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6|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海邊小鎮在越南

因參展三訪越南,二訪胡志明市,距離上次到胡志明市已經有四年之久,參展對海外業務來說是開發市場的管道之一,展期雖然只有短短四~七天,但從展前一個月緊鑼密鼓的忙碌到展後一個月的收尾,每次參展結束都有種耗盡元氣的感覺,依舊喜歡這樣站到前線感受市場脈動的感覺,這是從事國外業務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2018年首次到訪胡志明市除了工作外,在工作完結後,老妹飛來與我會合,於是有了趟美好的秋天遊記,越南除了本身具有的亞洲(偏中國)風情外,曾為法國殖民地之故,整個胡志明市從建築到美食也充滿法式風情,歐亞融合的美好在胡志明市充分體現。
疫後的胡志明市,恢復得比我想像的快,雖然現在入境申請有些繁瑣,但我抵達時仍舊遇上不少觀光客,依舊人潮滿滿的機場,一出機場迎面而來有點濕熱的空氣,還有那令我不知所措的車潮,猶記得初訪越南時,面對蜂擁的機車,即使是行人能過馬路的時間,完全不知該怎麼過,但這次倒是沒有遲疑的快速通過,顯然體內對於越南記憶回復神速。
越南和臺灣的機車陣仗相比,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越南和臺灣的機車陣仗相比,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從日常觀察到展場印證,藉此找到市場脈絡與結構,這是最市場敏銳度最好的訓練方式。
參展總是會在展前兩天抵達,第一天都是一直在移動,第二天則是進入展場佈展,在抵達目的地的空擋時間,我都會去觀察很多事物,這些都可以當作是一種市場趨勢的參考指標,因為多數會舉辦展覽的城市,要不就是該國的首都,要不就是重要的工商聚集地,光是觀察城市的建設、交通、居民生活型態,就可以感受出這個區域的經濟狀況。
以胡志明市來說,2018年以及今天的展覽場地是新的展館,離市中心和機場都超過車程四十分鐘以上的距離,目前胡志明市也尚未有捷運這類的交通工具,跟據本次服務我們的當地領隊說,這個展館會選在這裡興建,主要原因就是鄰近外資集中的工業區,雖然也還是有相當距離的車程,但至少這裡的地段比市區寬闊,未開發前的許多成本也是便宜的,這展館還有外資贊助,包含台商。
以展館為中心,走路五分鐘之內可到的距離,除了有兩家以上的飯店、還有大型的購物中心(裡面有超市)、便利商店、許多的咖啡廳,最吸引我目光的是購物中心旁的高級住宅,還有就是離下榻飯店不遠處新蓋的商業大樓以及住宅區,印象中這是四年前到訪沒看到的,顯然疫後這區域的商務恢復得不錯。
購物中心旁的高級住宅區
我笑著跟同事說,明明在越南出差,可是飯店鄰近都是日韓料理餐廳,甚至有義式料理,咖啡廳賣的是越南咖啡和甜點,也有越南法式麵包,但真要吃到熱呼呼的越南河粉,竟然還得走一段路才吃得到,光是看著與飯店比鄰約莫800公尺的這條街,還真看不出在越南。也許有人覺得奇怪為甚麼日韓料理多?這裡高級住宅區裡住的多半是外資企業的中高階主管,長期派駐在越南管理公司與工廠,所以台北學校、日僑和韓僑學校都在這裡設校,這也是早期到現在,越南主要的外資結構—台日韓,近幾年中國也開始大舉進入越南,因此在這裡出現許多日韓餐廳,甚至於假日走到購物中心,耳邊傳來的語言反而是日韓語居多,在超商遇到的很多都是全家在此定居,難怪便利商店或超商的貨架上,總是很容易找到日韓食材,從這些跡象看來,日韓企業在越南發展的很穩固,更別提2018年來就看到興建中的胡志明市捷運,日韓大廠都有提供資金,檯面上說是技術合作,但經濟利益的結構關係,清晰可見。
越南的超商與超市,日韓食物佔據貨架很大的面積
