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2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百歲派育兒,親密派育兒,哪一種才適合你?

我的四個月大寶寶
我的四個月大寶寶
在孩子出生前,我搜尋許多育兒相關文章來拜讀,也因此知道『百歲』這個名詞。這是源自一本『百歲醫生教我的育兒寶典』的暢銷書籍,2016年甚至再版出版了10週年慶功版。現在在各大書局與網路商店也都能夠買得到。相信即將成為新手爸媽的你,ㄧ定在各大部落格平台看過許多分享百歲育兒的分享讚賞文。

百歲育兒?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一位小兒科權威醫生Dr. Demark。內容主要是以如何讓新手爸媽在面對新生兒時可以『游刃有餘』的育兒,提出各種明確的方法。這些方法大致上是,由父母訂定嬰兒的生活作息表,固定喝奶、清醒、睡覺的時間,讓嬰兒照著爸媽的方式過生活。認為嬰兒喜歡有規律的生活,這樣的可預期的作息表會讓嬰兒情緒更穩定,而不會因為作息混亂而無所適從。
他提出一個觀念是:
嬰兒是加入這個家庭的新成員,所以必須讓身為新成員的嬰兒了解並配合這個家庭的作息。
甚至說:
『今天你不讓寶寶哭,明天寶寶就讓你哭』
當中許多實行上的細解寫得非常詳盡,例如孩子哭了對於百歲育兒法的方式該怎麼辦等。我想大家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相關文章,也有許多父母分享的文章,在此不再贅述。百歲的育兒法現今仍被很多爸媽推崇,並且拿來實踐在自己孩子身上。

1900年代的心理學實驗
在說明哪一種育兒方法才適合自己之前,這裡我想先和大家分享兩個在20世紀很著名的心理學上的實驗:一個是20世紀初,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約翰・華生〔John B. Watson〕所做的小艾伯特實驗(1920)一個是20世紀中,由另一位心理學家哈里・哈洛〔Harry F. Harlow〕所做的恆河猴實驗(1958)這兩個實驗在當時都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小艾伯特實驗
時間在西元1920年,華生挑選了一位未滿一歲,且情緒較其他寶寶還要平穩的幼兒-艾伯特,並確定他對小老鼠這個生物並沒有害怕的情緒。然後,先是用非常巨大的聲響,鐵鎚敲打鐵棒,讓小艾伯特對這個聲響感到恐懼,害怕,哭泣。接著,在讓小艾伯特看到小老鼠時發出巨大的聲響,讓小艾伯特把小老鼠和恐懼的這個情緒做一個連結。最後,即使巨大的聲響沒有出現,小艾伯特看到老鼠時也出現害怕、哭泣、恐懼的反應。
同樣的實驗也同時運用在其他生物上,比如小白狗、小白兔等,都能讓小艾伯特對這些小動物感到害怕。(這個實驗是不是讓你想起了,常常聽到大家說,如果你不想讓孩子看到蟑螂就害怕的話,就在蟑螂出現時,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害怕的模樣,以免孩子將害怕的情緒和蟑螂做一個很棒的連結!)這個實驗在當時造成轟動,認為人類的行為是經由環境的刺激學習而來,樹立了心理學界行為主義的風潮。
華生並寫了一本由行為主義為信仰的育兒書籍:『行為主義的幼稚教育』(1928年出版),並將自己的這一套育兒法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他曾寫下一段文字:『不要溺愛寶寶,不要再睡前親吻他們。正確的做法是,彎下腰握握他們的手,親吻他們,然後關燈離開』
而當時1930–1950年代,普世所認為的正確的育兒方式,就是以行為主義為主流的年代。當時普遍的價值觀是,孩子過於依賴母親,喜歡母親的胸部只是因為那裡有他們所需要的奶水。所以只需要滿足孩子基本生理需求(吃喝),不可以輕易抱小孩,以免養成依賴個性。
哭泣時不能抱,不哭時再抱他。因為擁抱是獎勵,不能在父母不期待的行為中給予,如此只會造成孩子用哭泣當做討抱的手段。這樣的養育方式在當時的歐美大為流行,甚至認為母愛是孩子不需要的,過於擁抱孩子只會讓孩子無法獨立自主、太黏、太依賴、太需索無度、無法管教、無法控制。看到這裡,不曉得你會不會覺得,這種教養方式和『百歲醫生教我的育兒寶典』裡的方法,有種很類似的感覺呢?在這種認為父母的『愛』不重要的流行風氣裡,另一個心理學家哈洛,在1958年開始,做了一連串『恆河猴實驗』,為了就是要打破這個觀念。

