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70分-直男觀點的嚴肅同志題材警匪喜劇
(2023)
簡介
程偉豪導演一直是個企劃力很強的導演,他很知道怎麼把一些很酷、很流行的元素放入自己的作品當中,引起大眾的興趣。
這次的【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也是如此,把當紅的同志議題,結合靈異元素及警匪片的架構,講述熱血的直男警察吳明翰(許光漢 飾)與搭檔林子晴(王淨 飾)在追查一宗販毒案件時,意外撿到了一個紅包,因此被迫要和過世同志毛毛(林柏宏 飾)進行冥婚,進而引發的一連串爆笑事件。
本片用了許多「鋼鐵直男」和「文青同志」的性格差異,讓許光漢和林柏宏擦出不少逗趣的火花。且程偉豪也搬出過去拍恐怖片的技巧,把某些「鬼嚇人」的驚悚橋段轉化為荒誕的笑點。
另外,故事很巧妙地將兩位男主角的同居生活、幫毛毛尋找車禍兇手,以及偵辦大型販毒集團這三條主線相互穿插、結合,在推進故事的同時,又可以一直拋出可愛的笑料,整部片是打完壞人搞曖昧、搞外曖昧又打壞人,兩個多小時下來並不會無聊。
最後還搬出了台灣人最愛的「親情題材」,帶出「過世同志」毛毛與家人之間的糾結情感,以感人的父子和解,讓整部奇幻喜劇在最後得以昇華。
如果是想要看一部題材有趣、故事豐富,且也不失情感重量的輕鬆之作,那麼【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確實是一個品質很不錯的本土娛樂電影。
淺淺搞笑或深深挖掘?
雖然我認為這部電影是一個表現得還不錯的娛樂片,但如果要以「類型電影」標準來認真檢視【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那麼本片也確實存在一些有趣的小缺憾。
而這次電影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電影製造笑點的方式,與其在「同志題材」上踩的創作立場,有著相當龐大的落差。
在電影的前半段,臭直男吳明翰剛跟同志鬼毛毛結婚時,爆發的一連串笑料,像是明翰洗澡時害怕撿肥皂、一直被毛毛逼著叫「老公」、遭毛毛附身後到大街上跳裸舞,乃至於被迫要去應付毛毛的脾氣與文青理想,或同志靠「親親」來擊退敵人……等,某種程度上都是運用一些直男的「男同志刻板印象」和「恐同心理」來製造衝突與火花。
前段這樣的「直男觀點」的男同笑料,沒有特別對我胃口外,老實說也沒有到真的爆笑或荒謬到讓人捧腹大笑;但當成是無厘頭短劇小品來觀賞也並無不可。
可是隨著故事的發展,開始認真地去敘述毛毛生前的感情狀況、家庭挫折,為明翰與毛毛之間鋪陳出溫馨的陰陽友誼,甚至在最後以十分動人的方式讓同志兒子能與老父和解時,你發現創作團隊其實是有那個野心,想要靠片中人物的心路歷程與情感表現,來打動觀眾的!
