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一年總檢討(3):謀算,俄羅斯有兵?動員不足的算計

2023/03/1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而一支裝甲部隊的戰力要減半,減員多少就可以達到了?差不多1成,步兵單位才需要2、3成。亦即如果俄羅斯邊界軍隊太少,會讓烏克蘭覺得軍事進攻,只消幾場邊界戰鬥,就可以讓俄軍戰力下降,使俄國不足以達成任何政治目標。
上一篇提到,軍隊不是有就好,數量很重要。以防守的角度來說,既然進攻方要3倍以上才有勝算,那敵軍數量不夠多,就無法達成政治目標,進攻可能性降低。
烏克蘭重兵放在東部,北側的基輔跟南方的赫爾松方向,部隊數量不足,且經驗、訓練都不夠。(編:基輔在整個烏克蘭國土的中央偏北,面對俄羅斯跟白羅斯方向的聯合攻勢;赫爾松是鄰近黑海、聶伯河出海口的港口城市,和克里米亞半島接壤處直線距離僅約一百公里,俄軍經由克里米亞發動攻勢)
即使如此,將其戰力打折,俄軍若要順利突破,數萬規模的部隊也屬必要,我們看向南方克里米亞進軍路線,就不難發現俄軍除了突破以外,還需要大量步兵防守側面、護衛補給線,實際攻擊前鋒,也就那兩三個裝甲單位。

俄軍甲車難以渡河,利於烏軍防守

話講得很輕鬆,數百輛裝甲車向前奔馳也是極具威脅性,這又回到老問題,可以突破但能夠控制戰場嗎?事後來看,俄國步兵的遲緩,補給線拉長造成補給速度不夠,都造成前方部隊沒有足夠的衝力。而烏克蘭卻可以依靠聶伯河的橋樑拖延時間,等待援軍抵達,然後就是我們看到的,俄軍衝鋒的極限也就過河沒多遠,接下來連小溪流都跨越不了,輕裝烏克蘭守備部隊就可以擋下。
跟各位讀者解釋,軍用裝甲車輛很重,「輕」裝甲車也比大卡車重很多。台灣的雲豹甲車就超過20噸;烏克蘭還在用,台灣也用過的老爺裝甲M113運兵車(編:1960年服役到現在,是打過越戰的老爺爺),重量也超過10噸。
不是正常的水泥橋樑,小型橋樑根本無法承受大量裝甲車通行,就算是建造符合規範的,也不是為了「一天通過數十輛裝甲車」設計,橋面會損毀,若沒維護將造成進軍遲延。再說,烏克蘭的基礎建設可不比台灣,鄉間道路與小橋很難被車隊壓過而不損壞,這種小橋也容易被守軍先一步炸毀,俄國就只能搭建浮橋,這變成仰賴工兵能量。巧了,俄國的後勤單位編制,就屬於規模較小的那種。
台灣的橋樑承重設計規範,兩台雲豹壓上去就爆表了(來源:宜蘭縣政府網站)
所以對守軍來說,防守點非常好預測,只需要少少的監控人力,就能有效確認俄軍進軍位置,更何況適合架浮橋的位置有限,架設需要時間,烏克蘭的砲兵還活著的前提下,架橋渡河就是高難度行動。
(編:上一篇提過的聶伯河戰役極其慘烈,原因之一也在渡河的困難;聶伯河下游的河道寬度可達數公里,赫爾松附近的河道水面也常超過五百公尺,英國曾將渡河的安東諾夫斯基大橋稱為「俄羅斯軍隊的關鍵漏洞」。)
這跟打遊戲不一樣,跨越難度跟時間有個什麼係數設定,你慢慢拗,只要時間夠久,戰車營還是可以跨越溪流。事實上就算只是小溪流,只要深度可以淹沒裝甲車輛,寬度超過坦克越野能力,就是無法穿越。

