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6|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俄烏戰爭一年總檢討(5):僵持,你察覺我的察覺,我察覺你的察覺

俄軍被伏擊的車隊規模都不會很大,屬於連級規模,前後就是幾百公尺的長度,當前後車輛被擊毀,周圍都是樹林,感覺四面八方都有攻擊,躲哪裡都不是,裝甲車前進無門後退無路,一離開道路就是陷入爛泥中,換你是士兵會怎麼辦?
戰場是很亂的,攻守雙方在城鎮戰場更是這樣,而攻方的優勢遠遠劣於守軍。
因為即使房屋倒塌,街道被砲火炸毀,你是在地人,還是可以知道哪條路通往哪條街,這條巷子隔幾棟房子是另一條路。在地的士兵有方向感跟空間感,已經內化成習慣,不會因為街景被戰火改變後,就突然變成路痴。
但是攻擊方呢?假設你是進攻的坦克車長,做好幾次演習,知道這條城鎮有個十字路口,通往北方教堂跟西方公所,又接到哪些巷弄。結果開戰後這裡先被砲兵轟了一輪,你開坦克衝進去後,發現所有在照片中可以辨識的目標都不見了,全部都是瓦礫堆,是要怎樣辨別方位?

若三天沒打下基輔,必然因戰爭改變地貌而膠著
這不是和平時期放假出門找路,你可以花時間拿地圖出來研究半天,戰場上很確定有敵軍坦克出沒,一秒鐘的延遲都會是致命的。若正好又遇到敵軍襲擊,不會有閒情逸致翻地圖確認狀況,更別說你前方的僚車剛剛才被擊毀,自己即將是下一個。
筆者的意思是,開戰三天後沒打下基輔,為何包括筆者在內,都開始認為這場戰爭將會曠日廢時。
每一個城鎮都遇到這種戰鬥,一台烏克蘭舊型坦克,就可以讓新式的俄軍戰車排雞飛狗跳,這就代表原本的計畫已經全然失效,沒有一個行得通。
用算的,就是原本以為敵軍只有2台坦克的小鎮,我方派出12台,足足1打的數量就可以壓過去。結果不僅沒攻下,還折損好幾台,然後敵軍不知去向。請問這時候怎麼評估?
不管是要重新偵查,還是集結更多兵力,都需要時間、時間與更多時間。
而時間不在俄國那一方,進攻方拉長的補給線象徵糧草消耗更快,展開總動員的烏軍每多一天就有更多守備隊出現;更多守軍就代表需要規模更大的進攻,根本就是無限迴圈,沒完沒了。

沿公路進攻或越野突襲?俄軍的兩難
地形也代表戰爭的重點在補給線上,補給站會在城鎮裡,不會在曠野。而天候造成地形的差異變化,等同補給線被限縮在公路、鐵路;不是不能越野運補,但越野會讓卡車壽命縮短,行駛速度也較慢,缺乏隱蔽跟保護下容易被游擊隊襲擊,再考慮到運補量,還是只有鋪設好的鐵公路穩定且適合。
這意思是,如果俄國今天要進攻一個城鎮,那麼只有沿道路進攻跟越野兩種。聽起來是廢話,實際上代表兩個困境,假設你有一支裝甲部隊,一個是沿路進攻的補給較為輕鬆,你不需要擔心開到一半沒油,壞掉要整補也容易,但守軍強度也高;想閃過敵軍越野衝過平原地帶的補給難度高,需要準備的彈藥更多,裝甲車的油量更高,因為沒有掩蔽物的情況下就得一次衝到底,攻擊火力要更猛,油料一次帶足,卡在一半會進退無據。這兩個困境無法調和。
烏克蘭在防守上怎麼應對?兩個方法,一個是平原地帶結合灌木、樹叢去挖壕溝,放置反坦克拒馬等人為的障礙物,另一個就是佈雷,讓裝甲車根本無法突襲。而這兩者,都需要「時間」去加固,所以又回到前面的困境,俄軍進攻的時間拖越長,烏克蘭的防守實力就會大增,而俄軍就得繼續提高進攻規模,累積進攻資源又要更多時間。
類似這樣的障礙物,對俄國來說慘的是,被轟爛的烏克蘭城鎮,就有大批現成原料,烏克蘭焊接工只要十分鐘就可以生產一個。(Attribution: Bundesarchiv, Bild 101I-719-0240-26 / Jesse / CC-BY-SA 3.0)
類似這樣的障礙物,對俄國來說慘的是,被轟爛的烏克蘭城鎮,就有大批現成原料,烏克蘭焊接工只要十分鐘就可以生產一個。(Attribution: Bundesarchiv, Bild 101I-719-0240-26 / Jesse / CC-BY-SA 3.0)

