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華格納歌劇後又讓我回想起曾經若干年前上法文課時讀到的參考書,當時讀來很吃力而且只到一知半懂程度,最後也沒讀完整本書。但記憶裡還存些關於Tristan et Iseut 故事的解析片段。不知今日用較進步的法文知識和較深入的文化見解,重新讀這本老書,是否能更深層了解些西方人血液裡的思維? 雖然對全球同步化的網路世代人來說,這些陳年知識並不重要,也已不再和時宜,但好奇心驅使,我仍翻開書本瞧一下,也許還能學到新的東西。 好的書是經得起考驗的。
L’Amour et l’Occident*《愛情與西方世界》
這是著名的瑞士作家Denis de Rougemont(1906-1985) 最有名的作品也是學文科人必讀到的參考書*。這本書開宗明義以Le mythe de Tristan (崔斯坦的傳說)為軸心,剖析為何與如何愛情/情愛議題在歐洲文化會產生如此特殊的影響力。作者選擇從文學作品中最早而且至今仍是最有名的愛情悲劇《崔斯坦與伊索德》切入,來探索整個事件背後的社會政治宗教的氛圍,試圖理出一條影響西方文化政治領域的演進路線。
在嚴厲的基督教義和封建體制下的婚姻道德抑制下,騎士貴族之間的愛情故事透過各種管道傳頌的成為人們紓解心懷和對感情認知的開始,而其中這部《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悲劇愛情故事,具備了所有激情之愛的架構雛形: 陰錯陽差巧合的錯誤—愛到難分難捨—死亡,開創了一類文學傳統。命中註定相遇相愛,最後以悲劇收場。同時期也有一對名滿天下的高知識學者: Héloïse et Abélard (愛洛伊斯和阿伯拉爾)的不倫師生戀。 順勢再傳下來有盧梭的巨著La Nouvelle Héloïse (《新愛洛伊斯》),也是一對師生戀,因門不當戶不對而分開;史坦達爾的紅與黑也如此,還有福樓拜包法利夫人等等等....
隨著時代演進,新聞媒體,電影電視的傳播無處不見各種愛情故事。愛情成了日常用語。談情說愛談戀愛,變成是結婚前的必要步驟。而且,婚姻已未必是愛情的結果。人們喜歡戀愛的滋味,但未必想結婚生子。或者結婚後,沒了愛意就離婚。 De Rougemont 也觀察到離婚率增高,生子率降低,也許與此心態有關。
華格納的愛情之路很波折,感情豐富,不定性又任性。在寫作《崔斯坦與伊索德》時,他曾在給李斯特的信上*提及「我從來沒有嚐愛情的幸福滋味。我希望能譜出一部夢想中最美麗的戲劇,不朽之作, 讓我對愛的渴望能完全滿足。故事結構簡單但充滿最強烈的生命力。」1865年這部歌劇首演時,華格納和在當時台上指揮Hans von Bülow的妻子正在迎接他倆婚外情的結晶,一個名叫伊索德的女嬰。從編曲到首演,他與兩位人妻發生激情之戀。他能深刻體會崔斯坦,還為之譜出經典的“崔斯坦和弦”,深刻人心。
*https://richard-wagner-web-museum.com/oeuvre/tristan-und-isolde-tristan-et-isolde-wwv90/articles-thematiques/tristan-yseut-legende-celtique-drame-richard-wagner/