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從小就學到了一種生存方式:只要我努力順應大人的期待,就可以得到喜愛與認可。於是,他們拼命用功考好成績,順著父母、老師的意見做選擇。偶爾,他們會發現自己有些想法跟大人不一樣,但總是用「算了」、「應該不重要吧」壓抑下去。這樣的乖孩子,長大後卻發現,這套慣用的生存方式越來越不管用。
有時,他們努力了,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有時,他們甚至不知道別人眼中的「好」是什麼標準。更大的問題是,他們對自己的喜好、價值觀、能力一無所知,除了躺平,彷彿不知道還能做什麼。如果你聽到這裡覺得似曾相識,也許你也是「乖寶寶症候群」的一員。
為什麼乖寶寶長大後不快樂?
最近接到許多生涯迷惘的諮詢個案,他們有個共通點:從小是優秀的學生或孩子,名校畢業,出社會後也進了人人稱羨的公司。然而,這些備受欣羨的人,如今卻陷入了迷霧之中。明明很努力,工作表現也好,卻總覺得活著沒什麼意義;明明想滿足所有人的期待,卻日日為此焦慮;明明戴著得體的面具,卻感到無比疲憊。他們心裡常常浮現兩個問題:「我到底是誰?」「我到底想要什麼?」
我聽過一個很深刻的比喻:好成績、好學歷、好工作就像一件名貴的外套。它能保護我們、帶來溫暖,還能對外展現高尚的品味。但有時候,這件外套真的好重。尤其在炎熱的夏天,穿著它讓人喘不過氣。更糟的是,我們從來不知道,外套之下,自己的身體長什麼樣子。因為害怕脫下後看到不完美的自己——萬一肚子太大、萬一胸部下垂、萬一這副模樣嚇跑身邊的人怎麼辦?——於是,即使不舒服,也不敢脫下來好好看看自己。
我的高中同學真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她的外表白白淨淨的,字跡優美,內向害羞,在老師眼中是從不令人擔心的好學生,作業都很認真寫,從不漏交,成績雖然不是最頂尖但都穩定地名列前十。大學選科系時,她聽從父母的建議選擇了發展較穩定的會計系,我曾問她:「你對會計系是什麼感覺?有興趣嗎?」她想了很久都講不出個所以然。畢業以後,她到了台灣前幾大會計事務所工作了幾年,後來又跳轉到大型企業做審計,最近還升了官,在別人眼中,她無疑是一個成功的模板,但定期會跟她吃飯的我卻知道,她從來就沒有真心感受到快樂過,我們聊天時她也會笑,但她的笑總帶有一種面具感,再外加一絲絲的憂鬱感,我們雖然認識了非常久,但我總是感覺不太到這個人,覺得她離我好遠,也許她對於自己也是這樣的感覺。我想如果我是她也很難多快樂吧,因為一路上都在戰戰兢兢地滿足別人的期待、社會的期待,從沒為自己做過任何選擇。
通往自在的唯一途徑
一個人要能自由穿脫那件名貴外套——天冷時穿上保暖,想展現品味時穿上,天熱時或單純不想穿時脫下——首先得好好看看自己的身體。無論長什麼樣子,都要欣賞自己獨特的美。這個過程可能充滿焦慮、痛苦與掙扎,但這可能是通往自在的唯一途徑。
最近,我在真真的臉上可以看到真心的笑容了,她仍然在同一間公司做審計,但在業餘時間,她開始大量探索自己的興趣,從這些探索中發現自己很喜歡手工藝,也很喜歡參與淨灘這類的公益活動,在這些過程中認識了不少新朋友,生活豐富了許多。同時,她也開始接受了心理諮商,試圖向自己更靠近,原本是愛情絕緣體的她,開始很積極認識新的對象。
不快樂的乖寶寶,變成自在自信的乖寶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