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十九歲的我》爭議的法?理?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早前,看過歷時製作十年,記錄香港『英華女校』重建過程和學生成長的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就電影而論,確實是部上乘製作的紀錄片,透過一間學校縮影香港社會的十年變幻。
觀看電影時,心裡曾暗讚導演張婉婷的取鏡角度靈活精準,不愧是高手。不過,近日參與拍攝的學生卻以「萬言書」向公眾陳情,以及校方與張導向傳媒作出回應,雙方各執一詞,事件越演越烈,最後張婉婷宣佈(06/02)電影暫停「公映」。
學生聲稱最初計劃是製作DVD供校友購買籌款作重建校舍基金(據聞至今已籌得過千萬港元捐款),沒想到最後會在電影院公映,學生頓覺要把往事公諸於世壓力大增,希望校方除消「公映」決定。校方卻搬出10年前有家長簽署的「合約」,認為要平衡「各方利益」,繼續「公映」勢在必行。(下圖是「合約」全文)。
張婉婷初期回應「合約」目的是〝為了保障學校、(導演)團隊,也要保障這些女仔。〞有律師認為上述「合約」,只是份「同意書」,缺少『約因consideration)』,或常稱『代價』,即甲方向乙方付出的代價,令乙方去做或者不做某些事。
曾是學生、家長及當過幾年老師的我,會視這份「合約」為「學校通告」,學生與家長只能被動簽署同意的「學校通告」。或許,是次「合約」,家長可有自由意志簽署與否,一旦簽署同意,校方權益便受保障,張婉婷口中的「女仔(學生)」甚麼保障也沒有。
學校與學生,難聽點說壓根兒是「從屬關係」,校方定下的規矩(通告),學生沒權異議,家長同樣避免槍打出頭鳥,只能唯命是從。今回之所以出現爭議,皆因電影裡的孩子已長大,有勇氣把壓抑心頭多年的異議公諸於世。
事件直至先後有多位同學站出來申訴,再而有「牛下女車神」之稱的單車運動員李慧詩在書面直斥製作人(張婉婷)未經同意便把當年「訪問片段」加入電影裡,令事情鬧得滿城風雨,電影才被暫停「公映」。
張婉婷(05/02)向傳媒表示,〝項目橫跨 10 年,以為跟受訪的女生已經「好 friend」,但現時仍然在公開放映一事有不同立場;她認為在法、理、情三方面,情方面做得不足,令到女仔咁困擾,呢方面我要道歉,她並且向情緒受困擾的阿聆表示「阿聆妳開心返啲啦,我哋依家唔做㗎喇」。〞
對於李慧詩不滿受訪片段在未被知會下用作紀錄片用途,張婉婷表示,〝安排他們入場訪問的「名譽董事」知道他們是要入場拍攝紀錄片,理解李慧詩現時感到錯愕,希望能夠聯絡她並且致歉。
就張婉婷的回應,網絡世界反應激烈,認為張導對學生們用「以愛浸死你」,對李慧詩則推卸給『香港單車協會』某位「名譽董事」,回應有如一場公關災難
張婉婷聲稱〝情方面做得不足〞,換言之法與理她做足了。當然上列的不管是「合約」或「同意書」,學生要推翻內容,勢必面臨訴訟,不但勝負難定,訟費也不菲,難怪同學們公映時還會「合作」出席電影宣傳。
校方及張導口中的法與理,說真就是權威,重建校舍要籌款,校友張婉婷一力承擔拍攝工作,校方理所當然認為在校學生配合拍攝是應有之義,表示簽署不同意的學生要自己避鏡頭,校方無責任保障學生的肖像權
事情鬧大了,張導轉向「以愛浸死你」,用10年「感情」作焦點,認為與這群孩子關係「好 friend」,不會為難她們。張導的一廂情願,可解讀為〝孩子,我們感情要好,你就息事寧人吧!應以「情」為先。〞沒錯,當成人理虧時,經常都會向孩子情感勒索,〝我都是為你好〞、〝我都是為學校好〞〝你要為大局著想〞...,則你不噤聲,便是你的錯。
香港精英運動員都有屬會,「名譽董事」已同意,運動員沒權反對,大導演給你做訪問作電影內容,是抬舉你,你反對甚麼?真是不知好歹。
不會懷疑校方與張導的初心,『英華女校』亦是校譽優秀的學校,單看這篇「萬言書」情文並茂,有理有據,學校確實培育了一位好孩子。當年的初中生為學校籌款參與拍攝,絕對出於對學校的愛。一拍十年,隨著年齡增長,尷尬面對電影裡自己的輕狂歲月是人之常情,向少眾放映還能承受,放進電影院卻是另一回事。
少眾放映,會假設觀眾都是有心人,或多或少對『英華女校』有感情。「公映」卻不同,面對至少是全港觀眾(現在連海外也公映了),一樣米養百樣人,遇上心存歪念者,對電影裡當年的同學口誅筆伐,當事人有憂慮正常不過。自家孩子曾跟我說,〝幸好父母不是社交平台用戶,自己童年私隱才幸保不失。