恆河猴實驗
讓剛出生的小猴子離開自己的原生母親,只給他兩種可依附的人造母親。一個是在上面綁有奶瓶,可以讓小猴子喝的到奶,但是是用冰冷的鐵絲纏繞成的鐵絲媽媽;一個是喝不到奶,但是是用棉布絨毛構成的布媽媽。如果以行為主義的理論來推論,布媽媽這邊什麼都沒有,小猴子應該會待在可以喝到奶的鐵絲媽媽身邊,因為有給予他最需要的食物。
但實驗結果卻完全不是這回事。小猴子的行為是,絕大部分的時間會在布媽媽這裡索取溫暖,只有肚子餓時才會去鐵絲媽媽那裡喝奶。而後續的發展是,這些只有布媽媽可以接觸的小猴子在長大後,無法融入其他猴子,有社交障礙、性格孤僻,甚至有自殘等異常行為。
所以哈洛又設計了一個有手臂可以輕微搖晃小猴子的布媽媽,並讓小猴子每天有一些時間和其他小猴子一起遊玩。最後宣稱只要母親能提供孩子三點,包括柔軟的接觸,輕微的搖晃,和陪伴玩耍,就可以讓孩子健康正常的成長。(但時代進步到現在,我相信各位高標準的爸爸媽媽已經不這麼覺得了,這三點也只是最低標準罷了)接下來哈洛還做更進一步的實驗:

鐵娘子實驗
將布媽媽設置許多會傷害小猴子的裝置,強力的水柱、噴射氣流和刺傷猴的鐵釘,即便小猴子尖叫恐懼拍打鐵籠,但仍緊緊抱住布媽媽,不願離開,而且也不會轉而去找鐵絲媽媽,這完全顛覆了行為主義的理論。但這些小猴子長大後,會出現反社會人格,性格扭曲。即便交配後有了自己的小孩,也會虐待自己的孩子。(聽起來是不是和人類的一些社會現象很雷同呢?媽媽的愛偉大到即便傷害自己的孩子,都無損孩子對他的依賴,就如同信仰一般的存在。)
哈洛的這一連串實驗(除了上述兩者外還有其他實驗),證明了孩子比起奶水,更是需要愛,關懷,溫暖與陪伴。從此打破了當時認為母愛不重要的風氣。哈洛犧牲了許許多多的猴子,做了非常殘忍的實驗,只為了證明心靈健康的成長並不是只有生理需求而已。

百歲派,親密派,哪一種才適合你?
知道了這兩個育兒方式的背景脈絡,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我相信只有身為爸媽本人才知道到底什麼樣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與條件完全不同,如果將百歲法用在堅持度很高的孩子身上,那最終只會兩敗俱傷。也聽過不少例子是運用百歲派育兒而得到很棒的育兒體驗,但在另一個孩子身上卻發生完全不適用、無法實行的狀況。
我認識的朋友中也真的存在那種,可以配合父母安排作息的嬰兒,並可以自己獨自入睡,甚至自己可以獨自一間房間的孩子。但以我自身的經驗是,我的寶寶完全不是這類型氣質的寶寶。所以到底要運用什麼樣的方法育兒,才能爸媽輕鬆小孩也輕鬆,只有等孩子生出來之後,直接試了才知道。有的配合度很好的,馬上可以定時定量並早早睡過夜不成問題,讓爸媽馬上能恢復正常的作息,恭喜抽到了好籤!有的很有自己步調、脾氣也很大的寶寶,你要他完全照爸媽的意思,那真的是要了他的命,哭鬧不休甚至到吐出所有喝下去的奶也不無可能。要比誰堅持嗎?我想,所謂的原則,和孩子的心靈健康相比較起來,根本微不足道。
若說到育兒原則,根據上述的實驗後的結果,我可以這麼說,那就是『愛』。不論要用什麼樣的方法,只需要記住一點。那就是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真真切切的愛,而不只是單純的生理上的餵養。而『愛』,是需要透過各種不同的行為方式去表達出來的,比如對新生兒來說,肢體接觸,意即擁抱,就是一個最直接也最真實的,傳遞『愛』的行為。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表達愛的行為,也愈趨複雜與多元,比如一對一相處的陪伴,協助孩子生活起居等,都是傳遞愛的方式。不論用什麼方式育兒,爸媽和孩子之間的互動,該如何調整只有自己的孩子自己最清楚。我們不需要偏執哪一派才是正確的。只要你對孩子的愛沒有少,對孩子表達愛的渠道沒有阻礙,那就足夠讓孩子健康長大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