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語貫 (1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十七、一切佛語心品第二之上 (入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 (之) 修多羅說。如來 (之) 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為) 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 (為五) 陰。(十八) 界。(六) 入 (等膱脂之) 垢衣所纏。貪欲。(嗔) 恚。(愚) 癡 (等) 不實 (之) 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 (如來) 之所演說。

云何。世尊 (之修多羅)。同 (諸) 外道 (婆羅門所) 說 (之) 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 (之婆羅門) 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 (實體之德)。周徧不滅。世尊。彼說有我。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 (諸) 外道 (婆羅門) 所說之我。

大慧。(我) 有時說空。無相。無願。(真) 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 (等權立之名。有時說) 離 (於相續妄想。及緣起性) 自性 (等離妄想。無我。之句。又說) 不生。不滅。本來寂靜。(常。不思議。自作因之真相。自心現量覺悟聖智。圓成性) 自性 (第一義心。無餘) 涅槃 (等無所有。真我。之句)。

(以) 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 (癡凡) 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 (之無我。及) 無所有 (之真我。如是等) 境界 (之) 如來藏門。

(是故)。大慧。未來。現在 (之) 菩薩摩訶薩。不應 (於如來藏)。作 (不實之) 我見計着。

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 (等) 方便。作種種器。(諸佛) 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即空執。之處。令入於第九菩薩善慧地之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皆依因緣假合而生。離於相續妄想。及緣起性自性。由而。乃能捨) 離一切 (不實之) 妄想相 (計著)。

(然而。彼菩薩摩訶薩當知。人有我。人無我。屬於我見。法無我。仍屬我見之邊際。

是故。法無我。即空執。之處。但為我見之誹謗耳。是為斷見之妄計。仍未出於我見之邊際。此即。如甚深第八阿賴耶藏識行相微細之究竟邊際。亦即。第九菴摩羅識。仍未出於第八阿賴耶藏識闇蔽區隅之義。

人有我。人無我。法無我等相。猶如階梯之漸層。每上一階。前一階之作用。即便有所減縮。漸少。以至於無有。

譬如尺標二。尺標一。尺標假〇。似漸轉漸尖之圓錐。

而自心現量一念參究之句意A。則似逆溯識流注而上之鯉魚。穿越尺標二。一而過。

若分析推窮至無可推窮處。則又似老鼠入於牛角。一旦打破尺標假〇。殄滅第九菴摩羅識。透出惑識尺矩之外。驀地。見得徧滿虛空。充塞宇宙。實相般若之〇。便是當人四楞塌地。歸家穩坐之處也。此即金剛經所稱。非A。

此佛性境界之〇。便是無我如來藏之真義也。

而真我如來藏之真義者。乃是自心現量一念參究之句意A。透穿第八阿賴耶藏識。即尺標一。之闇蔽區隅。殄滅第九菴摩羅識。即尺標假〇。之無明翳膜。見於實相般若。即〇。之法界光明。而實相般若復以其光明之照澍。將一切虛妄。還原為絕對之真實。照澍諸識。轉諸識為諸智。即〇之涵融統攝。之謂。於是。此A。乃成真A。即金剛經所稱。佛性中之A。

此轉識成智諸真識。亦即。〇之涵融統攝。便是真我如來藏之真義也。

其真義。非如拭去鏡面塵垢般。徒以滅除第八阿賴耶藏識中有漏種子。見於如海面風平浪靜。湛瀅無波之業相。便以彼第八阿賴耶藏識之自性清淨心。亦即。淨阿賴耶識。為是真我如來藏也。

蓋真我如來藏者。實非前七相續轉識。及第八阿賴耶藏識之上階。而乃二者之轉變。此謂。已證悟實相般若時。實相般若以其光明之照澍。轉第八阿賴耶藏識為大圓鏡智。是乃觀照般若。又轉前七相續轉識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及成所作智。是乃方便般若。是為轉識成智。

就現象界尺標。及本體界佛性之排列言。

二。一。〇。〇之涵融統攝。

左一。左二。是為現象界有。無之二邊。右一。右二。是為本體界體。用之二妙。

自心現量一念參究之句意A。逆溯識流注而上。穿越尺標二。一而過。終而打破尺標假〇。殄滅第九菴摩羅識。透出惑識尺矩之外。見得實相般若之〇。此即金剛經所稱。非A。而實相般若復以其光明之照澍。將一切虛妄。還原為絕對之真實。於是。此A。乃成真A。此即金剛經所稱。佛性中之A。