校方管理層與張導的想法,是典型的精英思維模式,初心好就沒問題。初心,有時與傲慢很難分野,學校是權威主義的溫床,映照成人世界的霸道與虛偽。事件發展至今,我覺得是成人沒有學曉不管年齡,人都是獨立個體,都應被尊重,不應以法?理?情?「大石壓死蟹」。
*****上列圖片均來自網絡新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6會員
307內容數
以前多看日劇,近年多看韓劇,間中會開美劇、英劇、德劇、西班牙劇....,只要是好劇都會看,偶爾會寫劇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無言有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Goblin Mode」,經超過30萬人投票,以得票率93%打敗「Metaverse」和「#IStandWith」,成為牛津字典2022年度代表詞,自己感覺十分有趣。地球經歷世紀疫症後,人類再次醒悟過來,體會返璞歸真的生活,尋回最真實的自己。
〝世界杯,英雄地,新人葬舊人。〞球場,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冠軍只有一個。
「Goblin Mode」,經超過30萬人投票,以得票率93%打敗「Metaverse」和「#IStandWith」,成為牛津字典2022年度代表詞,自己感覺十分有趣。地球經歷世紀疫症後,人類再次醒悟過來,體會返璞歸真的生活,尋回最真實的自己。
〝世界杯,英雄地,新人葬舊人。〞球場,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冠軍只有一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忙碌的「大峙追逐」補習班是《畢業》的主場景,在男女主角從師生關係變同事關係後,彼此及周遭的人都必須用平等視線來看待,當初標榜師生戀該有的禁忌感就消失了,對我來說就只是相差六歲的年下戀。其實有曖昧拉扯、禁忌氛圍劇本才能看得出安畔錫導演的功力,但這次《畢業》與導演前作《密會》相較之下,設定算是很溫和的。
Thumbnail
這是一部劇情深刻的香港電影,充分探討父母是否有傾聽孩子的聲音以及追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內心掙扎。該文章以個人觀後感為主,從主角的信念和成長歷程談起,並對於自身成熟過程產生的疑問和反思。文章通過敘述與主角內心感受連結,讓讀者能夠產生共鳴。
接觸背景: 挑選這則事件的原因為,看到標題與中學有關,讓我想到之前就讀高雄中學時,我們學校在歷史上也擁有類似的校園組織,如有名雄中自衛隊,於是挑選同為以校園做出發的事件。 影片內容省思: 在影片下方說明欄看到,基隆中學事件為先前看過的台灣知名電影「返校」之故事背景,令我回憶在電影之中,學生
Thumbnail
時代巨輪的轉動從不曾為誰而停下來,在這徐徐而行的時光歲月中,總會有著一波波的坎坷顛頗,有人懷念過去的安逸,有人乘著勢頭竄起,也有人選擇下車逃避,今天想來聊聊一部關於對抗固有體制、檢討父權價值的議題型電影,日本松竹映畫於1954年上映,由導演木下惠介編劇、監督指導的電影,"女之園"。
Thumbnail
導演蘇奕瑄透過《青春並不溫柔》呈現了文化美術系事件的原型,故事圍繞在季微和她的創作自由,以及與學運的交融。本文探討了電影如何詮釋了那個時代氛圍、學運內部的路線鬥爭,以及對於學運的認真對待。此外,本文提及了文化美術系事件對於1980年代臺灣學運實踐的象徵意義,藉此來補充臺灣主流學運論述中被忽略的部分。
Thumbnail
《成功補習班》是導演致敬恩師陳俊志的作品(我亦充份感受到導演真的很喜歡老師(笑)),去年12月無聲無息地在香港上映正場;個人認為前段的確令人開懷大笑一番,而且有不少香港90年代的流行元素,香港觀眾應有不少共鳴,可惜越說越多越雜
Thumbnail
去年年底,臺灣發生國中生割頸殺死同校同學的悲劇,震驚社會。涉案的女學生多次在網路上嗆聲「我未成年法律會保護我」,一條無辜的生命消失了,卻沒有任何悔過之心。現在的孩子怎麼了?未成年人是不是成為犯罪的三不管地帶呢?如何杜絕校園暴力? 本集許律師將討論未成年犯罪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少年的你》是一部充滿校園愛情、暴力和犯罪元素的電影,由玖月晞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改編。故事講述高中生陳念被欺凌,並向社會揭露欺凌者的故事。從面對霸凌, 抗拒小北, 到反抗霸凌, 依賴並信任小北的故事,透過劇情與觀後感想帶出校園霸凌的問題。