開展後,從參展商到參觀者,從攤位展示機種以及規模,都可以窺見市場脈動,也可以去印證自己從常民生活觀察的是否正確。雖然展覽規模不大(約南港展覽館一個館的70%),參展商果然跟外資結構相符,日韓中台都有公司參展,當然也不乏本地商家,讓我好奇的是,本地廠家的展位很大,雖然數量不多,但都是大攤位,都展示機器,讓我訝異於經濟實力的雄厚(推估這樣的展位和機器,參展成本至少百萬台幣起跳),台商和中國企業也有幾家展示機器,這些多半都是跑展習慣看到的公司,都是砸不少成本參展的,但在越南市場也這麼大手筆,顯然他們看好這個市場潛力,這些機械都是被用在生產日常生活用品上的,這跟我展前看到當地人使用大量某類生活用品現象不謀而合,需求明顯增加,自然帶動供給產業鍊,但我意外的是連印度都有不少公司參展,看來受疫情衝擊的印度,很積極對外擴展市場,尋求商機。
從這個趨勢看來,整個東南亞地區,越南應該是最受外資喜歡的國家了。
前輩以及與同業的交流,都可以獲得有價值的情報,而這些都遠比看市場數據來的更貼近市場,這些才是市場背後的真實面。
一個人和一群人(超過三個人以上)跑展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個人比較容易結交到新朋友,因為通常一群人參展都會集體行動,也都會輪流看守展位,不太有機會和別人認識,但一個人就會需要對面、左右兩側的鄰居幫忙,畢竟總有需要吃飯、上廁所的時間。這次就很幸運的遇上在越南市場拼搏多年的兩三位前輩,遇到前輩最大的收穫就是要跟他們請益市場經驗,包含他們經營的品項、當地市場的變化以及當地市場要注意的事情(比如:進出口、帳款、政策以及民情),這些看似聊天的內容,梳理下來都會是一個很好的當地市場變化脈絡,這對自己要切入市場是很有參考價值的資訊,因為這不是單純看數據分析而來的,這是數據背後的真實前線狀況。
展場上的觀察只是市場的一部分,更多的真實樣貌是從前輩與同業的經驗而來。
除了前輩,也會遇到一些同業(非競爭對手)的朋友,這時候互相交流也能得到一些有效的資訊,比如說:你們展況如何?是否在當地有客戶?是透過代理商販售還是自己販售?他們怎麼看著個市場的狀況等,這些一手消息也不是從參展手冊或是主辦單位官方數據看得出來。
這次也是從前輩口中才知道,越南其實相當仰賴外資,政府也相當願意歡迎外資,甚至為了平衡南北發展,積極促進外資到河內設廠,據說已經有好幾家日韓大廠在河內設廠,當地的建設飛快的成長,不過由於早期扎根在越南的外資仍以中南越為主,所以胡志明市仍是我們搶進市場的門戶。
參觀者的素質(專業)和背景,往往決定這個展的效益,以我所處的業界來說,疫情前,真正能夠稱上「國際展」的就是每三年一次的德國展以及每年舉辦的中國展,其他展都因為網路的發達,逐漸轉成區域展。國際展和區域展對我來說最大的區別就是,國際展就代表買方(參觀者)和賣方(參展者)會從各國匯集到這個展覽場上進行商務活動,區域展就代表買方(參觀者)多為本地人,而賣方(參展者)來自各國想開發當地市場的,參展國家越多,代表當地市場潛力越大,也可以看到自己的競爭對手,當然也包含當地的買主。
疫情衝擊後,只剩下德國展還保有國際展的水準,中國展無疑的成為區域展,是否能恢復疫情前地位,仍有待觀望。本來就是區域展的越南,這次從參觀者的背景看來,跟四年前比起來,有較多的業界參觀者,一方面代表相關業界活動熱絡(有商機),而且本地買主願意購買進口設備(有賺錢),二方面從市場的機械種類,可以看出本地市場的需求轉變,這次就發現接下來只要不出現像疫情這種衝擊,理論上會是我們準備進入這個市場的最佳時機。
商場上大家都知道天時、地利與人和,對開發市場來說,地利就是指當地的產業結構與市場規模,人和就是指銷售的通道(直接銷售、代理商或經銷商),當這些條件聚集就是最好的進入市場的天時出現。
期待進入這個市場的天時地利人和聚集的時刻。
奔波參展的確是很累人的事,出差前一個月就開始忙著為出差準備,出差後一週得為這趟出差收尾,每次出差就像是耗盡元氣般的疲累,但我依舊喜歡這樣站到市場前線親身感受市場脈動的感覺,對我來說,這是從事國外業務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海邊小鎮的工作日誌越南篇
#從日常看市場從展場看市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