逼迫澤倫斯基逃亡,成立親俄政府獲取資源才是目的

所以要橫跨河流就得搭橋,搭橋是脆弱時刻,需要我軍空中監視、砲兵掩護等等協助。而俄軍有沒有在開戰初期做到消滅掉烏克蘭防空跟砲兵?沒有。所以搭橋渡河變成搶時間,掩護火力要很大,然而守軍需要防守的位置卻很明確。
故為何看似龐大戰力的俄軍被擋下?
一者,補給線拉長,又得依靠之前被嚴重破壞的橋樑,維修期間會降低運量;二者,戰力越前進越少,隨伴步兵不足,會導致裝甲部隊容易被偷襲,進一步減低戰力。
從南方戰線就可以看出,兵力不足的缺點就在此,前進越遠越稀釋,稀釋的兵力會讓戰力不成比例的降低,直到補給線的極限。南方若有10萬俄軍,那的確可能直抵奧德薩,讓烏克蘭失去海上通路,實際上就是沒有那麼多兵力,尤其赫爾松地區是克里米亞的生命線,俄羅斯更不可能放棄防守去集中在攻擊上,結果就是攻擊部隊渡河後的支援力道減半。
達不成軍事上可能的目標,那結果自然是政治性的。現在我們都很清楚,俄羅斯的打算,就是白俄羅斯南下的基輔方面軍,可以順利攻入基輔,只要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逃往西方國家或是烏克蘭西部,讓俄國成立傀儡政府,這個目的就算只達成一半,成功都會是巨大的,至少可以讓「同時」被攻佔的哈爾可夫與赫爾松,永遠的成為俄羅斯一部分。
只要三天內搞定,西方也來不及援助,在既成事實下,西方就得重新估算,制裁也只會是一時的。

16萬兵力,是俄羅斯精算過的出兵數

畢竟,烏克蘭盛產的農產品,對穩定世界糧價至關重要,一場短暫的基輔攻勢,損失極為輕微,也沒造成人民死傷,烏克蘭政府就倒台,那麼剩下烏東的孤軍,就會喪失抵抗的正當性。聶伯河以東區域長期親俄,用最小的代價換得最大的利益,烏克蘭農工生產過半落入俄手,屆時西方看在錢的份上也只能默認。
再說,逃往西方的澤倫斯基,流亡政府的話又有幾個人會聽?就算跑到西部,逃離基輔後的正當性大為降低,烏西遲早也會併回去俄國扶植的傀儡政府手上。
可是,這衍伸出一個問題,為何是出兵16萬人?不能是20萬?
單純就軍事角度來說,如果數量突破20萬,在各攻擊路線上就會形成對烏克蘭有效攻勢。以基輔戰役而言,俄軍的入侵部隊總數,一般估計在2萬到3萬,面對的烏克蘭守備隊約1萬到2萬,並未達到攻防比3:1的理論值。
但若總數增加到20萬以上,俄軍在此路線數量可能高達4萬,會超過一般情報單位評估的警戒線。
更別說,俄軍集結的裝甲部隊數量遠超過烏克蘭,論戰力比早就超過攻防理論值,連人數都超過後,就會有很多國家當一回事,至少「演習」的說法無法取信於人。

這場失敗的現代戰爭,始於瞞過敵我的優秀情報操作

誇示戰鬥力就是攻擊訊號強烈
這意思是,對烏克蘭來講,俄國集結超過20萬以上的地面部隊,進攻訊號太過強烈,烏克蘭在政治上要展開動員,徵集後備部隊加強防守,就不會遇到太大反抗。烏軍守備隊每多1人,等同俄軍要多3人才能抵銷優勢,基輔方面只要多1個旅,俄軍多出的數千兵力就失去意義。
如何抓到這個平衡點,需要政治外交手腕,控制媒體的能力,以及情報隱匿工作,不僅僅要讓外國政治家覺得俄國沒有「發起侵略的能力」,還得要對內隱瞞,以免外國情報員從基層軍官獲得任何進攻的蛛絲馬跡。
而這反過來造成軍隊準備不足,一支知道自己即將要幹嘛的軍隊,跟不知道會發生何事的士兵,兩者在作戰上的效能差異非常大。
如果是二戰也罷,問題是2022年,資訊化、現代化的軍隊,更需要前線軍士官制定有效的攻擊計畫,而這些則要大量情報收集,不然就是慘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2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