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基 ( 2546 ) 2/20 上漲 0.7 元或 1.25%,收盤 56.7 元,距離歷史高點 60 元還剩 3.3 元,過去三個多月累計漲幅約 25 %,我依舊抱緊處理一張沒賣。期間我在思考長期投資根基最好要知道幾個重要「數據」,剛好分享給大家。
★ 相關文章:
- 根基三「高」股價連 6 漲|2022Q3 財報分析 ( 下 ):11/11 再奪 50 億亞洲矽谷創新研發中心工程
- 11 月營收 22 億年增 117% 創新高,根基 2022/11/24 法說會觀察
- 根基難得上漲 3.02%「在手案量規模成長及依工程全程營運進度認列所致」是什麼意思?12 月營收會續強嗎?
暖身
我們先簡單聊聊「在手訂單」,這玩意兒很多人知道它的重要性。
根據根基 2022Q3 財報揭露,在手訂單金額約 529 億,其中已收取約 164 億,未收取約約 365 億。根基的產品不是一兩天可以完成的麵包,而是動輒 3~5 年才能完工的住宅大樓、工廠或橋樑車站,時間很長,再加上「完工比率法」的緣故,我們要特別留意「未收取金額」,這相當於未來營收。
根基未收取金額還有 365 億,假設公司一年營收 120 億,所以訂單能見度到 3 年。只是,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會想說「根基到底最多可以拿到多少訂單?」
這問題如果是其他產業公司我不會想,但因為持有根基快三年,有做了些功課,答案是:「730 億」
第一個數據:承攬總金額上限為淨值的 20 倍
根據
營造業法第 23 條第一項規定:「營造業承攬工程,應依其承攬造價限額及工程規模範圍辦理;其一定期間承攬總額,不得超過淨值二十倍。」
根基 2022Q3 淨值為「36.49 億」,20 倍約為「730 億」;換句話說,在擁有 529 億訂單的情形下,還剩下約 201 億的承攬空間。不過,營造業法底下的「
營造業承攬工程造價限額工程規模範圍申報淨值及一定期間承攬總額認定辦法」第 9 條又規定:「營造業承攬總額,以承攬工程手冊中工程記載表登記之已簽約而未完工工程之承攬造價扣除已完成估驗計價部分金額(含保留款)後之總和計算之。」
簡單說承攬總金額只計算還沒完工的部分,所以根基剩下的承攬空間應該是「365 億」( 730-365 )。
知道這個數據的意義在於:「類似產能利用率」。問你一下,如果你是老闆,會希望看到底下 1 萬個員工只有 6 千人在做事還是 1 萬人?我想一定是 1 萬人吧。
我只能說「類似」產能利用率,因為營造業與其他產業最大不同之一是「產品製造時間很長」,假設公司現在把訂單吃到 730 億的上限,然後都是新單,那麼接下來必須等工程去化達一定程度才能釋放出承攬空間,這期間如果拖太長有可能錯失利潤好的訂單。( 當然有沒有那麼多訂單可以讓公司衝到 100% 是另一回事 )
我用產品利用率形容是過度簡化了,因為營造業也是服務業,提供的是建築與土木工程的承攬服務,它沒有固定工廠,產品在哪裡員工就在哪裡,例如根基承攬「台 9 線南迴公路」顧名思義在南橫台東那邊,而「台南車站地下化工程」則是在看不到太陽的地下施工,工作環境惡劣,要衝到 100% 得很拚。
正因為利用率不大可能到 100%,我們必須知道「產品組合」,也就是目前手上訂單是哪些種類,以 2021 為例,根基說依照營收比重,住宅工程佔 26.76%、土木工程佔 14.1%、其他工程則是 59.14%。
身為投資人,我們得關注產品組合的原因在於,毛利率有優化 ( 變高 ) 投資起來才安心,毛利是獲利源頭,如果一開始就接到利潤差的訂單,那淨利會賺得很辛苦,EPS 也不容易好看,反之則反。原則上,根基產品的毛利率是土木工程高於住宅工程,其他工程又高於土木工程。
最後,「承攬總金額上限為淨值的 20 倍」是法令規定,換句話說只要是「營造股」統統適用,目前上市櫃的幾家營造公司如達欣工 ( 2535 )、德昌 ( 5511 ) 、建國 ( 5515 ) 等也可以用這指標去觀察它們的「飽和度」喔。
第二個數據:OOOOO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