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小孩的使命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2022年年底收到聯合文學周昭翡總編的一份禮物,是剛剛出版的《槍桿與筆桿下的眷村文學》。終於放年假回到台北,今天早上開始讀,讀到序言的時候,一面讀一面眼淚就不自覺流下來。

經常在自我簡介中,第一句是介紹本名,第二句就說自己是「台北眷村的小孩」。我是眷村第三代,民國37年,父親和母親只有三四歲,分別和家庭隨軍來到台北和高雄左營。我從出生到求學,都住在台北光復南路華視後面的眷村,後來就到英美加等地讀書、工作、流浪,最後在香港落腳。由於成年後不斷遷移,由於婚姻,我的生命裡面注入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元素,不斷在西方和東方的社會遊走。

但不管到哪裡,我知道,骨子裏,我是眷村的小孩。眷村的點滴,早已像一枚印記,在我的皮膚底層隱隱作動。後來開始從事文學創作,這枚印記也化作文字,流瀉出來。

《槍桿與筆桿下的眷村文學》介紹的第一代的眷村作家,有耳熟能詳的洛夫、張默、瘂弦、司馬中原、朱西甯、管管;第二代有袁瓊瓊、朱天心、蘇偉貞、張啟疆、陳明芳、封德屏。我有幸見過其中四位,和一位說過兩分鐘的話。好幾位的著作陪我度過青春歲月,也仍然影響著現在的年輕讀者。

瘂弦曾感嘆自己太早封筆,說到了他的晚年,「覺得世界上最大的悲劇,其實是沒有完成自己。」這一句讓我思考了好久。究竟到什麼地步,才是完成自己呢?我個人以為,「完成自己」分很多不同的階段和面向:讀書、事業、家庭、創作、人際⋯⋯各以橫軸和縱軸延伸,在某個交會點擦出火花,或者停滯。但重要的是,我們應當時時檢視、分辨、傾聽。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有天賦予的使命,當時候到了,你不是完成自己,就是完成別人,而這兩者同等重要。

書中提到,第一代的眷村作家寫戰火中離鄉背井的痛;第二代的眷村作家則以上一代的經歷為起點,抒發自己的成長故事,也有作者如張啟疆,把眷村意象化,昇華為更豐富的都市文學。

我這個第三代,抓住了眷村生活的尾巴,之後也進行了另一種「離鄉背井」,現在的我:一個長居香港的外省的台北人。讀到這本書,再次思考自己的身分認同,我想最好完成自己也完成他人的方法,就是繼續寫下去,磨練自己的文筆,希望有一天能把外省第三代的經驗化為優美的作品,這就是我的使命吧。

謝謝周總編,謝謝我的眷村,我是台北光復南路出來的小孩。

(這是以前為了光復南路46巷眷村被改建所寫的)