不可能發生的總力戰:敵我都知道對方要幹什麼
等到2022年6月、最遲8月,調兵遣將的結果也沒發生坦克大決戰,那時候幾乎就確定是進入消耗戰了。
至於為何沒發生一些軍迷期待的坦克大對決?倒不是雙方不想打,兩邊都想抓到敵軍裝甲主力,一次性的殲滅,問題是抓不到。
現代衛星照相雖有時間延遲,單一台的坦克要被追蹤很難,但上百台坦克集結要不被發現更難。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坦克是吃油怪獸,你要在某個方向發起大規模坦克進攻,一定得先在這個方向後面開始儲存燃油,儲放砲彈等各式大型彈藥。這不可能不被天空飛的、地上跑的察覺。
你察覺我的察覺、我察覺你的察覺。
我方集結一百輛坦克在A,敵方三十輛就先後退不給你包圍;敵軍集結兩百輛裝甲車輛在B,我軍就移動砲兵到這一帶準備轟擊。察覺我方車隊往南方,敵方也往南方走;看到敵軍往北邊,我們當然也跟上。
換句話說就是在現代情報收集能力下,要發起規模很大的裝甲作戰,全世界的人事前都會知道,那就沒有突襲的意義。弱勢的一方不會乖乖等著被包圍,要不就是加強防禦工事、增加砲兵支援、或乾脆後撤避其鋒銳。
然後呢,雙方都在集結裝甲兵力的同時,不停的在前線上加強步兵防禦,挖掘各種工事,造成進攻方得要集結更大規模的裝甲兵力才能打穿。沒完沒了,各位應該發現又跟上段一樣,簡直就是一次大戰的壕溝戰情景重演。
是的,這就是消耗戰,只能在不可避免的地方,逐次投入兵力消耗,儘量造成敵軍更大傷亡。而在這當中最漂亮的反擊,當屬去年九月烏克蘭解放哈爾可夫一帶的攻勢。烏克蘭集結相當多的輕型車輛,突襲打穿薄弱的俄軍防線,截斷了前方俄軍陣地的補給線,同時威脅到後方公路生命線,迫使俄軍全線後撤。

俄軍尾大不掉的戰線,讓烏軍找到機會單點突破
等等,剛剛不是說,集結會被發現嗎?怎麼烏克蘭可以做到。
這與其說是戰術上的漂亮,不如說是戰略上的成功重心轉移,大致上的狀況,就是烏克蘭把重型部隊放到南方進攻赫爾松,俄軍也知道,所以同樣把坦克移往南方。
問題是俄國在彼時要防守的戰線長達一千公里,注定只能據點而守,點與點之間採取機動性防禦的方式。況且俄軍身為進攻方,並沒有時間能在伊久姆–庫皮揚斯克(編:都在烏東哈爾科夫省)等地帶構築強固防禦陣地。
烏克蘭利用重心往南方轉移的同時,調集機動性高的輕型車輛,採取穿越防線薄弱處,深入切斷補給線的攻勢。
接下來就回到第一二篇的老問題,當俄軍此處有1萬人,據點而守當然沒問題,但補給線被截斷後就完蛋,那要反過頭打通後方補給線,需要多少人?烏軍已經有數千兵力突破,各位想想就知道,沒有重型裝甲的協助,單憑輕裝部隊可以反攻兵力相當,甚至更多的烏克蘭軍隊嗎?
既然無法撐住守住,後撤就是唯一一條路,俄軍並不笨。
問題出在,我們估算俄軍戰力都錯了,這是政治面造成的問題。許多俄迷總覺得俄軍有強大戰力,就是出在過於高估俄軍戰力,太相信帳面量化數字,忽略其他面帶來的問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