環,幾分鐘到幾秒鐘就會自然發功而自己動起來的功法,中央大學的林孝宗教授對此寫過很多本書,包括其原理與過程,強調練一陣子後,可以替自己治病,還能發功替別人治療,並不是靈動,自發功與靈動,中間是有差別的。
2.不要看到會靈通的人就是救世主,就是老師,但也別把他們不當人看,或敬而遠之,大家都是一起有福氣在這個世上共修的緣友,只是各人的因緣果報不同,所受業報也不同。
3.再強調一次,不要看到有人會靈通或通靈,能通鬼神,就他說甚麼你就信甚麼,要知道判斷對或錯,不要一味的聽了就完全照做,如果沒有自己的歷練跟判斷在裡面,是很容易失去自我的,如果沒有能力揀擇,寧願先不要信。
4.但是要怎麼判斷對方說的是真是假,是真理還是外道邪教,其實佛陀在入滅前說了「四依法」,就提供給後世判斷的依據,當時弟子問佛陀,現在於法有疑時可以請示於佛陀,您會慈悲開示,但若是以後您不在了,我們要怎麼判斷對與錯呢?於是佛陀說了這四點,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三、依智不依識;四、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簡單的說,佛典中沒有的,就不要相信;與第一義諦如來藏法不合的,當然也就是有問題的了,現在學法的人,多以有名望的法師所說為依歸,其實就與四依法中的第一條”依法不依人”有出入了。
以下為經教出處:
(1)《大般涅槃經》卷6〈4 如來性品〉:「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CBETA, T12, no. 374, p. 401, b27-29)
(2)《大智度論》卷9〈1 序品〉:「如佛欲入涅槃時,語諸比丘:「從今日應依法不依人,應依義不依語,應依智不依識,應依了義經不依未了義。」
依法」者,法有十二部,應隨此法,不應隨人。
依義」者,義中無諍好惡、罪福、虛實故,語以得義,義非語也。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視指而不視月,人語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視月?」此亦如是,語為義指,語非義也。是以故不應依語。
依智」者,智能籌量、分別善惡;識常求樂、不入正要。是故言「不應依識」。
依了義經」者:有一切智人佛第一,一切諸經書中佛法第一,一切眾生中比丘僧第一;布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天——如是等是了義經。」(CBETA, T25, no. 1509, p. 125, a25-b10)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59內容數
曾經聽過『寧願相信有鬼,也不要相信四十歲男人的那張嘴』,我就是相信有鬼,才突發奇想的想來聊聊阿飄......飄飄日記由此誕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陽光先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2010年那年的夏天,沒畫過”國畫”的陽光,連墨都不會調,但透過無形老師伏筆的過程中,最後出來的”成品”,倒是讓陽光跟雲兒都傻眼,雲兒說:「人家要學很久才會畫國畫,你沒學過就畫成這樣,要是去學一下,不是嚇死人了這…叫別人情何以堪。」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這算不算國畫,問了朋友,朋友說沒問題的,他們學
自己的命運在自己手裡, 不論未來有沒有遺憾,都是自己的選擇, 重點是,您能不能坦然接受與面對自己選擇的結果。 陽光在三十九歲那年,開始遇到很多奇奇怪怪如神怪小說裏面才會發生的故事.....
在2010年那年的夏天,沒畫過”國畫”的陽光,連墨都不會調,但透過無形老師伏筆的過程中,最後出來的”成品”,倒是讓陽光跟雲兒都傻眼,雲兒說:「人家要學很久才會畫國畫,你沒學過就畫成這樣,要是去學一下,不是嚇死人了這…叫別人情何以堪。」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這算不算國畫,問了朋友,朋友說沒問題的,他們學
自己的命運在自己手裡, 不論未來有沒有遺憾,都是自己的選擇, 重點是,您能不能坦然接受與面對自己選擇的結果。 陽光在三十九歲那年,開始遇到很多奇奇怪怪如神怪小說裏面才會發生的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在醫院陪伴母親度過艱難時光的過程中,作者透過閱讀《六祖壇經》汲取心靈的力量。書中的智慧如慧能的偈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感動了作者,讓他對人生和修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這篇文章分享了閱讀過程中的感觸,以及對於自我成長的反思。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讀書都會選修課程學習,增加自我的知識學識,在佛教裡也有必須修學的五類學術。 何謂五明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中說:「從前彌勒菩薩,曾總括應該修學的說:『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五明,就是大乘佛弟子應該修學的五類學術。 一、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有語言、訓詁學、文法、音韻(也通於音
各位,修行不是說,我們有空再來修行,不是說我身體健康才來禮佛,我健康才去幫助別人,不是這樣。看,真正的修行,她能克服萬難,她能夠調適她的心。像這樣的人生,你看,這麼粗重的煩惱,在她一個人的身上,她能去掃除這些粗重的煩惱,得到輕安自在,我想,這是真功夫。
以布施開闊心胸 以持戒護道修行 以忍辱堅定意志 以精進步步增上 以禪定持守正念 以智慧明心見性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六波羅蜜為: 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 又名六度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菩提心不離開六度。 六度前面說布施,布施就是我們學佛的第一個腳步,千經萬論,佛陀不是對我們說過,要啟發慈悲心嗎?所以生在人間,人人都要求福,我們能讓大家幸福,我們就快樂,這叫做「與樂」。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在醫院陪伴母親度過艱難時光的過程中,作者透過閱讀《六祖壇經》汲取心靈的力量。書中的智慧如慧能的偈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感動了作者,讓他對人生和修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這篇文章分享了閱讀過程中的感觸,以及對於自我成長的反思。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讀書都會選修課程學習,增加自我的知識學識,在佛教裡也有必須修學的五類學術。 何謂五明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中說:「從前彌勒菩薩,曾總括應該修學的說:『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五明,就是大乘佛弟子應該修學的五類學術。 一、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有語言、訓詁學、文法、音韻(也通於音
各位,修行不是說,我們有空再來修行,不是說我身體健康才來禮佛,我健康才去幫助別人,不是這樣。看,真正的修行,她能克服萬難,她能夠調適她的心。像這樣的人生,你看,這麼粗重的煩惱,在她一個人的身上,她能去掃除這些粗重的煩惱,得到輕安自在,我想,這是真功夫。
以布施開闊心胸 以持戒護道修行 以忍辱堅定意志 以精進步步增上 以禪定持守正念 以智慧明心見性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六波羅蜜為: 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 又名六度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菩提心不離開六度。 六度前面說布施,布施就是我們學佛的第一個腳步,千經萬論,佛陀不是對我們說過,要啟發慈悲心嗎?所以生在人間,人人都要求福,我們能讓大家幸福,我們就快樂,這叫做「與樂」。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