上段之意。可表為。

A。-A。非A。佛性中之A。

爰以著衣之凡夫。及著衣之佛譬之。前段之左一。左二。右一。右二四階段。又可表為。

著衣之凡夫。沒著衣之凡夫。非凡夫。著衣之佛。

先將視野置於衣。以衣為我。比較左一。與左二。

著衣之凡夫。即有衣。沒著衣之凡夫。即沒衣。

此即。

有我。沒我。

乃現象界有。無之二邊。

再將視野置於凡夫。以凡夫為我。比較左一。左二。與右一。右二。

著衣。或沒著衣之凡夫。即有凡夫。非凡夫。或著衣之佛。即無凡夫。

此即。

有我。無我。

乃現象界之有我。與本體界之無我。相對與絕對之二分。

再將視野置於衣。以衣為我。比較左一。與右二。

著衣之凡夫。即有衣。著衣之佛。即有衣。

此即。

有我。真我。

乃出於現象界。亦即。有出身之路。而將現象。涵融統攝於本體界中。亦即。本體界中之現象。之謂。

然而。聲聞。緣覺之沙門。及外道之婆羅門等。卻全以現象界有。無之二邊。錯解有我。無我之真意。

彼意。乃妄謂。僅有有我。無我。實應稱之為沒我方是。之二擇一。

以是之故。彼即謬以為。是真我。則必定是有我。是有我。則必定同於外道婆羅門所執之神我。

茲舉著衣之凡夫。及著衣之佛為喻。彼即謬以為。所謂無我者。乃指沒著衣之凡夫而言。若是有著衣者。則不論其人。是凡夫。抑或是佛。必定是有我。而若如此。則必定是外道婆羅門所執之神我。

彼等乃錯認無我之真意。

實則。在現象界中。無論有我。沒我。即彼等所錯認之無我。皆是有我也。此即。無論著衣之凡夫。或沒著衣之凡夫。皆是凡夫。而非是無凡夫之佛也)。

(以是之故。諸佛如來) 以種種智慧。(種種) 善巧方便。或說 (圓成性自性第一義心) 如來藏 (之真我)。或說 (透穿我見邊際之) 無我。

以是因緣故。(我) 說如來藏。不同 (於) 外道 (婆羅門) 所說之我。

是名。說 (離妄想之無我。及無所有之真我。如是等境界之) 如來藏 (門)。

(復次。大慧。諸佛如來為) 開引計 (著) 我 (見之) 諸外道 (婆羅門) 故。說 (圓成性自性第一義心) 如來 (之) 藏。令 (彼捨) 離不實 (之) 我見妄想。入 (於空。無相。無願) 三解脫門 (之) 境界。希望 (彼能)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 (空卻空執之蔽障。出於我見之邊際。此即。透穿第八阿賴耶藏識之闇蔽區隅。殄滅甚深第八阿賴耶藏識行相微細究竟邊際。亦即。第九菴摩羅識。之無明翳膜。而見得徧滿虛空。涵融萬法。充塞清淨法界之圓成性自性第一義心) 如來之藏。(蓋) 若不如是。則同 (於) 外道 (婆羅門所說之我)。

是故。大慧。為 (捨) 離 (諸) 外道 (婆羅門不實之我) 見 (計著) 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人相續陰。緣與微塵。
勝自在作。心量妄想。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惟願世尊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使) 我等。及餘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已。(捨) 離有。無 (之) 妄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 (當) 善觀 (察) 二種無我 (智之) 相。 云何二種無我 (智之) 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智之相)。
大慧。彼 (修行者。若) 一闡提。(若) 非一闡提。(欲於無明㲉藏) 世間 (得) 解脫 (者)。誰 (能) 轉 (捨虛妄。而圓成真實耶)。
復次。大慧。有五 (種) 無間種性。 云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 (無間) 種性。各別 (無間) 種性。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不思議。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 (智) 趣 (之) 境界。及 (圓成性自性) 第一義 (如來藏心之) 境界。世尊。(豈) 非 (同) 諸外道 (婆羅門) 所說。常。不思議 (之) 因緣耶。
大慧。法 (佛所作) 依佛。說一切法入 (於) 自相。共相。自心 (所) 現 (過惡) 習氣 (之) 因。相續妄想 (性) 自性計著 (之) 因。(如是等) 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皆) 不可得。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惟願世尊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使) 我等。及餘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已。(捨) 離有。無 (之) 妄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 (當) 善觀 (察) 二種無我 (智之) 相。 云何二種無我 (智之) 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智之相)。
大慧。彼 (修行者。若) 一闡提。(若) 非一闡提。(欲於無明㲉藏) 世間 (得) 解脫 (者)。誰 (能) 轉 (捨虛妄。而圓成真實耶)。
復次。大慧。有五 (種) 無間種性。 云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 (無間) 種性。各別 (無間) 種性。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不思議。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 (智) 趣 (之) 境界。及 (圓成性自性) 第一義 (如來藏心之) 境界。世尊。(豈) 非 (同) 諸外道 (婆羅門) 所說。常。不思議 (之) 因緣耶。
大慧。法 (佛所作) 依佛。說一切法入 (於) 自相。共相。自心 (所) 現 (過惡) 習氣 (之) 因。相續妄想 (性) 自性計著 (之) 因。(如是等) 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皆) 不可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前言: 此分之名,昭明太子題為「化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導讀: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如理實見分第五〉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相者,非真實恆常不變之相,是如幻之假有,知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今須菩提已明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佛陀再以微塵世界之喻,闡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前言: 此分之名,昭明太子題為「化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導讀: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如理實見分第五〉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相者,非真實恆常不變之相,是如幻之假有,知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今須菩提已明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佛陀再以微塵世界之喻,闡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