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5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道、禪 (6)

六、真如不受熏染
大般若經第六會,即舊《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也,玄奘譯成八卷、一十七品。 * 第六分顯相品第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云: 「爾時,最勝復從座起,偏覆左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以何為相?』 ⋯ 『天王!當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離垢、無著】,寂靜、無量無邊,智慧平等、通達諸法實性,【如太虛空、性無所住】,離境界相、超尋伺等,心及心所、都無分別,無生、無滅,自性離故。』 ⋯ 『又如淨月、常自莊嚴;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性本清淨、恒自莊嚴】,何以故?【本性離染】,無生、無滅,遍一切法,自性離故。』 ⋯ 『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多修空行、無所住著,修習明道、滅除闇障,遠離惡友、親近諸佛,心心相續、念佛無斷,通達平等、隨順法界。 雖神通遊戲、遍十方國,而身住本土、都不動搖;觀諸佛法、猶如現見;【雖在世間、世法不染,猶淤泥處、所出蓮華】。 如是菩薩、雖處生死,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巧便力故、而【不染著】,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生、無滅、自相平等,不見、不著,性遠離故。 又【如蓮華、不停水滴】;如是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乃至少惡、亦不暫住。』」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七 * 第六分法界品第四之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云: 「爾時,最勝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法界?』 佛告最勝:『天王!當知:法界,即是不虛妄性。』 『世尊!云何不虛妄性?』 『天王!即是不變異性。』 『世尊!云何不變異性?』 『天王!即是諸法真如。』 『世尊!何謂諸法真如?』 『天王!當知:真如深妙,但可智知、非言能說,何以故?諸法真如、過諸文字、離語言境,一切語業、不能行故。 離諸戲論、絕諸分別,無此無彼、離相無相,遠離尋伺、過尋伺境,無想無相、超過二境,遠離愚夫、過愚夫境,【超諸魔事、離諸障惑,非識所了,住無所住、寂靜聖智、及無分別後得智境】,無我、我所,求不可得,無取、無捨、【無染、無著】,【清淨、離垢】,最勝第一、性常不變,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住。 天王!當知:是為法界。 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證法界,多百千種、難行苦行,令諸有情、皆得通達。 天王!是名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真如、實際、無分別相、不思議界,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七 * 第六分法界品第四之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云: 「於是最勝復白佛言:『佛、菩薩身,豈無差別?』 佛告最勝:『天王!當知:身無差別,功德有異。其義云何?謂佛、菩薩,身無差別,所以者何?以一切法、同一性相。 功德異者,謂如來身、具諸功德;菩薩不爾。 吾當為汝、略說譬喻:譬如寶珠,若具莊飾、不具莊飾,其珠無異;佛、菩薩身,亦復如是,功德有異、法性無別。 所以者何?如來功德、一切圓滿,盡於十方、遍有情界,【清淨離垢、障礙永無】;菩薩之身、功德未滿,有餘障故。 譬如白月,有滿、未滿;月性無異。二身亦然。 如是諸身、悉皆堅固,不可破壞、猶若金剛,所以者何?三毒不破、【世法不染】,惡趣、人、天苦、不能逼,悉皆遠離、生老病死,能伏外道、超魔境界,不趣獨覺、及聲聞乘,以是因緣、不可破壞。』」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八 * 第六分法性品第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云: 「最勝復言:『云何法性,甚深微妙、不可思議?』 