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語貫 (12)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十二、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下 (入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一。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不思議。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 (智) 趣 (之) 境界。及 (圓成性自性) 第一義 (如來藏心之) 境界。世尊。(豈) 非 (同) 諸外道 (婆羅門) 所說。常。不思議 (之) 因緣耶。

佛告大慧。非 (同) 諸外道 (婆羅門所說)。因緣 (所) 得 (之) 常。不思議。

所以者何。諸外道 (婆羅門所說之) 常。不思議。不因自 (作因之真) 相 (而) 成。若常。不思議。不因自 (作因之真) 相 (而) 成者。(又以) 何因。(而得) 顯現常。不思議 (耶)。

復次。大慧。(諸外道婆羅門所說之常)。不思議。若因自 (作因之真) 相 (而) 成者。彼則應常。(然) 由作者 (之) 因相故。(彼之) 常。不思議不成。

(彼因相者。諸外道婆羅門說言。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

大慧。我 (說圓成性自性) 第一義 (如來藏心之) 常。不思議。(因) 第一義 (如來藏心之) 因相 (而) 成。離 (於) 性。非性 (之無常)。得自 (心現量) 覺 (悟聖智之究竟差別) 相故。有相。(以) 第一義 (聖) 智 (為) 因故。有因。離 (於) 性。非性故。譬如無作虛空。(無餘) 涅槃。(不預生滅運動。不受煩惱熏染。而於有無相傾。萬物生化。四時運遷。眾生紜為等事。唯照澍熙澤。涵融統攝。無有生藴成辦。施造推動之作為。蓋虛空即萬法。萬法即虛空也。虛空不生萬法。唯謐然徧照而已。以無始虛偽妄想根源之習氣。亦即。第九菴摩羅識。已) 滅盡。(而無餘) 故。(名曰真) 常。

如是。大慧。不同外道 (婆羅門所說)。常。不思議 (之) 論 (議)。

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議。(乃) 諸 (佛) 如來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智所得。

如是故。常。不思議。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智所得 (之圓成性自性第一義如來藏心)。應當修學。

復次。大慧。(諸) 外道 (婆羅門之) 常。不思議。無常性。(以) 異 (於自作因之真) 相 (者。為其) 因故。(無常)。非 (同諸佛如來所證。圓成性自性第一義如來藏心。以) 自作因 (真) 相 (之) 力故。(恆見諸法為) 常。

復次。大慧。諸外道 (婆羅門之) 常。不思議。於 (作)。所作 (者)。性。非性 (之) 無常。見已。思量。(而妄) 計 (其因相為) 常。

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緣。(於作)。所作者。性。非性 (之) 無常。見已。(而以) 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 (智之究竟差別) 境界。說彼 (妄計之) 常。無 (有自作真相之) 因。

大慧。若復 (妄議)。諸外道 (婆羅門所說。作者之) 因相。(得) 成常。不思議 (者)。因自 (因) 相 (之) 性。非性。同於兔角 (故)。此常。不思議。但言說 (之) 妄想 (耳)。

諸外道 (婆羅門) 輩。有如是 (等) 過。

所以者何。謂。(彼所說。常。不思議之因相)。但言說 (之) 妄想。同於兔角。(以) 自 (作) 因 (之真) 相。非 (其) 分 (故)。

大慧。我 (說) 常。不思議。因自 (心現量) 覺 (悟聖智)。得 (究竟差別) 相故。離 (於作)。所作 (者。及) 性。非性故。常。(而) 非 (見於) 外 (境)。性。非性 (之) 無常。思量。(妄) 計 (其因相為) 常。

大慧。若復 (見於) 外 (境)。性。非性 (之) 無常。思量。(妄) 計 (其因相為) 常。不思議 (之) 常 (者)。而彼不 (能) 知。常。不思議。自 (作) 因之 (真) 相。(是故)。去得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智 (趣之究竟差別) 境界相 (甚) 遠。彼不應說。

復次。大慧。諸聲聞。(緣覺之沙門)。畏生死 (之輪轉)。妄想 (三有之) 苦。而求 (出離三有之) 涅槃。(然彼) 不知。(所妄計之) 生死涅槃。差別 (不諧。分齊不通。因計著) 一切性 (自性之) 妄想。(及) 非性 (故。作差別之二見論)。

(彼諸聲聞。緣覺之沙門。因見三有之苦。輪轉不息。便以) 未來諸根境界 (之) 休息。作涅槃想。非 (如親證) 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智 (之) 趣 (者。因實相般若光明之照澍。轉識成智。令) 藏識轉。(其餘諸識亦轉。由之。見得生死涅槃。無別耦諧。齊一貫通)。

是故。(如來除為諸) 凡愚。說有三乘 (外。復為諸菩薩摩訶薩)。說 (自) 心 (現) 量 (覺悟聖智所) 趣。無所有 (之一乘境界)。

是故。大慧。彼 (諸愚癡凡夫。及聲聞。緣覺之沙門)。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 (佛) 如來 (所證)。自心現 (量覺悟聖智趣之究竟差別) 境界。(但) 計著外 (境。性。非性之無常。亦即。由第八阿賴耶藏識) 心 (所) 現 (之差別) 境界。(遂使) 生死 (之苦) 輪常轉。

復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過去。未來。現在諸 (佛) 如來所說。

所以者何。謂。自 (第八阿賴耶藏識) 心 (所) 現。(計著外境)。性。非性 (之無常妄想。不生。而自心現量覺悟聖智趣之究竟差別境界)。離 (於) 有。非有。生故。

大慧。一切 (相續妄想。及緣起) 性 (自性) 不生。一切法。如兔。馬等角。是愚癡凡夫。(依) 不實 (之) 妄想 (性) 自性。(生) 妄想故。

大慧。一切法不生。(所謂) 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智趣 (之究竟差別) 境界者。一切 (相續妄想。及緣起) 性自性 (之) 相不生。(而) 非 (同) 彼愚 (癡凡) 夫。(以) 妄想 (有。無) 二境界 (之性) 自性 (故。生起諸轉識) 身。(資生之) 財。(器世間) 建立趣 (等性) 自性 (之) 相。

大慧。(已證悟實相般若時。因般若光明之照澍。轉識成智)。藏識攝。所攝 (之) 相轉。

(然彼) 愚 (癡凡) 夫。墮生。住。滅二見。希望一切 (相續妄想。及緣起) 性 (自性) 生。(遂使) 有。非有 (二境界之) 妄想生。非聖賢也。

(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於彼 (自心現量覺悟聖智趣之究竟差別境界)。應當修學。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慧。法 (佛所作) 依佛。說一切法入 (於) 自相。共相。自心 (所) 現 (過惡) 習氣 (之) 因。相續妄想 (性) 自性計著 (之) 因。(如是等) 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皆) 不可得。
二十、示妙智居士 (方敷文務德)
十九、示永寧郡夫人 (鄭兩府宅)
十八、示妙心居士 (孫通判長文)
十六、示呂機宜 (舜元)
大慧。法 (佛所作) 依佛。說一切法入 (於) 自相。共相。自心 (所) 現 (過惡) 習氣 (之) 因。相續妄想 (性) 自性計著 (之) 因。(如是等) 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皆) 不可得。
二十、示妙智居士 (方敷文務德)
十九、示永寧郡夫人 (鄭兩府宅)
十八、示妙心居士 (孫通判長文)
十六、示呂機宜 (舜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