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全名:《超越百歲:長壽的科學與藝術》
英文書名:《Outlive: The Science and Art of Longevity》
作者:彼得˙阿提亞Peter Attia
在前一篇文章《超越百歲》1 活得更好,活得更久中,我們提到醫學3.0風險管理的思維。這篇文章先來說說一個寓言故事,從前有兩個人在河邊發現了一個在水裡掙扎的孩子,馬上把孩子救上岸,但是剛救上來,又發現漂來了一個溺水的小孩,他們趕緊去救這個小孩,結果呢?小孩竟然一個一個地漂下來,救了一個又一個,於是,其中一個人說,我不要在這邊救小孩了,我要去上游看看誰把小孩往河裡丟。顯然,在下游救小孩,只是「治標不治本」,相同的,我們等到疾病發生了再來治療,就是在下游救小孩,發生了才慌亂不已。醫學3.0提倡我們應該去上游看看,在更早之前──現在,而不是老後,開始著手預防慢性病四騎士(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阿茲海默病)。
作者阿提亞說,閱讀本書,如果你只養成一個新習慣,那麼一定是在運動領域。就是現在,即使是一點點的日常活動,也比什麼都不做要好。從完全不運動,到每周運動90分鐘,可以使各種死亡風險降低14%。你很難找到可以做到這點的藥物。在運動健身這個領域,作者重點講了三個維度:有氧運動、力量及穩定性。
有氧運動關注兩個指標:耐力訓練和最大攝氧量,一個關注運動的長度(耐力),一個是強度,對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要從耐力訓練開始,阿提亞強調,要在「二區(zone 2)」運動,才能達到燃燒脂肪、改善粒線體效率的效果,若速度太快,身體會優先使用葡萄糖,太慢,則運動效果不佳。不同運動教練的二區定義有些不同(有些看心跳速度),不過簡單來說,就是你運動時,速度慢到可以保持對話,但速度快到對話又有點勉強。阿提亞每周合計約3小時的二區訓練,是大多數人最有益的狀態。但還是要說,重點不是你運動了多少,而是隨著時間你進步了多少。二區運動就像打地基,支持我們其他健身和生活活動所需的體力。
(其他的二區定義有:運動時達最大心律的70~85%、在乳酸鹽不堆積的情況下所能維持的最大努力水平。)
接下來談談最大攝氧量,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這張圖依照年齡,分別制定了高、中、低三個最大攝氧量水平(圖中的三條線),最大攝氧量會隨著年齡急遽下降,隨著它的下降,你能做的事情就越少。舉例來說,若你是35歲,而你現在能輕快地爬樓梯,但攜帶3~4公斤的重物上樓很勉強,那你大概是在平均的那條線上,隨著年齡下降,你75歲時,體力會退化到能走5%坡度的山坡,但10%的山坡就很辛苦了。你可以先想像你七八十歲想過怎樣的生活?想要能獨立應付日常生活所需(提著沉重的購物袋回家)?還是要到處遊山玩水(爬坡能力)?那反推回來現在的年紀,圖表中的最大攝氧量,就是你現在的運動目標。
剛開始運動的人,可以先進行五到六個月穩定的二區訓練後,再加入最大攝氧量訓練。通常我們可以每周進行一到兩次最大攝氧量訓練,最簡單的方案是:以你能承受的最大配速跑4分鐘(不是全力衝刺),然後輕鬆地騎行或慢跑4分鐘,讓心律回落到每分鐘100次以下,再重複這個過程4~6次,訓練後全身放鬆。兩組訓練之間,要盡量讓自己接近完全恢復的狀態,這樣下一組訓練才能達到巔峰狀態。
長時間久坐或臥床,你會很快地失去肌肉的力量,要獲得相同的肌力,所需的時間卻要更久。隨著年齡,我們肌肉量會下降,而骨密度的下降和肌肉量下降的軌跡是平行的,在30歲達到巔峰,然後緩慢下降(女性在更年期會下降得更快)。改善的方式,從攝取足量的蛋白質和負重活動著手。
除了常見的健身房重訓,作者阿提亞推薦背包負重徒步(rucking),顧名思義,就是背著裝滿東西的背包徒步旅行,可以加強腿部和軀幹力量,又同時可以進行心血管訓練,如果你不帶手機,和朋友、家人在大自然徒步,就又有更深一層的體驗。阿提亞強調的第二點是握力,這涉及到你的手到你的背部肌肉,不要小看握力,我們生活中各種活動(和小孩玩、購物、遛狗、拉公車拉環)都是需要用到握力。作者最喜歡的握力訓練是農夫走路(farmer's carry):每隻手拿啞鈴或壺鈴,手臂放在身側,走一分鐘,保持肩胛骨向下或向後,不要駝背。作者對男性的要求目標是每隻手可以提起體重的一半重量(總共是全身重量),女性則是要求達到體重的75%。另外一個測試握力的方式,是在單槓上靜止懸垂,只要抓住橫桿,掛著支撐你身體重量即可,這是簡單但又有點難度的運動,可以增強肩胛骨部位的肌肉,作者對40歲男性的標準是可以至少懸掛2分鐘,女性則是90秒。
健身的第一條戒律是:不要讓自已受傷。你只要受傷了,就會有好幾週,甚至永遠停止鍛鍊,無論之前做了多少健身都無濟於事,若長期影響到了日常生活的動作,傷痛就不只在身體上,而會在心理上繼續影響我們的生活。
損傷和慢性疼痛非常普遍。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資料,45歲以上的美國人中,超過27%的人報告患有慢性疼痛,10%~12%的人表示,在過去的6個月裡,疼痛限制了他們“大多數日子或每天”的活動。大多數日子,或者每一天!
要怎麼避免受傷?穩定性至關重要。在上健身房之前,我們必須先有安全意識,不要求把所有動作都做完,不因勉強導致受傷。舉最簡單的運動動作──深蹲為例,作者喜歡健身,但他有長期下背痛的問題,甚至還做了手術,一直到有位教練告知,他的深蹲動作會有習慣性的右傾,而他一直都不知道!不知道這幾十年來做了幾次摧殘自己身體的深蹲、舉重!姿勢與動作矯正每個人所需的都不同,所以作者也很難在書中給出統一的建議,他也是與專業健身訓練師長期配合矯正。在書中他有推薦兩種運動:腳趾瑜珈和登階運動,可以在他的網站觀看影片。
《超越百歲》提醒我們要有「上游思維」,不僅要「救人於當下」,還要積極「預防於未然」,醫學3.0的理念就是要我們在健康的上游做好準備,而非等到病症發生才後悔不已。力推超慢跑的徐棟英老師說:「寧可在瑜伽墊上流汗,不要臥在病床上流淚。」,這篇文章我們了解了耐力運動、力量訓練與穩定訓練的重要性,這些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投資,從今日開始,每一個鍛鍊、每一次健康的選擇,都是為日後的老年生活積累資本。下一篇文章,我們再來討論《超越百歲》中,飲食等其他面向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