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田、縫補、挖牡蠣,地瓜米上的拼搏人生:陳木嬌專訪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木嬌婆婆總感嘆:「以前真的好可憐。」貧窮所帶來的生活底線,逼使人無從思考生存以外問題,大時代的反共復國口號,都比不過餐桌上的白米來得務實。
四維村,舊名西尾,取其「最西邊的尾巴」意思,是馬祖南竿居住人口最少的行政區。沿著刻印「西尾」大石往下,整體地勢周圍高中央低,可見兩側連排的閩東建築,中間帶狀的下凹地是村民種菜養牲畜之處。相較南竿其他聚落,四維村顯得愜意而溫馨:此起彼落的雞叫蟲鳴、在風中晾曬的衣褲,以及從屋內傳出的陣陣飯香,描摹出自然樸實的農家景色。
四維聚落中間帶狀下凹地是島民種菜的地方。(林雅凰/照片提供)
「吃飯了沒?要不要帶一些菜回去吃?」在菜田裡辛勤耕作的陳木嬌婆婆於民國29年出生,現年82歲,原先在南竿清水村生活,15歲那年嫁給大他4歲的劉治國先生,從此就在四維村定居。當時木嬌婆婆的爸爸做生意需要資金,而這齣婚姻總共收到了120塊大洋,算是一筆不錯的「買賣」。當時沒有車子、沒有電話,分隔距離只能用雙腳彌補,「我回去看媽媽的時候她哭了,我也哭了。」繞過濱海小路、穿過山間小徑,被快轉的青春年華,像身後逝去的風景,來不及欣賞,就要扛下「妻子」的身份,成為別人家的媳婦,承擔責任的大人。
掛在家中的箸籠(放筷子的容器)是木嬌婆婆的嫁妝之一。(鍾京燁/照片提供)

反共時代下的苦日子

「以前媳婦很可憐,婆婆還沒睡我不敢睡,只能趴在吃飯的桌子上等她和人家聊完天。」木嬌婆婆的公公很早就過世,照顧婆婆的重擔便落在她的肩上,除了種地瓜、割草、挑水、煮飯、洗衣服,還要幫婆婆倒尿桶、搥背。
儘管忙得天昏地暗、腳不沾地,吃不飽仍是家常便飯,「就算是長蟲的小魚,也會用鹽巴醃一醃拿來吃。」這是面對空蕩蕩的肚子,卑微的毫無選擇,甚至餓到難以忍受之際,木嬌婆婆還會用繩子、帶子把腰勒緊,「這樣就感覺沒那麼餓了。」吃飽,是侷促日子裡的渺小念想,是只能用天真想像度過的遙不可及。
而沒有煤炭、沒有電的40年代,燒飯、洗澡皆非易事,「以前挖草很困難,田裡面只要長出一點草,就會馬上被拿來燒掉,如果沒有草,就用鋤頭去耙埋在土裡的根。」木嬌婆婆說她曾因燒火洗澡而被罵,所以只敢趁婆婆出去時偷洗,或是用水簡單擦一擦便了事。回憶過往連過年都要借錢的苦日子,木嬌婆婆總感嘆:「以前真的好可憐。」貧窮所帶來的生活底線,逼使人無從思考生存以外問題,大時代的反共復國口號,都比不過餐桌上的白米來得務實。
四維村的古井為民初林義和所建,至今村民仍會用該井水灌溉農作物。(馬祖記憶庫/照片提供)

軍民一家:理髮、縫補、煮泡麵樣樣來

30餘年的軍事管制時期,秋桂山、五間排、翰林角、芙蓉澳各處都有軍隊駐點,而民國60年代木嬌婆婆家做起了軍人生意,屋子往前延伸就開起雜貨店,屋內擺起幾面鏡子、幾張剪髮椅充當起理髮店,有時還要替阿兵哥補衣服、幫忙煮泡麵,或到據點協助剪頭髮,任何民生需求都能轉換成口袋裡真切的重量。
現今木嬌婆婆家仍有雜貨店的痕跡。(李振元/照片提供)
屋內的理髮椅隨著時光已融入了日常生活中。(李振元/照片提供)
而這群血氣方剛的毛頭小子,可發生不少精彩故事,木嬌婆婆說曾有個阿兵哥隔天要退伍回台灣,就在她家喝酒慶祝,因天色太晚木嬌婆婆便趕他回軍營,然而過不久便看見其他人跑出來找他,原來喝醉的軍人不小心跌進水井裡面爬不出來,木嬌婆婆最後在抽水幫浦協助下把他拉出來,才結束這場鬧劇。滿山滿海的軍人改變了島嶼的命運,也為在地留下許多歷史痕跡,「軍民一家」不僅是時代標語,更是無數人用生命書寫的生活樣貌。