《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給阿媽的一封信》 這個展覽是關於 《給阿媽的一封信》 () 導演:陳慧齡 在成為記錄片導演之前,她是一位中學的美術老師,喜歡帶著學生一起探索藝術的多元形式,在母校高雄女中實習時,有一次讓她的學生們演戲,為了留下紀念,而去總務處借攝影機將演出錄下來,但不小心誤刪了其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忙碌的「大峙追逐」補習班是《畢業》的主場景,在男女主角從師生關係變同事關係後,彼此及周遭的人都必須用平等視線來看待,當初標榜師生戀該有的禁忌感就消失了,對我來說就只是相差六歲的年下戀。其實有曖昧拉扯、禁忌氛圍劇本才能看得出安畔錫導演的功力,但這次《畢業》與導演前作《密會》相較之下,設定算是很溫和的。
Thumbnail
這是一部劇情深刻的香港電影,充分探討父母是否有傾聽孩子的聲音以及追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內心掙扎。該文章以個人觀後感為主,從主角的信念和成長歷程談起,並對於自身成熟過程產生的疑問和反思。文章通過敘述與主角內心感受連結,讓讀者能夠產生共鳴。
接觸背景: 挑選這則事件的原因為,看到標題與中學有關,讓我想到之前就讀高雄中學時,我們學校在歷史上也擁有類似的校園組織,如有名雄中自衛隊,於是挑選同為以校園做出發的事件。 影片內容省思: 在影片下方說明欄看到,基隆中學事件為先前看過的台灣知名電影「返校」之故事背景,令我回憶在電影之中,學生
Thumbnail
時代巨輪的轉動從不曾為誰而停下來,在這徐徐而行的時光歲月中,總會有著一波波的坎坷顛頗,有人懷念過去的安逸,有人乘著勢頭竄起,也有人選擇下車逃避,今天想來聊聊一部關於對抗固有體制、檢討父權價值的議題型電影,日本松竹映畫於1954年上映,由導演木下惠介編劇、監督指導的電影,"女之園"。
Thumbnail
導演蘇奕瑄透過《青春並不溫柔》呈現了文化美術系事件的原型,故事圍繞在季微和她的創作自由,以及與學運的交融。本文探討了電影如何詮釋了那個時代氛圍、學運內部的路線鬥爭,以及對於學運的認真對待。此外,本文提及了文化美術系事件對於1980年代臺灣學運實踐的象徵意義,藉此來補充臺灣主流學運論述中被忽略的部分。
Thumbnail
《成功補習班》是導演致敬恩師陳俊志的作品(我亦充份感受到導演真的很喜歡老師(笑)),去年12月無聲無息地在香港上映正場;個人認為前段的確令人開懷大笑一番,而且有不少香港90年代的流行元素,香港觀眾應有不少共鳴,可惜越說越多越雜
Thumbnail
去年年底,臺灣發生國中生割頸殺死同校同學的悲劇,震驚社會。涉案的女學生多次在網路上嗆聲「我未成年法律會保護我」,一條無辜的生命消失了,卻沒有任何悔過之心。現在的孩子怎麼了?未成年人是不是成為犯罪的三不管地帶呢?如何杜絕校園暴力? 本集許律師將討論未成年犯罪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少年的你》是一部充滿校園愛情、暴力和犯罪元素的電影,由玖月晞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改編。故事講述高中生陳念被欺凌,並向社會揭露欺凌者的故事。從面對霸凌, 抗拒小北, 到反抗霸凌, 依賴並信任小北的故事,透過劇情與觀後感想帶出校園霸凌的問題。
《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給阿媽的一封信》 這個展覽是關於 《給阿媽的一封信》 () 導演:陳慧齡 在成為記錄片導演之前,她是一位中學的美術老師,喜歡帶著學生一起探索藝術的多元形式,在母校高雄女中實習時,有一次讓她的學生們演戲,為了留下紀念,而去總務處借攝影機將演出錄下來,但不小心誤刪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