〈最後一條老巷〉/ 漫漁


當路燈闔眼退場

老巷便醒了

吐納著眷村的晨昏


一條巷子 拼貼的老家

口音亂彈 鄉味瀰繞

聽覺和味蕾畫不出界線


一齣齣人生飄搖 在露天電影的布幕

一張張板凳排開 哭笑別人也哭笑自己


光陰在巷弄間結出記憶的繭

爬牆擷果的孩子

單車輪拖出的跡印

窗外嬉戲呼喝的笑臉

一一揮別 淺化 蒸發


馬路寬了天空窄了

最後那條老巷子

城市裡駝背的破折號

一鞠躬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漫漁
16會員
41內容數
漫漁的其他內容
2024/12/07
(圖片來源:方格子免費圖庫) 〈憂鬱的爪〉/ 漫漁   憂鬱用她尖細的牙輕輕 刮著我的心頭,刮出一絲一絲 雷雨前的陰鬱午後 憂鬱害怕雷聲 閃電照亮床底下的空間 那裡有她和我各據一角 允許彼此的存在和軟弱 憂鬱走路時無聲,在屋子的每一處 留下氣味 打開衣櫥的聲音會令
Thumbnail
2024/12/07
(圖片來源:方格子免費圖庫) 〈憂鬱的爪〉/ 漫漁   憂鬱用她尖細的牙輕輕 刮著我的心頭,刮出一絲一絲 雷雨前的陰鬱午後 憂鬱害怕雷聲 閃電照亮床底下的空間 那裡有她和我各據一角 允許彼此的存在和軟弱 憂鬱走路時無聲,在屋子的每一處 留下氣味 打開衣櫥的聲音會令
Thumbnail
2024/03/23
日復一日 他告訴自己應該出走 辦公隔間裡日漸堆積的抱枕電鍋拖鞋刮鬍刀 令他時而恍神 起點和歸宿重疊之前 是否存在一個隱形的輪
2024/03/23
日復一日 他告訴自己應該出走 辦公隔間裡日漸堆積的抱枕電鍋拖鞋刮鬍刀 令他時而恍神 起點和歸宿重疊之前 是否存在一個隱形的輪
2023/12/16
天空把玻璃染成陰灰色 映出一隻模糊的鳥身 她在霧氣裡凝望,在窗前比劃 嘗試塗改現實的輪廓 (雨停了之後並沒有彩虹,也沒有永不冒頭的太陽。) 孩子張開臂膀,奮力拋出折紙飛機 未知的弧線飛向遠方,此時的雲層顯出 一條銀色的 堅定的邊
Thumbnail
2023/12/16
天空把玻璃染成陰灰色 映出一隻模糊的鳥身 她在霧氣裡凝望,在窗前比劃 嘗試塗改現實的輪廓 (雨停了之後並沒有彩虹,也沒有永不冒頭的太陽。) 孩子張開臂膀,奮力拋出折紙飛機 未知的弧線飛向遠方,此時的雲層顯出 一條銀色的 堅定的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瘂弦曾感嘆自己太早封筆,說到了他的晚年,「覺得世界上最大的悲劇,其實是沒有完成自己。」這一句讓我思考了好久。究竟到什麼地步,才是完成自己呢?
Thumbnail
瘂弦曾感嘆自己太早封筆,說到了他的晚年,「覺得世界上最大的悲劇,其實是沒有完成自己。」這一句讓我思考了好久。究竟到什麼地步,才是完成自己呢?
Thumbnail
當清晨的陽光鋪滿灰鴿子般的屋瓦,風搖影動,有一支童年的歌自芒果樹蔭下悠悠哼起,關於回憶的種種...... 《槍桿與筆桿下的眷村文學》集結《眷村雜誌》的專欄,主要由張夢瑞撰稿,最後一篇〈疼惜弱勢作家的屏東女兒——封德屏〉則由謝小韞與黃作炎撰寫。
Thumbnail
當清晨的陽光鋪滿灰鴿子般的屋瓦,風搖影動,有一支童年的歌自芒果樹蔭下悠悠哼起,關於回憶的種種...... 《槍桿與筆桿下的眷村文學》集結《眷村雜誌》的專欄,主要由張夢瑞撰稿,最後一篇〈疼惜弱勢作家的屏東女兒——封德屏〉則由謝小韞與黃作炎撰寫。
Thumbnail
這樣的書寫真能解憂,從自己的故事寫起,文字成了知己。──〈作者序〉 在那篇敘事書寫中,我再次看見父親和自己,那仿佛是另一種重逢。──〈作者序〉 有時候,我們只是希望被了解。透過書寫,可以看清楚自己的內心世界,讓你被自己了解。──〈作者序〉 前幾次搬家,只是一次又一次搬著家當,對著房東仰望;後兩次搬家
Thumbnail
這樣的書寫真能解憂,從自己的故事寫起,文字成了知己。──〈作者序〉 在那篇敘事書寫中,我再次看見父親和自己,那仿佛是另一種重逢。──〈作者序〉 有時候,我們只是希望被了解。透過書寫,可以看清楚自己的內心世界,讓你被自己了解。──〈作者序〉 前幾次搬家,只是一次又一次搬著家當,對著房東仰望;後兩次搬家
Thumbnail
1996年通過《國軍眷村改建條例》,我的「眷村生涯」正式結束。之後偶爾經過童年生長的巷弄,我拼命地尋找證明自己曾經在此生活過的蛛絲馬跡,但芭樂樹和梔子花都已不在,紅磚牆已成了鋼鐵柵欄,唯有夏日的知了,一聲一聲提醒著,舊日時光一去不復返。
Thumbnail
1996年通過《國軍眷村改建條例》,我的「眷村生涯」正式結束。之後偶爾經過童年生長的巷弄,我拼命地尋找證明自己曾經在此生活過的蛛絲馬跡,但芭樂樹和梔子花都已不在,紅磚牆已成了鋼鐵柵欄,唯有夏日的知了,一聲一聲提醒著,舊日時光一去不復返。
Thumbnail
那天做了這樣的夢:我回到了世紀之交的台北,立刻明白我有機會重寫人生、改變歷史。然而我很快就茫然了:我該打電話給電視台,說九二一將有大地震,說將有一場叫SARS的瘟疫,然後還有一場更厲害的COVID-19?還是,我該設法警告福島核電廠小心海嘯?顯然,沒有人會理我。
Thumbnail
那天做了這樣的夢:我回到了世紀之交的台北,立刻明白我有機會重寫人生、改變歷史。然而我很快就茫然了:我該打電話給電視台,說九二一將有大地震,說將有一場叫SARS的瘟疫,然後還有一場更厲害的COVID-19?還是,我該設法警告福島核電廠小心海嘯?顯然,沒有人會理我。
Thumbnail
  從小到大,有人教我們怎麼「求」學、怎麼「求」財、怎麼「求」職、「求」神拜佛……但幾乎沒人告訴我們應該放下「求取」、用雙手去創造人生。大多數的人把「期待」放在「別人」身上。於是一輩子欠了人情、壞了交情、傷了愛情………。
Thumbnail
  從小到大,有人教我們怎麼「求」學、怎麼「求」財、怎麼「求」職、「求」神拜佛……但幾乎沒人告訴我們應該放下「求取」、用雙手去創造人生。大多數的人把「期待」放在「別人」身上。於是一輩子欠了人情、壞了交情、傷了愛情………。
Thumbnail
2021/8/28(六) 【書名】擁抱不完美 【作者】周志建   這本書讀了後,就無法停下來。每一篇章總是會勾起許多自身的經驗或是回憶,志建老師在書中描述自己的童年,那種孤單、那種沒人陪伴,自己玩或發呆的狀態,因為父母的工作忙碌,而無法照顧到孩子。我想那年代的孩子想必都有這樣的共同經驗吧!   讀起
Thumbnail
2021/8/28(六) 【書名】擁抱不完美 【作者】周志建   這本書讀了後,就無法停下來。每一篇章總是會勾起許多自身的經驗或是回憶,志建老師在書中描述自己的童年,那種孤單、那種沒人陪伴,自己玩或發呆的狀態,因為父母的工作忙碌,而無法照顧到孩子。我想那年代的孩子想必都有這樣的共同經驗吧!   讀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