佛言:『天王!如來法性,【在有情類、蘊、界、處中】,從無始來、展轉相續,【煩惱不染、本性清淨】。 【諸心、意、識、不能緣起】,餘尋伺等、不能分別,邪念思惟、不能緣慮,遠離邪念、無明不生。 是故,不從十二緣起,說名:無相、非所作法,無生、無滅、無邊、無盡,自相常住。 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知法性、清淨如是,無染、無著、遠離垢穢,從諸煩惱、超然解脫】。 此性,即名諸佛法本,福德智慧、因之而起,【本性明淨、不可思議】。 天王!我今當說譬喻,汝應諦聽!善思念之。』 王言:『世尊!唯然!願說!』 佛告最勝:『天王!當知:譬如無價、如意寶珠,裝飾瑩治、皎潔可愛,【體極圓淨、無有垢濁】,墮在淤泥、經時已久,有人拾得、歡喜取之,勤加守護、不令墮落;法性亦然,【雖在煩惱、不為所染,後復顯現】。 天王!諸佛悉知:有情、【本性清淨】,【客塵煩惱、之所覆蔽,不能悟入】;是故,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應作是念:我當精勤、為有情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除其煩惱、令得悟入】。一切有情、【本性皆淨】,當起尊敬、不應輕凌,應同大師、如法供養。 此諸菩薩、由作是念,便能生起、般若大悲;菩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即能證入、不退轉地。 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復作是念:【此諸煩惱,無力、無能、自體虛妄、違清淨法】,何以故?背一切智,順生死故。 清淨法性、為諸法本,自性無本;【虛妄煩惱、皆從邪念顛倒而生】。 天王!當知:譬如四大、依虛空立,虛空無依;煩惱亦爾,依於法性,法性無依。 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觀知、不起違逆,以隨順故,煩惱不生。 是諸菩薩、觀察煩惱,不生染著,謂作是念:若自染著,云何說法、令他出離?是故菩薩、斷滅著心,如實說教、解有情縛。 是諸菩薩復作是念:若生死中,有一煩惱、能益有情,我則攝受;然無是事,故應斷滅。 是諸菩薩、復作是念:如昔諸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斷諸煩惱,我亦應爾,何以故?諸佛如來、昔在因地,亦如是學,成菩提故。 是諸菩薩,由此二緣,方便善巧、觀知法性:如是法性,無量、無邊,【為諸煩惱、之所隱覆】,隨生死流、沈沒六趣、長夜輪轉,隨有情故,名有情性。 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起厭離心、除五境欲,滅諸分別、修無上道。 是時,【此性、名為出離,超一切苦,故名寂靜】。 是【究竟法】、世所樂求,一切種智、常住微妙,因此法性、能得自在、受法王位。 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初、中、後位,觀察法性:【一切平等、本來寂靜,不為諸法、之所罣礙;猶如虛空、不為色礙】。 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觀知、諸佛所說、一切妙行,如量修行、法性功德、不可具說,無有二相、過一、異境,平等一相、尋伺不行。 菩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除二相:我相、法相。 【一切異生、為執所縛,不識、不見、不得法性】;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則能通達。 如是法性,在諸有情,無二、無別,何以故?諸法真如,無異相故。 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依此法性、修諸善根,來入三有、饒益有情,【雖現無常、而非真實】,何以故?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如實觀知、真法性故,具足方便、大悲願力,不捨有情;【二乘異生、既無如是、大悲願力,是故不見、圓淨法性,不能如實、饒益有情】。 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如是【觀、真淨法性】,一切聖者、如實悟入,無能修者、無所修法,無能行者、無所行法,無心、無心所,無業、無異熟,無苦、無樂。 如是觀者,名:得平等,【無異、遠離】、隨順廣大,無我、我所,無高、無下,真實無盡、【常住、明淨】,所以者何?一切聖法、由此成就,因是性故、顯現聖者。 諸佛如來、無邊功德、不共之法,從此性生、由是性出;一切聖者戒、定、慧品,從此性生;諸佛菩薩、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從此性出。 