見證水產試驗時代

72年後因阿兵哥生意不復從前,正好水產試驗所於在芙蓉澳成立,木嬌婆婆便到裡頭當臨時工,負責煮三餐飯給進行海洋調查、培苗高經濟魚苗的工作人員吃。
芙蓉澳因水質優良、位置優異,政府在民國70年代成立水產試驗所,負責海洋調查、培苗繁殖,後來馬祖開放觀光,在108年改建成為藍眼淚生態館。(賴信翰/照片提供)
四維村和芙蓉澳之間有一條小路,是村民舊時往返澳口的魚路古道,也是木嬌婆婆每天上工的必經之路,粗糙的泥土地間隔著高低不一的狹窄台階,兩旁雜樹還可能有蛇出沒,但再艱難、再險惡,卻是澳口到聚落的重要路線。
當時木嬌婆婆除了在水產試驗所工作,也會把澳口養殖的牡蠣挖出後,坐公車拿到市場賣給阿兵哥。所有能換得現金的工作都是擺脫「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機會,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回報的感覺,讓所有人在有限的時間裡做起無限的生意,彷彿曾經的期待都在命運的許諾裡成為現實。

苦盡甘來,陳釀的人生百味

民國90年60歲的木嬌婆婆從水試所退休,專心在村裡養雞、養鴨、種菜,就連抓雞、殺雞都難不倒她,平時菜多了,就和好友一起到市場賣菜聊天,偶爾回台看看孩子,冬季有閒就和老伴釀老酒,這些興趣陪伴婆婆走過百無聊賴的日夜年歲。
木嬌婆婆購買智能孵化箱,在家中裡孵蛋、養小雞。(李振元/照片提供)
「這些給你,要多吃一點啊!」從木嬌婆婆手中接過新鮮的高麗菜與小白菜,聽著她像媽媽一樣叮嚀起吃飽穿暖的生活瑣事,即便是毫無關係的陌生人,也像對待自己的孩子般,付出真摯而純然的愛。過去的排山倒海、世間的殘酷險惡,曾讓日子歪斜而扭曲的過著,但原有的善良與純粹,卻在痛苦淬煉中打磨出更美更亮的光芒。
早年馬祖生活貧苦,常連像樣的婚禮都無法舉行,2014年馬祖民政局為10對結褵50年以上的老夫老妻舉辦金鑽婚典禮,左為陳木嬌,右為劉治國。(李振元/照片提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記得小時候跟著母親回外婆家,外婆家在虎尾,那時還是個安靜純樸的小鎮,不是現在有「小台北」之稱的熱鬧小城。 有次我看見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挨家乞討。討至阿姨家門口時,阿姨善心,捨了些忘了是食物還是銀錢給他,乞丐便在門口大聲祝頌了些感謝與祝福的話。雖然不是每戶人家都會捨,也有會驅趕的,而乞丐也不是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黃昏時分在鄉村環境中的故事,描述了家裡煮飯花盛開時,乞者來到門前乞討米飯的情景。文章以回憶方式描述了阿媽生前的做法以及乞者經常來到家裡的原因。
Thumbnail
有一個老阿嬤年輕時看盡親友充滿挑戰的婚姻,心裡總是有一個聲音要她不要結婚,與其婚後要吃苦受罪,不如單身自由自在。可是舊社會女人的婚姻一向受父母兄長主導支配,阿嬤堅持到二十六歲終於不敵父兄壓力而走入婚姻。 婚後的阿嬤很有骨氣,她跟自己說,要嘛不嫁,既然嫁了就要咬緊牙關認真經營。阿嬤的先生很認真工
Thumbnail
母親是舊社會裡的童養媳,因故改嫁給我的外省老兵老爸之後,慢慢地從寄人籬下到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落腳處。一輩子困在一個小地方的人心胸不甚開闊,尤其是我母親,芝麻綠豆的事看得比天還大,不開心的事可以記上好幾年。   如同電視劇裡的情節,在童養家庭裡有許多人與事也不是好相與的。雖然改嫁給了我爸,母親
Thumbnail
幾年前,小惠的婆婆搬來同住後,家中原本融洽的氣氛就消失了。小惠常常悶悶不樂,她在逼問下透露:「婆婆經常在娘家媽媽或外人面前抱怨,如說都是先生在煮飯,這根本不是事實。類似被扭曲的事實,身為晚輩的我一點辦法都沒有。」 明明如果小惠沒加班,就趕忙回家做飯,家務事也未懈怠。然而,她的付出似乎從未得到婆婆的
Thumbnail
故事主人是我阿婆,她是廣東客家人,客家人的稱謂阿婆等於嫲嫲。她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兒時有婢女服事,婚姻都是門當戶對,我阿婆是識字的,她有受過教育,在她的時代,女子接受教育不容易,可能是大戶人家的女兒才有這種機會。 後來因為政局動盪,侵華、內戰、政權更替,導致家道中落,亦因丈夫早逝,她本來是千金之驅,