其中包括了同志情侶在面對社會制度轉變後的觀念落差,有直男對同志的接納與理解,也有跨越價值觀與世代的深情告白,這些都是些確實有著同志朋友,甚至本身就是同志的觀眾,會十分孰悉的課題。顯然創作團隊去觸碰這些話題,就是希望觀眾可以更深地同情共感。
這樣前後立場不一致的結果,就是觀眾不太確定要抱著什麼心態來觀賞本片,或者說,我們不太確定這部電影要取悅的是什麼樣的觀眾。
如果是想讓直男看了覺得有趣,那整部片的喜劇強度就不免有些低、程度有些保守,似乎沒能把「性別/性向之刻板印象」作為笑料的潛質發揮到最大,並沒有太多能夠挑動到神經的笑點。且整個後半段的真情流露,也就完全無法觸及直男群眾了。
倘若這部片鎖定的是一些對同志議題熟悉的觀眾,那麼前半段的種種「刻板印象」、「直男恐同」的笑話就會顯得十分粗淺。當我們還在期待有沒有更多辛辣的圈內梗、更深層次的爆笑互動,或至少更有創意的恐同笑話時,看到的卻仍只有吳明翰的白痴直男行徑和毛毛的歇斯底里。
這大概就是為何,片中大部分的幽默橋段,都沒有真的逗到我、讓我笑出來。
類型的皮毛
除了在同志題材與笑點取向上有所扞格外,本片在「類型」的操作上也有其可惜之處。
憑良心講,這部電影雖然看得過程很開心,片中也確實有不少令人驚喜之處,但整個故事看完後,卻有種空虛感:
看似該有的都有了,但總感覺缺少了什麼。
簡單來說,作為觀眾,我其實沒有太關心倒底這些角色發生了什麼;劇中人物是否有完成什麼事情,好像並沒有太在乎。
會發生這種「觀眾不太關心角色」的情況,主要是來自於本片「角色建立相對單薄」的因素:
作為主角的吳明翰,似乎除了「是個鋼鐵直男」和「很想當回高級刑警」外,幾乎沒有任何背景或更多層次的性格。我們並不懂他為何那麼恐同,也不知道他為何那麼執著於刑警這份工作,甚至看不出他被降職或升遷後有任何不一樣。
想回去難不成只是為了可以繼續跟子晴當同事?可是許光漢和王淨的互動又讓我覺得兩人更像是好麻吉、好夥伴而已。
吳明翰這角色的動機與性格不夠明確鮮活,就注定了本片之後講的所有關於查案、破獲販毒組織等情節,都不會讓觀眾覺得太重要。
同志鬼毛毛也是,這角色的「特性」大部分都是很浮面的刻板印象,包括講話會有較陰柔的口頭禪、會參加淨灘環保活動……等,彷彿只是使用了「同志標籤」而已。
除了他很很愛奶奶、很想得到父親認同、很想跟愛人結婚以外,這位同志過去在感情上、社會上,有沒有更多曲折經歷或情感上的成長,導致他形成了現在的性格?沒有,所有的標籤都只是為了在片中製造笑料,並宣示「我是gay」而已。
前期人物營造的過份淺薄,使得電影後面想在「同志議題」與「夥伴關係」上做更深入的角色挖掘時,說服力與情感渲染力都大打折扣。
「角色塑造不夠立體」的後果,就是種種看似細緻曲折且又不斷出現驚喜的「故事情節」,其實都沒讓人特別入戲。因為角色間的互動,乃至於他們即將完成的事,都很難讓人有「好啦,這有點好笑」、「這邊好像有點哀傷」以外,更深刻的同情共感。
所以,片中雖有警匪片的元素,但我們並沒有為主角一行人破案、抓到壞人而感到高興;後面想要玩反轉,告訴觀眾警隊可能有人不可信任,可我們也不太會為夥伴中有人成為叛徒而太過難過或緊張。電影裡即使有大量「愛情/友情」的人物關係累積,但後來毛毛是否會繼續留在吳明翰身邊,觀眾也不會感到太遺憾或太開心。
當然,你大可說「喜劇不需要有深刻的角色塑造」,但這前提必須是裡面的所有笑點都真的厲害到讓人完全忽略所有過於簡化之處,像【驚聲尖笑】(Scary Movie,2000)或【東城西就】(1993)那樣的強度才行,否則你永遠得思考如何在搞笑的同時經營人物厚度。
因此「喜劇」絕對不會、也不該是本片在處理「警匪題材」與「人物情感」上效果不彰的藉口!
觀後感
總而言之,【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可以說是水準之上,大部分人看了都可以獲得樂趣的大眾向喜劇,既不會讓你無聊,也不用怕任何話題觸碰到觀眾們的禁區。入場看看兩位帥哥打情罵俏也會頗為愉快。
但反過來講,如果你是個對「同志題材」的深度或本土警匪片的品質有所苛求的影迷,你期待本片有夠大膽夠出乎意料幽默橋段,或有更多搞笑以外的情感刻劃,乃至於在「類型」的處理上有什麼創意的表現方式,那麼本片大概就無法達到標準了。
P.S.
片中有一段飛車追逐戲,雖說是用CG特效製作,但那有些誇張的速度感和場面,幾乎是台灣影史上最刺激的飆車戲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