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小孩的使命
avatar-img
漫漁

眷村小孩的使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2022年年底收到聯合文學周昭翡總編的一份禮物,是剛剛出版的《槍桿與筆桿下的眷村文學》。終於放年假回到台北,今天早上開始讀,讀到序言的時候,一面讀一面眼淚就不自覺流下來。

經常在自我簡介中,第一句是介紹本名,第二句就說自己是「台北眷村的小孩」。我是眷村第三代,民國37年,父親和母親只有三四歲,分別和家庭隨軍來到台北和高雄左營。我從出生到求學,都住在台北光復南路華視後面的眷村,後來就到英美加等地讀書、工作、流浪,最後在香港落腳。由於成年後不斷遷移,由於婚姻,我的生命裡面注入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元素,不斷在西方和東方的社會遊走。

但不管到哪裡,我知道,骨子裏,我是眷村的小孩。眷村的點滴,早已像一枚印記,在我的皮膚底層隱隱作動。後來開始從事文學創作,這枚印記也化作文字,流瀉出來。

《槍桿與筆桿下的眷村文學》介紹的第一代的眷村作家,有耳熟能詳的洛夫、張默、瘂弦、司馬中原、朱西甯、管管;第二代有袁瓊瓊、朱天心、蘇偉貞、張啟疆、陳明芳、封德屏。我有幸見過其中四位,和一位說過兩分鐘的話。好幾位的著作陪我度過青春歲月,也仍然影響著現在的年輕讀者。

瘂弦曾感嘆自己太早封筆,說到了他的晚年,「覺得世界上最大的悲劇,其實是沒有完成自己。」這一句讓我思考了好久。究竟到什麼地步,才是完成自己呢?我個人以為,「完成自己」分很多不同的階段和面向:讀書、事業、家庭、創作、人際⋯⋯各以橫軸和縱軸延伸,在某個交會點擦出火花,或者停滯。但重要的是,我們應當時時檢視、分辨、傾聽。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有天賦予的使命,當時候到了,你不是完成自己,就是完成別人,而這兩者同等重要。

書中提到,第一代的眷村作家寫戰火中離鄉背井的痛;第二代的眷村作家則以上一代的經歷為起點,抒發自己的成長故事,也有作者如張啟疆,把眷村意象化,昇華為更豐富的都市文學。

我這個第三代,抓住了眷村生活的尾巴,之後也進行了另一種「離鄉背井」,現在的我:一個長居香港的外省的台北人。讀到這本書,再次思考自己的身分認同,我想最好完成自己也完成他人的方法,就是繼續寫下去,磨練自己的文筆,希望有一天能把外省第三代的經驗化為優美的作品,這就是我的使命吧。

謝謝周總編,謝謝我的眷村,我是台北光復南路出來的小孩。

(這是以前為了光復南路46巷眷村被改建所寫的)

〈最後一條老巷〉/ 漫漁


當路燈闔眼退場

老巷便醒了

吐納著眷村的晨昏


一條巷子 拼貼的老家

口音亂彈 鄉味瀰繞

聽覺和味蕾畫不出界線


一齣齣人生飄搖 在露天電影的布幕

一張張板凳排開 哭笑別人也哭笑自己


光陰在巷弄間結出記憶的繭

爬牆擷果的孩子

單車輪拖出的跡印

窗外嬉戲呼喝的笑臉

一一揮別 淺化 蒸發


馬路寬了天空窄了

最後那條老巷子

城市裡駝背的破折號

一鞠躬

avatar-img
漫漁
16會員
3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漫漁 的其他內容
(圖片來源:方格子免費圖庫) 〈憂鬱的爪〉/ 漫漁   憂鬱用她尖細的牙輕輕 刮著我的心頭,刮出一絲一絲 雷雨前的陰鬱午後 憂鬱害怕雷聲 閃電照亮床底下的空間 那裡有她和我各據一角 允許彼此的存在和軟弱 憂鬱走路時無聲,在屋子的每一處 留下氣味 打開衣櫥的聲音會令
日復一日 他告訴自己應該出走 辦公隔間裡日漸堆積的抱枕電鍋拖鞋刮鬍刀 令他時而恍神 起點和歸宿重疊之前 是否存在一個隱形的輪
天空把玻璃染成陰灰色 映出一隻模糊的鳥身 她在霧氣裡凝望,在窗前比劃 嘗試塗改現實的輪廓 (雨停了之後並沒有彩虹,也沒有永不冒頭的太陽。) 孩子張開臂膀,奮力拋出折紙飛機 未知的弧線飛向遠方,此時的雲層顯出 一條銀色的 堅定的邊
(圖片來源:方格子免費圖庫) 〈憂鬱的爪〉/ 漫漁   憂鬱用她尖細的牙輕輕 刮著我的心頭,刮出一絲一絲 雷雨前的陰鬱午後 憂鬱害怕雷聲 閃電照亮床底下的空間 那裡有她和我各據一角 允許彼此的存在和軟弱 憂鬱走路時無聲,在屋子的每一處 留下氣味 打開衣櫥的聲音會令
日復一日 他告訴自己應該出走 辦公隔間裡日漸堆積的抱枕電鍋拖鞋刮鬍刀 令他時而恍神 起點和歸宿重疊之前 是否存在一個隱形的輪
天空把玻璃染成陰灰色 映出一隻模糊的鳥身 她在霧氣裡凝望,在窗前比劃 嘗試塗改現實的輪廓 (雨停了之後並沒有彩虹,也沒有永不冒頭的太陽。) 孩子張開臂膀,奮力拋出折紙飛機 未知的弧線飛向遠方,此時的雲層顯出 一條銀色的 堅定的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