Thumbnail
從前有一座小村莊,住著一個老阿婆,老阿婆的孩子都在外地辛勤工作,她一個人吃住沒問題,很少讓孩子擔心。小村莊的人大都以種植作物為主,但也經常為了口腹之慾獵殺各種動物,阿婆生死看多了,經常規勸年輕人不要為了娛樂或口慾殺生,尤其是懷孕的動物,那是造孽。年輕人覺得打獵是天經地義,因此沒有人理會阿婆的囉嗦。
Thumbnail
第一年在婆家過除夕。中午,公公準備了牲禮。 等待燒金紙時,聽了一段長輩描述郭子儀當初如何如何,然後郭氏後代如何跟著鄭成功來到台灣、胼手胝足地辛勤開墾,然後從現在的平等里來到頂山種茶、種稻。
Thumbnail
一盒400的國產草莓,觸發了母親對年輕時的味蕾回憶。從青橘子、雞蛋到魷魚片,都是代表窮日子時期的滋味。這篇文章回顧母親的美味回憶,以及滋味背後的故事。
記得小時候跟著母親回外婆家,外婆家在虎尾,那時還是個安靜純樸的小鎮,不是現在有「小台北」之稱的熱鬧小城。 有次我看見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挨家乞討。討至阿姨家門口時,阿姨善心,捨了些忘了是食物還是銀錢給他,乞丐便在門口大聲祝頌了些感謝與祝福的話。雖然不是每戶人家都會捨,也有會驅趕的,而乞丐也不是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黃昏時分在鄉村環境中的故事,描述了家裡煮飯花盛開時,乞者來到門前乞討米飯的情景。文章以回憶方式描述了阿媽生前的做法以及乞者經常來到家裡的原因。
Thumbnail
有一個老阿嬤年輕時看盡親友充滿挑戰的婚姻,心裡總是有一個聲音要她不要結婚,與其婚後要吃苦受罪,不如單身自由自在。可是舊社會女人的婚姻一向受父母兄長主導支配,阿嬤堅持到二十六歲終於不敵父兄壓力而走入婚姻。 婚後的阿嬤很有骨氣,她跟自己說,要嘛不嫁,既然嫁了就要咬緊牙關認真經營。阿嬤的先生很認真工
Thumbnail
母親是舊社會裡的童養媳,因故改嫁給我的外省老兵老爸之後,慢慢地從寄人籬下到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落腳處。一輩子困在一個小地方的人心胸不甚開闊,尤其是我母親,芝麻綠豆的事看得比天還大,不開心的事可以記上好幾年。   如同電視劇裡的情節,在童養家庭裡有許多人與事也不是好相與的。雖然改嫁給了我爸,母親
Thumbnail
幾年前,小惠的婆婆搬來同住後,家中原本融洽的氣氛就消失了。小惠常常悶悶不樂,她在逼問下透露:「婆婆經常在娘家媽媽或外人面前抱怨,如說都是先生在煮飯,這根本不是事實。類似被扭曲的事實,身為晚輩的我一點辦法都沒有。」 明明如果小惠沒加班,就趕忙回家做飯,家務事也未懈怠。然而,她的付出似乎從未得到婆婆的
Thumbnail
故事主人是我阿婆,她是廣東客家人,客家人的稱謂阿婆等於嫲嫲。她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兒時有婢女服事,婚姻都是門當戶對,我阿婆是識字的,她有受過教育,在她的時代,女子接受教育不容易,可能是大戶人家的女兒才有這種機會。 後來因為政局動盪,侵華、內戰、政權更替,導致家道中落,亦因丈夫早逝,她本來是千金之驅,
Thumbnail
從前有一座小村莊,住著一個老阿婆,老阿婆的孩子都在外地辛勤工作,她一個人吃住沒問題,很少讓孩子擔心。小村莊的人大都以種植作物為主,但也經常為了口腹之慾獵殺各種動物,阿婆生死看多了,經常規勸年輕人不要為了娛樂或口慾殺生,尤其是懷孕的動物,那是造孽。年輕人覺得打獵是天經地義,因此沒有人理會阿婆的囉嗦。
Thumbnail
第一年在婆家過除夕。中午,公公準備了牲禮。 等待燒金紙時,聽了一段長輩描述郭子儀當初如何如何,然後郭氏後代如何跟著鄭成功來到台灣、胼手胝足地辛勤開墾,然後從現在的平等里來到頂山種茶、種稻。
Thumbnail
一盒400的國產草莓,觸發了母親對年輕時的味蕾回憶。從青橘子、雞蛋到魷魚片,都是代表窮日子時期的滋味。這篇文章回顧母親的美味回憶,以及滋味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