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Blossoming of Dreams -- 跨域歷程記錄]
在道與藝講座中,伴著壇香聆聽大師們領以不同觀點看藝術與生命,每每在講座結束後,腦海中檢視與建構過往的經驗與價值觀,重新調適生活,尋找更適切的平衡點。
Be in conscious,你要有意識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Grotowski)
劉若瑀老師 訴說過往的舞台經驗,在藝術世界裡認真嚴謹的她,詳述師父葛羅托斯基(Jerzy Marian Grotowski,1933-1999, 波蘭戲劇導演和理論家)在她修行與宗教矇懂時期的啟發,我看到她在藝術中尋獲「道」的喜悅與虔敬,在面對自己否定小孩朝戲劇發展,顯現她心中仍存在的矛盾。 一段練習的經驗,養成她隨時在聽:「沒聽見別人的聲音,無法做出自己的聲音,開始聽的同時,也開始懂得了看」。我記得一回與友人歌唱,越是熟悉的歌,越享受合聲的樂趣,友人將音量降低想聽我合聲,因為聽不清楚他聲音反而使我沒能繼續和音了。
當你已經放空時,不該守住空,你給出了愛,也是給出了空。(劉若瑀)
距離「優人神鼓」來學校表演隔了一個月後,在講座上見到黃誌群老師 ,聽他親口說朝拜印度恆河時由盲眼老人笛聲中悟到「愛與空」,當內在空了時而引出來的力量,會是個很巨大的力量。
圖 YHCC@Musée Rodin, Paris, France
《Two Hands》by Auguste Rodin(1840-1917)
Modelled in clay 1909; cast in bronze 1925
聆聽的我似乎收到那份由恆河傳遞來的能量,可也是老師在舞台上甩棍擊鼓磅礡的源頭?他分享夜黑中以手電筒尋找小物品的經驗,說往黑裡去看清楚,可以減少許多摸索時間。 但怎麼看,又如何看得清楚?果真不逃避,既便找到方法,沒練到穩定的程度依舊無法時刻清楚。
當你契入一個「無隔」,便無入而不自得。當心如明鏡時,來什麼見什麼,走了什麼,就空了什麼。不為一件事的喜惡多停留幾秒,活在當下的擊掌之聲。(林谷芳)
谷芳老師 在這個系列講座最初,為我們精闢分析好老師的類型,現在我知道老師哪一型都是,哪一型也不是。他時以一位修行人觀點,從生命的「實」然開始,掲示我們裡頭的種種虛象,又轉以藝術家角度講述構築這份「虛」的必要與其偉大,也警惕我們在以虛作實的藝術世界中,過渡移情容易喪失自己。透過老師提醒,我知道現今所學的ㄧ切,只能逼近於一個趨近狀態,猶如瞎子摸象沒能全面論斷。真正的實建立在虚之上,虛也因追求實而來。虛實之間,能不執著的人,更可出入自在。
承襲東方文化智慧精髓與眾移民文化共生精神的台灣,「道」充滿生活四周,需要我們多一些自覺與實踐。在崇拜島外文化而學習效仿的行為背後,索性有「道」提醒我們褪去二元對立(神與人,文與質,精神與形象…等),避免掉入極端陷阱。谷芳老師提到「不與萬法為侶,不依賴的東西越少越自由 」,除去倚賴任何一方,反得以自由其間上下,在往上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避免過於壯大自我,適時往下退,走進謙卑裡閉目內省,禪境領我們脫離困局。
真理不能被窮盡,而佛則窮盡了真理…(哥德爾Kurt Friedrich Gödel,1906-1978,數學家、邏輯學家、哲學家)
倪再沁老師 領我們探進西方藝術千年思潮,觀察神與人角色地位更迭,我看到人嘗試自行窮盡生命替代古時唯神論,直到近百年間藝術跳入當代一種酷似「禪境」世界尋覓真理。老師講解許多後現代畫作與行為藝術,尤以
謝德慶 (1950-,美籍台裔藝術家)關於感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的極致之作,其中嗅覺到臭、視覺在曝光的黑、自囚與打卡的空間與時間約束等最令我驚愕,雖然他創作當時並非與宗教連結,這些似禪境的創作卻片斷顯現在藝術家的生命能量中。可惜是許多傑出者在未能達到穩定的究理前,在生活上失衡,甚以自行了結生命。 從
安迪沃荷 (Andy Warhol,1928-1987, 美國藝術家.普普藝術)嘲諷麻木的世界中醒來,或看穿
村上隆 (Takashi Murakami1962-, 日本藝術家)整合技巧中的權力結構?老師建議我們跳出兩者玩不一樣的東西。 🎬 《
石晉華讀倪再沁的當代暗黑水墨 》
🙏 《
倪氏寓言:倪再沁紀念回顧展 》 我想起了
杜忠誥 老師 上回講座中分享他在博士學位與工作之間選擇兩難的故事,「雖然都是虚的,但碰得到的比較真」,那麼就從「碰得到的」發想吧!在欣賞
李蕭錕 老師 的作品之後,我提筆寫書法了。
《等待》 part.1 等待 是漫長的
倘若等不得我們想要的
願能等成一顆平靜的心
與一座由時間精緻雕鑄
而成的
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