【是性寂靜、過諸名相】,【性是真實、遠離顛倒】,【性不變異、故稱真如】,是聖智境、故名勝義,非有、非無,非常、非斷,非生死、非涅槃,【非染、非淨】,離一、離異,無相、無名。 天王!當知:此諸菩薩、復作是念:法性離相。諸法離相,無二、無別,何以故? 諸法離相,即法性離相; 法性離相,即有情離相; 有情離相,即法界離相; 法界離相,即諸法離相; 如是離相,求不可得。 法性真如、有情真如,無二無別; 有情真如、法性真如,無二無別。 法性真如、諸法真如,無二無別; 諸法真如、諸佛真如,無二無別。 法性真如、三世真如,不相違逆; 過去真如、未來真如,不相違逆; 未來真如、現在真如,不相違逆; 現在真如、過去真如,不相違逆。 三世真如,即【蘊、界、處真如】; 蘊、界、處真如,即【染淨真如】; 染淨真如,即【生死、涅槃真如】; 生死、涅槃真如,即【一切法真如】。 天王!當知:真如名為:【無異、無變,無生、無諍,自性真實】;以無諍故,說名真如。 【如實知見、諸法不生,諸法雖生、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 【清淨不變】、如虛空、無等等;一切三界、無有一法、所能及者。 遍有情身、無與等者,【清淨離垢、本來不染】。 自性明淨、自性不生、自性不起;【在心、意、識,非心、意、識】;性即是空、無相、無願。 遍虛空界、諸有情處,一切平等,無量、無邊,不異、不別。 非色、受、想、行、識,不離色、受、想、行、識;非地、水、火、風大,不離地、水、火、風大;無生,不離生;雖逆生死,不順涅槃。 眼不能見、耳不能聞、鼻不能嗅、舌不能嘗、身不能覺、意不能知;【不在心、意、識,不離心、意、識】。 天王!當知:是名法性。』」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九 * 第六分顯德品第十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云: 「時,精進力從彼如來、聞說菩薩所行境界,得未曾有,尋即復白多聞佛言:『希有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菩薩具足方便善巧,觀一切法、無非是道。 譬如虛空、含容眾色;如是菩薩、具大方便,所行之道、攝一切法。 又【如虛空,一切草木、花果、香樹,因之生長;如是諸物,於虛空界、不能染淨、不令瞋喜】。 如是菩薩、具大方便、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觀一切法、皆悉是道,謂:異生法、若聲聞法、若獨覺法、若菩薩法、若如來法,何以故?是諸菩薩、所通達故。』」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七十二 (評曰: 譬如寶珠、沒在淤泥之中,經時已久;人以淤泥隔故,未能得見。 是寶珠、雖為淤泥之所覆蔽,然體性圓淨,不受垢濁之所染污;愚人所以不見、寶珠體性恒淨者,蓋因其人、為淤泥所隔故,不能見也,非是寶珠、為垢濁所污,而有染、淨之別。 寶珠無所謂垢濁之染污,而乃其人、為淤泥所遮,故見有垢染、清淨之漸次,此染、淨,仍在淤泥未脫之層次而言。 真如亦然,雖為虗妄煩惱、之所覆蔽;然真如體自恒淨、不受妄習所染。 當人虗妄煩惱、乃從自己根本顛倒而生,不從真如而生;若打破根本顛倒,見得真如無染、恒淨之性,則虗妄煩惱、雖有生滅、變異,然由真如視之:緣生、緣滅,皆是無異、無變,無生、無諍,自性真實之相。 故染、淨之異,蓋以根本顛倒未除,未出惑識有、無之域,由顛倒之眼,妄見有染、有淨爾,非是真如恒淨之體,而有染、淨之別。 譬如虗空,一切草木、花果、香樹,皆因之而能生長;然則,草木、花果、香樹等諸物,於此恒淨虗空、卻不能有所雜染、或潔淨也。 寶珠無所謂垢濁之染污,而乃其人、為淤泥所遮,故見有垢染、清淨之漸次;虗空亦然,草、木雖有雜染、潔凈之別,虗空卻無所謂雜染、潔淨,人之所以未見虗空之恒淨,只見雜草、樹木者,乃因其人未登至山頂故。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過一、異境,出煩惱淤泥,以實相般若之光輝、普照法界、熙澤有情,與有情煩惱、不相捨離,雖見無常之相,然由真如視之,實非無常,何以故?譬如有人、覽看水流,而此覽看、實不隨水而流也。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即穿出A、-A 尺標,而見清淨法界之意。「行」,即「走」;「深」,即「穿出而至」。 見得真如,即入不退轉位,一得永得、無需再修。 清淨法界、照見五蘊皆空,亦將四識、轉為四智。 見得真如之體,即「非A」;見得真如之相,即「彼故說名A」。 是為金剛經之三句義。 二乘異生、無如是大悲願力,不能打破根本顛倒、見了清淨法界,故不能如實入於三有,以染、淨一如之真如、饒益有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